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跨境电商运营宝典》读书笔记(二)

既没有选品的依据,又没有选品的逻辑,所有的选择都仅凭感觉,感觉好就卖,看不对眼了就放弃,这样的操作方式只会出现在“无知者无畏”的新卖家身上。

专,是专注;精,是精通。在选品上,我们要有“1厘米宽,100公里深”的深挖精神,专注于一个行业打造自己的绝对优势,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只要做到了专精,就拥有了制胜的法宝。

亚马逊卖家该具备怎样的选品思维呢?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我把选品思维总结为六个要素:泛、专、精、坚持、重复和数据分析。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比竞争对手更强、要想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先打造自己在产品专业知识上的深度和高度吧。

不要忘了开发符合明天趋势的新品。在亚马逊的选品上,卖家要居安思危,每天的坚持必不可少,长期的坚持才会让你对市场越来越熟悉,选品越来越有经验,而时间和经验的沉淀都会演变为运营中的优势。

坚持的过程就是一个重复和反复练习的过程。

为了保持运营业绩的长期稳定,卖家一定要能够坚守对基本工作的持久热情和激情。选品工作单调,做多了可能觉得无趣,但只要能够长期坚持、反复甄选,一定会有新发现,认知也会达到新高度。卖油翁可以油穿钱孔而不沾壁,为什么呢?唯手熟耳!重复的练习是关键。

很多的数据选品工具,比如卖家常用的BigTracker等,都可以实现基于平台从多维度抓取流量数据、竞品数据和平台销售数据等信息供我们参考和使用,相对于个人认知的不全面而言,多个维度的数据结合可以让我们对产品和市场的认知更客观全面,也更容易抓住被自己忽视的潜在爆款产品。

刚需选品,反复试销,产品升级。

竞争激烈的类目、高额的营销投入意味着非常高的运营风险,但风向瞬息万变,高风险未必就一定能够带来高利润。

刚需选品是指产品首先是能够解决用户某方面功能性需求不可缺少的物件,同时,用户在选择解决和满足该需求时往往不会过多在意产品的款式、外观、颜色等要素,即用户对功能性需求的追求大于对款式、外观、颜色等主观要素追求的产品。这类产品,买家买得随意,卖家卖得省心。

重新理一下我们的思维,当你思考一个产品时,如果你需要的是功能,而没有在其外在要素上吹毛求疵、反复挑剔,这就意味着,你发掘到了一个满足市场某种需求的刚需产品了。(如厨房计时器,烧烤架)

如果选品上架之后,经过测试销售,用尽各种技巧和方法,都没有办法打造起来,那么,果断舍弃就是了。

很多卖家可能会纠结于自己已经在这些产品上投注的心血和成本,但你更应该明白的是,如果耗在一个无论如何都打造不起来的产品上,会耗费你本来可以用在其他产品上并产生出很好结果的机会。

关于精品的筛选,我的建议是,你需要查看、评估5~10款产品,然后从中选择一款产品,在10款产品的前期试销中,你要根据销售状况和客户反馈情况,过滤筛选后,保留3~5款产品。然后,在淘汰掉试销不成功的产品的同时,补充新的选品进来,继续销售和淘汰……如此一轮又一轮下来,如果你想打造一个拥有20款产品且每款销量都不错的店铺,大概需要经历60款产品的选品、试销和淘汰,而你需要评估的产品数量则有可能多达五六百款。

选品的第一步是不要纠缠于所谓的研发驱动,不要太高估自己的眼光,而要把选品放在平台热卖品上。

平台上热卖的产品,本身意味着有较大的市场容量,而且已经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卖家不需要再培养市场,只需要做好销售就可以了,成交和销量就是激励我们向前的驱动力。

查理·芒格说,在科学界和商界有一条非常古老的守则,它分成两步:第一,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任何一个选品的过程,其实都包含着两个步骤:第一步,选择刚需的、市场容量大的、利润率高的产品;第二步,针对选定的产品,通过对平台上竞争对手们的分析(包括价格、款式、好评、差评,以及销量评估等要素),确定自己在具体产品上的选择。第一步是确定方向,第二步是细化到产品。

对于这样的卖家,我只想说,你那不是谨慎,你那是懒。是病,得治!

选品,没有谁可以做到每次都能够选到爆款,但对每个卖家来说,都应该把选品的好与坏看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经历,快速地行动,平静地接受。然后,总结和学习,不知不觉间,你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不成功,不是比别人不幸,而是没有像别人那样做大量的行动。亚马逊的选品也是如此。

好的产品,意味着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能够解决用户的痛点,同时,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在选品上,要具备以下几项核心能力:思考、比较、复盘。

穷则思变,变则通,一个卖家能够做到全力思考,能够坚持否决与被否决,这个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筛选的过程。一个类目不行,接着评估下一个类目,一个产品不行,接着寻找下一个产品,在如此反复对比和过滤筛选的过程中,你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选品也会越来越精准。

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对竞品Listing销量的评估,对竞品Review星级和低星Review的分析等,都成为运营的核心内容。

研究竞争对手,在对比中可以让自己意识到思维的盲点和运营策略的误区,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虽然没有哪个竞争对手会详细告诉你他的运营策略和成功的原因,但只要你乐于分析、善于研究,你一定可以从竞品Listing的表现中挖掘出对自己的运营有帮助的信息。

当选品确定和发布出来后,我们还需要在销售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选品进行反思:销售成功的产品具有什么样的基因?销售失败的产品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个出色的运营,绝对不会停留在选出产品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思维上,他一定会用很多的心力重新考量自己选出的这些产品,复盘自己的选品过程。

只有经过反复的多维度考量,总结出对以后的选品和运营有帮助的方法和技巧,选品的过程才能变成一个有积累、有沉淀、有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总结或不善于总结,随后运营中的每一次选品依然会因为没有标准、没有参照依据而多走许多弯路,甚至会掉进坑里。

用心,你自然可以发现很多别的卖家不曾发现的亮点。用心,才是一个卖家最大的优势。

刚需的产品意味着消费者所必需,意味着卖家不受其他因素诸如颜色、尺码、款式等的制约,我就有这么个产品,你需要的就是这么个产品,我在销售而你正好需要,订单就顺利产生了。

选品中的单一性降低了运营成本,选择时的唯一性增加了成交的概率。

努力寻找吧,寻找不到,那就再深入一步!努力发掘吧!你寻找,你就能发现!当你发掘出一个刚需的产品,你就给了客户一个无法拒绝购买的理由。

卖家更应该从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点和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入手,如果能够做到这两个方面,选品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为是消费者的日常必备品,所以市场容量巨大,又因为是中国卖家日常生活之外的产品,不被众多卖家所关注,所以竞争就小,就这么一种认知偏差,既抓住了用户需求,又保持着较少竞争,让销售该产品的卖家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当很多人在抱怨竞争激烈没有利润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在闷声发财,不是因为他们能力更强,而是因为他们循着消费者的轨迹,找到了独特的视角,市场也给予了热烈的回应。

正是因为选品的差异化策略,让三家公司殊途同归,在同一的产品市场上,避开了针锋相对的搏杀,各自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刻地觉得,亚马逊卖家在选品上首要标准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的需求是什么,你的选品方向就在哪里。基于市场需求的考量,再加上市场容量大小的衡量选择的产品,一般都不会错。

有些卖家尤其是一些新卖家,在选品时过度依赖自己现有的资源和过往经验的偏见,既不考虑市场需求,也不考虑市场容量,盲目选择,乐观评估,很容易走入选品的误区。

不知道的,就多学呗,不了解的,就多看呗。如果你能够专注地研究100家店铺,认真记录每个店铺里热卖的产品,然后再反复甄选,多角度比对,我相信你很快就有选品方向了。

“量大是制胜的关键”,很多卖家几乎什么都没做,也不愿意花心思了解和学习别人的店铺,不做任何努力却说自己没有选品思路,这就是活脱脱的自我打脸。没有付出得不到结果那是必然的,否则,对那些努力的卖家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啊!

分析了同行的店铺,研究了热卖的产品,你会逐步形成自己的选品思路,开始进入具体的产品。此时,卖家还要考虑产品价格、功能、物流,以及产品是否具有可替代性等要素。

我们一直喜欢用“思路决定出路”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在亚马逊选品上,思路同样是为卖家指明方向的利器。

这七种常用的选品方法分别是站内Best Sllers选品法、类目深挖选品法、大卖家新品跟进法、优秀店铺复制法、供应商新品推荐法、价格区间选品法和国外社交媒体选品法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亚马逊跨境电商运营宝典》读书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