由点及面(续)

图片发自App

一大早的思绪,如果不用较短的时间回忆和记录,很快,时间就会告诉你答案。一会的功夫,所有的思绪都会消失,唯有文字不会消失在茫茫大海般的思绪之中。

最近一直在阅读,也一直在思考有关阅读的那些事。时下有很多自媒体或是出版书目,都在教人们如何阅读,如何选书。当下的时代,是属于模式化时代,或是快得到的时代。这便营运而生了各类有声读书、或是名家领读。在我看来,阅读完完全全属于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它只关乎个人,尤其是成年人的阅读,多半是关于自己和书。

在今天早上看到聂震宁老师在《阅读力》里的一段记录。记录是这样描述的,在90多年前的中国曾有一次著名的荐书活动。鲁迅先生交了白卷,他在报纸的荐书单上这样写道:“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但我趁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但除了印度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中虽有劝人入世的话,多也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要少,或者竞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章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鲁迅先生留下东西,实在是太干货,太太思想。在这个早上,我将由点及面的谈谈关于阅读、选书、中外读书之间的看法,谈一谈,说一说,供读者朋友和我自己学习或是参考:

首先,书,是一件物品。是代表某种精神产物。阅读一定要选择那些流芳百世的书,去尽可能的阅读。这些书经历了朝代更迭,依然留世。既是时间的检验,也是人心的检验。但这类书,咬文嚼字般的难啃,又是事实。其实阅读对读者而言,简单明了,通俗大方,意义深远才是最可取之处。阅读最大好处是简单实用,可以借鉴并活学活用。诚然那就选择近代以来或是当代的一些书来供其阅读所用,无可厚非,实用很重要。它通俗易读,朗朗上口,提高工作生活能力为先。

其次选书,作为成年人,选书一个是职业所需,一个是精神所需。鲁迅当年的直面或者刻薄,到了俺们当代理应温柔一哈。选书木有贵贱,唯有新知有高低之分。读书在于提高阅读力,提高写作力,提高思维力,提高工作水平力等等。选书从高一级来讲,一定属于名人名家,但从第一级来讲,对自己影响深远或是百看不厌的,就是一本好书。所以,选书,笔者认为,即使各类仁人志士列出了书单,但看书的人是我们自己,自己看过,最有发言权。看过,学过,懂过,写过,才是自己的东西。

读中外之说,恰当的说,的确有鲁迅先生所言所感在里面。其实不难解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打散的民族。四个文明古国,只有古老的中国还存在于世。对应这书,一定有着鲜明的对立和统一的特点。文化的不同,来自书,来自历史的不同。

从四大名著,再到鲁迅,到当代众多大家。他们的作品,直指现实,直面人心,还原社会和生活场景。读者,读的是苦难,读的是悲观中的乐观。而西方国家的作品,读的是独立人格之自由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慷慨激昂,到雨果的灿烂文字。从列夫托尔斯泰的雄心壮志,到海明威的打不死的人。看似悲观厌世,实则开朗备至。这和西方国家被打散,被分裂有很大的关系。包容、自我、勇敢,敢打破规矩就在于此。两种格局,没有好与坏,大时代,小生活。当下的我们,我在想,很幸福,既可以享受西方的独立人格,也可以温柔的拿着孔孟之道,悠哉而乐严。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时我在想,书有时候是活的。《黄帝内经》现在有很多人还在阅读它的养分,保护身心。难道书死了吗,它依然供人们去选择。而我们人类真的很渺小,喜欢认死理,喜欢固化自己的思维,而强装欢颜。其实读书,读多了,容颜自然变好,是句假话。书读懂了,看清了,也是半句鬼话。

书和我们自己又近了一步,才是真话。共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点及面(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