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Anne Frank《安妮日记》

在不见天日的“密室”里藏匿往往是故事中才有的情节,而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荷兰,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藏匿在公司建筑楼上的密室中,却是《安妮日记》的作者,彼时正值青春年少的Ann Frank的真实经历。而且,这样的藏匿生活居然持续了两年多。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谁在帮助他们生活?

这些犹太人和帮助他们的人们后来究竟怎么样了?

我就是伴随着这些疑问打开这本书的。

截取自安妮日记中《密室家族的兴趣(课程与读物的系统调查)》

一开始,应该说挺长的一段阅读过程中,安妮不是一个让我喜欢的女孩。哪怕这本《安妮日记》就是她的大作,也不妨碍这些日记描绘出一个正值少女时期、多愁善感、聒噪叛逆的少女形象。

不过或许正因为她和姐姐玛歌如此不同的个性,安妮才在她的日记中从一个少女的、不断成长的视角,捕捉到了自己与父母、姐姐、彼得等人之间,父亲与母亲之间,母亲与其他人之间,微妙而不断变化着的关系,特别是在那样一个随时面临着被发现的风险、所有人不得不整天蜷缩在并不宽敞的同一空间中的情况下。

渐渐地,除了细腻的观察力,安妮用这本日记展现出对自身不断的反省,对年少的友谊和懵懂爱情的探索,以及对人性、对战争不断进行思考的早熟气质。安妮开始深入我心。安妮用她不断变化、不断成熟的判断力,热情而坦诚地纪录着她自己的少女时光,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二战时期留在荷兰的人们所经历的真实状况,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饮食受限制,通常连续几天主要吃马铃薯、过几天又到菊苣,紧接着可能是赤豆、菠菜等,这样的“食物周期”一圈又一圈。但即便这样,在安妮生日的时候,在法兰克夫妇的结婚纪念日,这些随时走在危险边缘的普通人仍然会苦中作乐,互相赠送礼物。甚至,父亲会为安妮写诗。

而他们的日常生活也让人窥见犹太民族的勤奋。

“范·丹恩太太:上英语函授课程。喜欢阅读传记小说,偶尔看看其他种类的小说。

彼得·范·丹恩:正在学英语、法语(函授课程)、荷兰语、英语及德语速记、商业英语书信、木工、经济学,有时加上数学。很少阅读,有时读读地理书。

玛歌·法兰克:英语、法语及拉丁语通讯课程,英语、德语及荷兰语速记,数学、立体几何、力学、物理、化学、代数、几何、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荷兰文学、簿记、地理、现代史、生物、经济学。什么都读,偏爱宗教与医学类。

安妮·法兰克:法语、英语、德语及荷兰语速记,地理、代数、历史、地理、艺术史、神话、生物、圣经史、荷兰文学。喜欢阅读传记,枯燥与有趣的都读,还有历史书(有时读读小说与闲书)。”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无论在安妮笔下个性如何,情绪多么不稳定;每一个人,都像在正常无战争的世界里一般,每日不断学习。(可能很多人就算在和平年代也不能如此高强度地进行学习。)

当然,惊心动魄的时候也不少。小偷的闯入,公司内不知情人士有意无意地留心,警察曾经出现在作为密室入口的书柜前,或者听到同样收容了犹太人的朋友被发现的消息。直到最后,明明盟军已经胜利在望,包括安妮在内的八位藏匿在阁楼里的犹太人、一直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藏匿的古格勒与克莱曼先生,都被抓入狱。虽然也有像古格勒这样在被移送去劳改途中成功逃脱的开心故事,但更多的是像这八位犹太人中的七位,因饥饿、因过劳、因疾病而离世的悲惨结局。最为可惜的是,仅仅在他们过世后一两个月甚至几天,所在的集中营就获得了解救。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个十多岁犹太少女的阁楼青春日记,也是留给我们这些生活、成长于和平年代的人的启示:如何珍惜拥有的和平、自由、法律、尊重,我们是否能像安妮一样,拥有一颗追求美好而不断自省的心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之Anne Frank《安妮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