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内核最初只是由芬兰人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在赫尔辛基大学上学时出于个人爱好而编写的。
Linux 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 Unix 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 POSIX(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 和 UNIX 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 CPU 的操作系统。
Linux 能运行主要的 UNIX 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它支持 32 位和 64 位硬件。Linux 继承了 Unix 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目前常见的linux发行版:Ubuntu、RedHat、CentOS、Debian、Fedora、SuSE、OpenSUSE、Arch Linux、SolusOS 等。
Linux 的发行版说简单点就是将 Linux 内核与应用软件做一个打包。
Linux VS Windows
Linux的安装方式:
电脑的双系统(每次来回切换太过复杂)
虚拟机安装(需要单独留出四五十G的内存,非常耗资源,非常吃笔记本性能)
购买云服务器,在服务中进行安装部署(强烈建议,一年也花不了几个钱)
本人已经在阿里云购买了服务器,并进行了相关的配置,具体的购买和部署详情,文章链接:
在之前的文章介绍中已经安装了Xshell远程连接软件,下载并安装Xftp软件,用于远程连接服务器,和本地电脑之间进行文件传输。(后期考虑将所有的软件安装包及激活方式整理并以云盘的方式分享出来)。
点击图标便可启动Xftp连接,或者在电脑端找到Xftp可执行文件进行连接。
针对通过虚拟安装的Linux来说,会存在开机和关机的现象,对于部署在服务器上的linux来说,很少遇到关机的操作。毕竟服务器上跑一个服务是永无止境的,除非特殊情况下,不得已才会关机。
系统的开机会启动许多的程序,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被叫做 服务 (Service),可以通过任务管理器进行查看。而在Linux操作系统中则被称为 守护进程(daemon)。
一般来说,用户的登录方式有三种:
最高权限账户为 root,可以操作一切!
通过服务器进行的登录,为远程SSH登录。媒介:Xshell远程登录
在系统关机之前,务必进行内容的保存 :sync 指令
在虚拟机上的关机指令包括如下几种:
sync # 将数据由内存同步到硬盘中。
shutdown # 关机指令
shutdown –h 10 # 10分钟后进行关机
shutdown –h now # 立刻关机
shutdown –h 22:22 # 指定关机时间,今天22:22
shutdown –h +10 # 十分钟后关机
shutdown –r now # 立刻重启 r:restart
shutdown –r +10 # 十分钟后重启
reboot # 重启,等同于 shutdown –r now
halt # 关闭系统,等同于shutdown –h now 和 poweroff
无论是重启系统还是关闭系统,首先要运行 sync 命令,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中。
在Linux中,一切皆文件;
/ 表示系统的根目录,即 一切资源都挂载到这个根节点之下。
如要查看根节点下面都有哪些内容,可以在SSH登录服务器连接之后,在当前命令窗口下输入 ls / 命令, 看到目录信息:
以下是对这些目录的解释:
前面提到,在Linux中,最顶级的目录为根目录 /,其他目录挂载在根目录的下面。
绝对路径:为从根目录/开始写起,一直到目标文件该为止的路径。
相对路径:相对于当前所处为止来说,目标文件所处的路径。
譬如,目前所处的路径为root目录下,以home目录下中kevin文件文件夹中的test.java文件为例,其绝对路径为:/home/kevin/test.java
相对路径为:…/home/kevin/test.java
ls: 列出目录
可选项参数:
# 查看根目录的列表内容
[root@KevinDing ~]# ls /
bin boot dev etc home lib lib64 lost+found media mnt opt proc root run sbin srv sys tmp usr var www
# 查看根目录下的全部内容
[root@KevinDing /]# ls -a
. .autorelabel boot etc lib lost+found mnt proc root sbin sys usr www
.. bin dev home lib64 media opt .Recycle_bin run srv tmp var
# 查看根目录下文件的详细信息
[root@KevinDing /]# ls -l
total 64
lrwxrwxrwx. 1 root root 7 Apr 26 2020 bin -> usr/bin
dr-xr-xr-x. 5 root root 4096 Nov 30 15:29 boot
drwxr-xr-x 19 root root 2980 May 16 09:29 dev
drwxr-xr-x. 78 root root 4096 May 16 09:46 etc
drwxr-xr-x. 6 root root 4096 May 17 21:40 home
lrwxrwxrwx. 1 root root 7 Apr 26 2020 lib -> usr/lib
lrwxrwxrwx. 1 root root 9 Apr 26 2020 lib64 -> usr/lib64
drwx------. 2 root root 16384 Apr 26 2020 lost+found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Apr 11 2018 media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Apr 11 2018 mnt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Apr 11 2018 opt
dr-xr-xr-x 83 root root 0 May 16 09:26 proc
dr-xr-x---. 6 root root 4096 May 16 09:46 root
drwxr-xr-x 25 root root 700 May 16 09:46 run
lrwxrwxrwx. 1 root root 8 Apr 26 2020 sbin -> usr/sbin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Apr 11 2018 srv
dr-xr-xr-x 13 root root 0 May 17 09:11 sys
drwxrwxrwt. 8 root root 4096 May 17 03:42 tmp
drwxr-xr-x. 13 root root 4096 Apr 26 2020 usr
drwxr-xr-x. 19 root root 4096 May 16 09:46 var
drwxr-xr-x 7 root root 4096 May 16 09:46 www
注: ls -l 等价与ll命令
cd:切换目录
cd: Change Directory单词缩写, 来完成目录切换
cd [绝对路径或相对路径]
# 切换到home目录
[root@KevinDing ~]# cd /home
# 在home目录下创建文件夹: kevin_study
[root@KevinDing home]# mkdir kevin_study
# 切换到kevin_study目录
[root@KevinDing home]# cd kevin_study/
# 返回上一级目录
[root@KevinDing kevin_study]# cd ..
# 切换到根目录
[root@KevinDing home]# cd /
# 切换到自己的家目录,也可以用cd /root 表示
[root@KevinDing /]# cd ~
pwd:显示目前的目录
pwd 是 print working directory 的缩写,表示显示目前所在目录。
选项参数: -P 显示出确实的路径,而非使用连接(link) 路径。
# 切换到home目录下的kevin目录
[root@KevinDing ~]# cd /home/kevin/
# 单纯显示出目前的工作目录
[root@KevinDing kevin]# pwd
/home/kevin
# 如果是链接,要显示真实地址,可以使用 -P参数
[root@KevinDing kevin]# cd /bin
[root@KevinDing bin]# pwd -P
/usr/bin
mkdir:创建一个新的目录
mkdir: Make Directory的缩写,用来创建一个新的目录
选项参数:
rmdir:删除一个空的目录
rmdir: remove directory的缩写,删除一个目录,该目录里面不能有文件,即为空的目录
选项参数: -p:连同上一级目录(空的)也一起删除
rmdir 仅能删除空的目录,无法删除非空的目录,对于非空的目录如何删除,稍后学习。
cp: 复制文件或目录
cp: copy的简写,表示复制文件或者目录,既然是复制,就需要有复制哪个文件,复制到哪里。 cp 原文档 目标文档
可选参数:
rm: 移除文件或目录
rm: remove的简写,表示删除文件或者目录
可选参数:
mv: 移动文件与目录,或修改文件与目录的名称
mv:move的缩写,移动文件或目录,当一个目录的原位置和移动的位置一样时,如果名字不同,相当于重命名。
可选参数:
所有命令可以通过 具体命令 --help 来查看各个命令的具体指令,如 :
Linux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多用户系统,不同的用户有不一样的地位和权限。为了保护系统的安全性,Linux系统对不同的用户访问同一文件(包括目录文件)的权限做了不同的规定。
root权限最高,可以通过ls -l
或者ll
的命令来显示文件的所有属性信息,包括类型、所属用户和组以及其对应的操作权限。
上图中,文件属性信息的最前面包括10位字母,各自代表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位字符表示这个一个文件、目录还是链接文件:
d
:表示为目录-
: 表示为文件l
: 表示为链接文档(link file)b
: 表示为装置文件里面的可供储存的接口设备 ( 可随机存取装置 )c
: 表示装置文件里面的串行端口设备,例如键盘、鼠标 ( 一次性读取装置 )。随后的9位字符,三三一组,共分为三组,且每组中均为**rwx
**表示:
r
: 表示为 read,可读权限w
: 表示为 write,可写权限x
: 表示为 execute,可执行权限这三个权限的顺序位置不会改变,如果没有对应的权限,就会出现减号-
来代替。
对于文件来说,它都有一个特定的所有者,也就是对该文件具有所有权的用户。在Linux系统中,用户是按组分类的,一个用户属于一个或多个组。文件所有者以外的用户又可以分为同组用户和其他用户。因此,Linux系统按文件所有者、文件所有者同组用户和其他用户来规定了不同的文件访问权限。在以上实例中,boot 文件是一个目录文件,属主和属组都为 root。
上图中,从左至右用0-9这些数字来表示。
第0位用于确定文件类型,第1-3位确定文件所属主(所有者)对该文件的权限。第4-6位确定属组(所有者的同组用户)对该文件的权限,第7-9位确定其他用户对该文件的权限。
如果某一位没有对应的读写可执行的权限,需要用-
来代替
chgrp: 更改文件所属组
chgrp: change group的简写,用于更改文件所属的组别信息。
# 更改方式
chgrp 更改后的所属组 需要更改的文件名
可选参数:
-R: 递归更改文件属组,就是在更改某个目录文件的属组时,如果加上-R的参数,那么该目录下的所有文件的属组都会更改。
chown:更改文件所属主
chown: change owner的简写,用于更改文件所属的主,同时也可用于修改文所属组,同样的在对目录文件进行更改时,可以使用-R
参数。
# 更改文件的所属主
chown 所属主名 文件名
# 更改所属主和所属组
chown 所属主名:所属组名 文件名
chmod: 更改文件的9个权限属性
chmod: change mode的简写,用于更改文件的权限属性,同样的,对于整个目录的修改,可以使用-R
参数递归修改。
chmod xyz 文件名
Linux文件权限属性有两种设置方法,一种是数字,一种是符号。上文中讲到9位字母分别代表owner/group/others三种身份各有自己的read/write/execute权限。
每个权限可以使用数字表示:
可读权限 r : 4; 可写权限 w : 2; 可执行权限 x : 1,每种身份的三个权限时需要累加计算数值。
因此每一个身份的权限的表示方式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字母组合。譬如:
权限[-rwxr-x-wx]则对应的数值是:
因此,修改方式可以是:
chmod 753 文件名
Linux系统中使用以下命令来查看文件的内容:
cat 由第一行开始显示文件内容
选项与参数:
语法:
cat [-AbEnTv]
# cat -b 列出行号
[root@KevinDing network-scripts]# cat -b ifcfg-eth0
1 # Created by cloud-init on instance boot automatically, do not edit.
2 # If you don't want cloud-init genrated automatically,you can disable it in /etc/cloud/cloud.cfg
3 #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https://help.aliyun.com/document_detail/57803.html
4 #
5 BOOTPROTO=dhcp
6 DEVICE=eth0
7 ONBOOT=yes
8 STARTMODE=auto
9 TYPE=Ethernet
10 USERCTL=no
[root@KevinDing network-scripts]#
tac 从最后一行开始显示,可以看出 tac 是 cat 的倒着写!
tac与cat命令刚好相反,文件内容从最后一行开始显示,可以看出 tac 是 cat 的倒着写!
nl 显示的时候,顺道输出行号!
nl : (number line)显示行号
语法:
nl -可选参数 文件名字
可选参数:
more 一页一页的显示文件内容
在 more 这个程序的运行过程中,你有几个按键可以按的:
[root@KevinDing network-scripts]# more /etc/csh.login
# /etc/csh.login
# System wide environment and startup programs, for login setup
#add sbin directories to the path
foreach p ( /usr/local/sbin /usr/sbin )
switch (":${PATH}:")
case "*:${p}:*":
breaksw
default:
--More--(16%) # 光标会停在这里等待输入的命令
less 与 more 类似,但是比 more 更好的是,他可以往前翻页!
less运行时可以输入的命令有:
head 只看头几行
语法:
head [-n number] 文件
选项与参数:-n 后面接数字,代表显示几行的意思!
默认的情况中,显示前面 10 行!若要指定显示的行数,就得要这样:
[root@KevinDing network-scripts]# head -n 16 /etc/csh.login
# /etc/csh.login
# System wide environment and startup programs, for login setup
#add sbin directories to the path
foreach p ( /usr/local/sbin /usr/sbin )
switch (":${PATH}:")
case "*:${p}:*":
breaksw
default:
if ( $uid == 0 ) then
set path = ( ${p} ${path:q} )
else
set path = ( ${path:q} ${p} )
endif
breaksw
[root@KevinDing network-scripts]#
tail 只看尾巴几行
选项与参数:
语法:
tail [-n number] 文件
# 显示文件的后16行
[root@KevinDing network-scripts]# tail -n 16 /etc/csh.login
setenv HOSTNAME `/usr/bin/hostname`
set history=1000
if ( -d /etc/profile.d ) then
set nonomatch
foreach i ( /etc/profile.d/*.csh /etc/profile.d/csh.local )
if ( -r "$i" ) then
if ($?prompt) then
source "$i"
else
source "$i" >& /dev/null
endif
endif
end
unset i nonomatch
endif
[root@KevinDing network-scripts]#
你可以使用 命令 --help来查看各个命令的使用信息
Linux 链接分两种,一种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另一种被称为符号链接(软连接)(Symbolic Link)。
情况下,ln 命令产生硬链接。
硬连接指通过索引节点来进行连接。在 Linux 的文件系统中,保存在磁盘分区中的文件不管是什么类型都给它分配一个编号,称为索引节点号(Inode Index)。在 Linux 中,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索引节点是存在的。比如:A 是 B 的硬链接(A 和 B 都是文件名),则 A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与 B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相同,即一个 inode 节点对应两个不同的文件名,两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文件,A 和 B 对文件系统来说是完全平等的。删除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影响另外一个的访问。
硬连接的作用是允许一个文件拥有多个有效路径名,这样用户就可以建立硬连接到重要文件,以防止“误删”的功能。其原因如上所述,因为对应该目录的索引节点有一个以上的连接。只删除一个连接并不影响索引节点本身和其它的连接,只有当最后一个连接被删除后,文件的数据块及目录的连接才会被释放。也就是说,文件真正删除的条件是与之相关的所有硬连接文件均被删除。
(个人感觉硬链接,相当于对文件的复制备份一样,但是两个文件名打开的是同一个内容,相当于实时备份)
2. 软连接
另外一种连接称之为符号连接(Symbolic Link),也叫软连接。软链接文件有类似于 Windows 的快捷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文件。在符号连接中,文件实际上是一个文本文件,其中包含的有另一文件的位置信息。比如:A 是 B 的软链接(A 和 B 都是文件名),A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与 B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不相同,A 和 B 指向的是两个不同的 inode,继而指向两块不同的数据块。但是 A 的数据块中存放的只是 B 的路径名(可以根据这个找到 B 的目录项)。A 和 B 之间是“主从”关系,如果 B 被删除了,A 仍然存在(因为两个是不同的文件),但指向的是一个无效的链接。
(相对于硬链接来说,软连接更像是在windows系统中,对某个应用或者文件创建的桌面快捷方式)
测试:在home目录下创建一个test1的文件,同时写入一些内容,再创建一个硬链接文件test2,和一个软连接test3;修改test1中的内容,查看test2和test3的内容,随后将test1删除,再查看test2和test3,测试过程如下:
通过上面的测试可以看出:当删除原始文件 f1 后,硬连接 f2 不受影响,但是符号连接 f1 文件无效;
依此您可以做一些相关的测试,可以得到以下全部结论:
Vim编辑器,是从vi发展出来的一个文本编辑器,在Linux中被广泛使用,是一款十分好用的程序开发者工具。
vim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命令模式
用户刚刚启动 vi/vim,便进入了命令模式。
此状态下敲击键盘动作会被Vim识别为命令,而非输入字符。比如我们此时按下i,并不会输入一个字符,i被当作了一个命令。
以下是常用的几个命令:
若想要编辑文本:启动Vim,进入了命令模式,按下i,切换到输入模式。
命令模式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命令,因此仍要依靠底线命令模式输入更多命令。
# 进入 /home/kevin_study目录,创建test.java文件,并添加一些内容
[root@kevinDing ~]# cd /home/kevin_study
[root@kevinDing kevin_study]# ls
[root@kevinDing kevin_study]# touch test.java
[root@kevinDing kevin_study]# ls
test.java
# vim 文件名 便可进入到文件内
[root@kevinDing kevin_study]# vim test.java
输入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键盘的i
键就进入了输入模式。
在输入模式中,便可以进行内容的输入了,可以使用以下按键:
输入结束之后,按下ESC,便可退出输入模式,切换到命令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英文冒号)就进入了底线命令模式。
底线命令模式可以输入单个或多个字符的命令,可用的命令非常多。
在底线命令模式中,基本的命令有(已经省略了冒号):
按ESC键可随时退出底线命令模式,一般情况下,保存退出同时使用,直接为**:wq
同时使用,如果是强制退出:wq!
**
底线命令输入wq之后,按回车键,便可保存退出到命令行页面,再次查看test.java文件的内容,发现已经修改成功:
Vim操作模式之间的转换:
其他使用命令
除了上面简单的操作之外,vim 还有非常多的按键可以使用。
可用的光标移动、复制粘贴、搜索替换等
移动光标的方法 | |
---|---|
h 或 向左箭头键(←) | 光标向左移动一个字符 |
j 或 向下箭头键(↓) | 光标向下移动一个字符 |
k 或 向上箭头键(↑) | 光标向上移动一个字符 |
l 或 向右箭头键(→) | 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 |
[Ctrl] + [f] | 屏幕『向下』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Down]按键 (常用) |
[Ctrl] + [b] | 屏幕『向上』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Up] 按键 (常用) |
[Ctrl] + [d] | 屏幕『向下』移动半页 |
[Ctrl] + [u] | 屏幕『向上』移动半页 |
+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下一行 |
-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上一行 |
n< space> | 那个 n 表示『数字』,例如 20 。按下数字后再按空格键,光标会向右移动这一行的 n 个字符。 |
0 或功能键[Home] | 这是数字『 0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前面字符处 (常用) |
$ 或功能键[End] |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后面字符处(常用) |
H |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上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
M |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中央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
L |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下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
G |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最后一行(常用) |
nG | n 为数字。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n 行。例如 20G 则会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20 行(可配合 :set nu) |
gg |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一行,相当于 1G 啊!(常用) |
n< Enter> | n 为数字。光标向下移动 n 行(常用) |
搜索替换 | |
---|---|
/word | 向光标之下寻找一个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例如要在档案内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就输入 /vbird 即可!(常用) |
?word | 向光标之上寻找一个字符串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 |
n |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代表重复前一个搜寻的动作。举例来说, 如果刚刚我们执行 /vbird 去向下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则按下 n 后,会向下继续搜寻下一个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如果是执行 ?vbird 的话,那么按下 n 则会向上继续搜寻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 |
N |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与 n 刚好相反,为『反向』进行前一个搜寻动作。例如 /vbird 后,按下 N 则表示『向上』搜寻 vbird 。 |
删除、复制与粘贴 | |
---|---|
x, X | 在一行字当中,x 为向后删除一个字符 (相当于 [del] 按键), X 为向前删除一个字符(相当于 [backspace] 亦即是退格键) (常用) |
nx | n 为数字,连续向后删除 n 个字符。举例来说,我要连续删除 10 个字符, 『10x』。 |
dd | 删除游标所在的那一整行(常用) |
ndd | n 为数字。删除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dd 则是删除 20 行 (常用) |
d1G | 删除光标所在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
dG | 删除光标所在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
d$ |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后一个字符 |
d0 | 那个是数字的 0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前面一个字符 |
yy | 复制游标所在的那一行(常用) |
nyy | n 为数字。复制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yy 则是复制 20 行(常用) |
y1G |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
yG |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
y0 |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首的所有数据 |
y$ |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尾的所有数据 |
p, P | p 为将已复制的数据在光标下一行贴上,P 则为贴在游标上一行!举例来说,我目前光标在第 20 行,且已经复制了 10 行数据。则按下 p 后, 那 10 行数据会贴在原本的 20 行之后,亦即由 21 行开始贴。但如果是按下 P 呢?那么原本的第 20 行会被推到变成 30 行。(常用) |
J | 将光标所在行与下一行的数据结合成同一行 |
c | 重复删除多个数据,例如向下删除 10 行,[ 10cj ] |
u | 复原前一个动作。(常用) |
[Ctrl]+r | 重做上一个动作。(常用) |
进入输入或取代的编辑模式 | |
---|---|
i, I |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i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处输入』, I 为『在目前所在行的第一个非空格符处开始输入』。(常用) |
a, A |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a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 A 为『从光标所在行的最后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常用) |
o, O |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这是英文字母 o 的大小写。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行处输入新的一行』;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处的上一行输入新的一行!(常用) |
r, R | 进入取代模式(Replace mode):r 只会取代光标所在的那一个字符一次;R会一直取代光标所在的文字,直到按下 ESC 为止;(常用) |
[Esc] | 退出编辑模式,回到一般模式中(常用) |
指令行的储存、离开等指令 | |
---|---|
:w | 将编辑的数据写入硬盘档案中(常用) |
:w! | 若文件属性为『只读』时,强制写入该档案。不过,到底能不能写入, 还是跟你对该档案的档案权限有关啊! |
:q | 离开 vi (常用) |
:q! | 若曾修改过档案,又不想储存,使用 ! 为强制离开不储存档案。 |
注意一下啊,那个惊叹号 (!) 在 vi 当中,常常具有『强制』的意思~ | |
:wq | 储存后离开,若为 :wq! 则为强制储存后离开 (常用) |
ZZ | 这是大写的 Z 喔!若档案没有更动,则不储存离开,若档案已经被更动过,则储存后离开! |
:w [filename] | 将编辑的数据储存成另一个档案(类似另存新档) |
:r [filename] | 在编辑的数据中,读入另一个档案的数据。亦即将 『filename』 这个档案内容加到游标所在行后面 |
:n1,n2 w [filename] | 将 n1 到 n2 的内容储存成 filename 这个档案。 |
:! command | 暂时离开 vi 到指令行模式下执行 command 的显示结果!例如 『:! ls /home』即可在 vi 当中看 /home 底下以 ls 输出的档案信息! |
:set nu | 显示行号,设定之后,会在每一行的前缀显示该行的行号 |
:set nonu | 与 set nu 相反,为取消行号! |
Linux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任何一个要使用系统资源的用户,都必须首先向系统管理员申请一个账号,然后以这个账号的身份进入系统。用户的账号一方面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跟踪,并控制他们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用户组织文件,并为用户提供安全性保护。
一般情况下,作为一个开发人员,是接触不到root用户权限的,会给开发人员开立个人的用户权限,通过个人的用户和密码进行权限以内的相关操作。每个用户账号都拥有一个唯一的用户名和各自的口令。只有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口令后,才能够进入系统和自己的主目录。
用户账号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用户账号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添加账号 useradd
useradd 选项参数 新增的用户名
选项参数:
# 创建一个名为dingch的用户,添加-m选项,可以在创建用户的时候产生一个主目录 /home/dingch
[root@KevinDing home]# useradd -m dingch
删除用户 userdel
如果一个用户的账号不再使用,可以从系统中删除。
删除一个已有的用户账号使用userdel (userdelete的简写)命令,其格式如下:
userdel 选项 需要删除的用户名
常用的选项是 -r(递归删除),它的作用是把用户的主目录一起删除。
# userdel 选项 需要删除的用户名
[root@KevinDing home]# userdel -r dingch
删除用户账号: 就是要将/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系统文件中的该用户记录删除,必要时还删除用户的主目录。
修改账户:usermod(user modify的简写),修改用户账号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用户的有关属性,如用户号、主目录、用户组、登录Shell等。
修改已有用户的信息使用usermod命令,其格式如下:
usermod 可选参数 待修改的用户名
同样的,修改用户命令的可选参数与新增用户(useradd)命令的可选参数一样。
# 先新建一个用户 ding123
[root@KevinDing home]# useradd -m ding123
# 查看到其用户目录为:/home/ding123
[root@KevinDing home]# cat /etc/passwd
root:x:0:0:root:/root:/bin/bash
bin:x:1:1:bin:/bin:/sbin/nologin
...... # 中间有省略一些用户信息
ding123:x:1001:1001::/home/ding123:/bin/bash
# 修改其用户目录为/home/123dingch
[root@KevinDing home]# usermod -d /home/123dingch ding123
[root@KevinDing home]# cat /etc/passwd
root:x:0:0:root:/root:/bin/bash
bin:x:1:1:bin:/bin:/sbin/nologin
daemon:x:2:2:daemon:/sbin:/sbin/nologin
adm:x:3:4:adm:/var/adm:/sbin/nologin
lp:x:4:7:lp:/var/spool/lpd:/sbin/nologin
tcpdump:x:72:72::/:/sbin/nologin
...... # 中间有省略一些用户信息
ntp:x:38:38::/etc/ntp:/sbin/nologin
www:x:1000:1000::/home/www:/sbin/nologin
ding123:x:1001:1001::/home/123dingch:/bin/bash # 已经被修改成功
Linux为多用户系统,不同用户有着不一样的操作权限,如何进行用户之间的切换呢?
切换用户的命令为:su username 【username是需要切换的用户名】
2.从普通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还可以使用命令:sudo su
3.在终端输入exit或使用快捷方式ctrl+d,可以退回到原来用户,其实ctrl+d也是执行的exit命令
4.在切换用户时,如果想在切换用户之后使用新用户的工作环境,可以在su和username之间加-,例如:【su - root】
$表示普通用户;#表示超级用户,也就是root用户
可以通过hostname 命令来查看当前的主机名称
[root@KevinDing ~]# su ding123
[ding123@KevinDing root]$ exit
exit
[root@KevinDing ~]# su ding123
[ding123@KevinDing root]$ sudo su
[sudo] password for ding123:
ding123 is not in the sudoers file. This incident will be reported.
[ding123@KevinDing root]$ exit
[root@KevinDing ~]#
# 查看主机名称
[root@KevinDing ~]# hostname
KevinDing
# 修改主机名称,重新开启连接后,主机名称生效
[root@KevinDing ~]# hostname kevin123
[root@KevinDing ~]#
# 重新连接之后:查看主机名修改成功
[root@kevin123 ~]# hostname
kevin123
用户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用户口令的管理。用户账号刚创建时没有口令,但是被系统锁定,无法使用,必须为其指定口令后才可以使用,即使是指定空口令。
指定和修改用户口令的Shell命令是passwd。超级用户可以为自己和其他用户指定口令,普通用户只能用它修改自己的口令。
命令的格式为:
passwd 选项 用户名
可使用的选项:
如果是超级用户,可以用下列形式指定任何用户的口令:
# passwd ding123
[root@KevinDing home]# passwd ding123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ding123.
New password:
BAD PASSWORD: The password is shorter than 8 characters
Retype new password:
passwd: 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root@KevinDing home]#
例如,假设当前用户是ding123,则下面的命令修改该用户自己的口令:
[ding123@KevinDing home]$ passwd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ding123.
Changing password for ding123.
(current) UNIX password:
Retype new password:
passwd: 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普通用户修改自己的口令时,passwd命令会先询问原口令,验证后再要求用户输入两遍新口令,如果两次输入的口令一致,则将这个口令指定给用户;而超级用户为用户指定口令时,就不需要知道原口令。
为了系统安全起见,用户应该选择比较复杂的口令,例如最好使用8位长的口令,口令中包含有大写、小写字母和数字,并且应该与姓名、生日等不相同。
为用户指定空口令时,执行下列形式的命令:
# passwd -d ding123
# 将用户ding123的密码删除,新用户连接使用ding123作为用户名,无法进行登录
[root@KevinDing ~]# passwd -d ding123
Removing password for user ding123.
passwd: Success
[root@KevinDing ~]#
此命令将用户 ding123的口令删除,这样用户 ding123下一次登录时,系统就不再允许该用户登录了。
需要重新再为其设置密码,才能进行登录
passwd 命令还可以用 -l(lock) 选项锁定某一用户,使其不能登录,例如:
# passwd -l ding123
# 同样的,使用该命令可以锁定指定用户,新链接窗口不能进行登录
上文书说到Linux是一个多用户系统,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用户组,用户组中可以包含多个用户。系统可以对一个用户组中的所有用户进行集中管理。不同Linux 系统对用户组的规定有所不同,如Linux下的用户属于与它同名的用户组,这个用户组在创建用户时同时创建。
用户组的管理涉及用户组的添加、删除和修改。组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实际上就是对/etc/group文件的更新。类似于用户的新增、删除和修改
新增用户组: groupadd
groupadd 可选参数 用户组名
可选参数:
-g:
GID 指定新用户组的组标识号(GID)。-o:
一般与-g选项同时使用,表示新用户组的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groupadd group1
#此命令向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组group1,新组的组标识号是在当前已有的最大组标识号(1001)的基础上加1
[root@kevinDing ~]# groupadd -g 101 group2
# groupadd -g 101 group2
#此命令向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组group2,同时指定新组的组标识号是101。
[root@kevinDing ~]# groupadd group1
当新增用户组不指定其组号时,会按照当前最大组号默认递增
删除用户组:groupdel 用户组名
删除一个已经存在的组group2:
[root@kevinDing ~]# groupdel group2
修改用户组的属性: groupmod
groupmod 可选参数 用户组名
常用的选项有:
-g:
GID 为用户组指定新的组标识号。-o:
与-g选项同时使用,用户组的新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n:
新用户组 将用户组的名字改为新名字# 此命令将组group1的组标识号修改为102。
[root@kevinDing ~]# groupmod -g 102 group1
# 新增group2
[root@kevinDing ~]# groupadd group2
# 将组group2的标识号改为10002,组名修改为newgroup2。
[root@kevinDing ~]# groupmod -g 10002 -n newgroup2 group2
# 查看组信息
[root@kevinDing ~]# cat /etc/group
切换组
如果一个用户同时属于多个用户组,那么用户可以在用户组之间切换,以便具有其他用户组的权限。
用户可以在登录后,使用命令newgrp切换到其他用户组,这个命令的参数就是目的用户组。例如:
$ newgrp root
这条命令将当前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组,前提条件是root用户组确实是该用户的主组或附加组。
上文中在对用户和用户组进行管理的时候会涉及到/etc/passwd /etc/group等文件,下面分别对其进行介绍(无需掌握,了解即可)
/etc/passwd
/etc/passwd文件是用户管理工作涉及的最重要的一个文件。
Linux系统中的每个用户都在/etc/passwd文件中有一个对应的记录行,它记录了这个用户的一些基本属性。
这个文件对所有用户都是可读的。它的内容类似下面的例子:
[root@kevinDing ~]# cat /etc/passwd
root:x:0:0:root:/root:/bin/bash
bin:x:1:1:bin:/bin:/sbin/nologin
daemon:x:2:2:daemon:/sbin:/sbin/nologin
adm:x:3:4:adm:/var/adm:/sbin/nologin
lp:x:4:7:lp:/var/spool/lpd:/sbin/nologin
sync:x:5:0:sync:/sbin:/bin/sync
shutdown:x:6:0:shutdown:/sbin:/sbin/shutdown
halt:x:7:0:halt:/sbin:/sbin/halt
mail:x:8:12:mail:/var/spool/mail:/sbin/nologin
operator:x:11:0:operator:/root:/sbin/nologin
games:x:12:100:games:/usr/games:/sbin/nologin
ftp:x:14:50:FTP User:/var/ftp:/sbin/nologin
nobody:x:99:99:Nobody:/:/sbin/nologin
systemd-network:x:192:192:systemd Network Management:/:/sbin/nologin
dbus:x:81:81:System message bus:/:/sbin/nologin
polkitd:x:999:998:User for polkitd:/:/sbin/nologin
sshd:x:74:74:Privilege-separated SSH:/var/empty/sshd:/sbin/nologin
postfix:x:89:89::/var/spool/postfix:/sbin/nologin
chrony:x:998:996::/var/lib/chrony:/sbin/nologin
nscd:x:28:28:NSCD Daemon:/:/sbin/nologin
tcpdump:x:72:72::/:/sbin/nologin
ntp:x:38:38::/etc/ntp:/sbin/nologin
www:x:1000:1000::/home/www:/sbin/nologin
kevin:x:1001:1001::/home/kevin:/bin/bash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etc/passwd中一行记录对应着一个用户,每行记录又被冒号(:)分隔为7个字段,其格式和具体含义如下:
用户名:口令:用户标识号:组标识号:注释性描述:主目录:登录Shell
1)"用户名"是代表用户账号的字符串。
通常长度不超过8个字符,并且由大小写字母和/或数字组成。登录名中不能有冒号(,因为冒号在这里是分隔符。
为了兼容起见,登录名中最好不要包含点字符(.),并且不使用连字符(-)和加号(+)打头。
2)“口令”一些系统中,存放着加密后的用户口令字。
虽然这个字段存放的只是用户口令的加密串,不是明文,但是由于/etc/passwd文件对所有用户都可读,所以这仍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现在许多Linux 系统(如SVR4)都使用了shadow技术,把真正的加密后的用户口令字存放到/etc/shadow文件中,而在/etc/passwd文件的口令字段中只存放一个特殊的字符,例如“x”或者“*”。
3)“用户标识号”是一个整数,系统内部用它来标识用户。
一般情况下它与用户名是一一对应的。如果几个用户名对应的用户标识号是一样的,系统内部将把它们视为同一个用户,但是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口令、不同的主目录以及不同的登录Shell等。
通常用户标识号的取值范围是0~65 535。0是超级用户root的标识号,1~99由系统保留,作为管理账号,普通用户的标识号从100开始。在Linux系统中,这个界限是500。
4)“组标识号”字段记录的是用户所属的用户组。
它对应着/etc/group文件中的一条记录。
5)“注释性描述”字段记录着用户的一些个人情况。
例如用户的真实姓名、电话、地址等,这个字段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在不同的Linux 系统中,这个字段的格式并没有统一。在许多Linux系统中,这个字段存放的是一段任意的注释性描述文字,用作finger命令的输出。
6)“主目录”,也就是用户的起始工作目录。
它是用户在登录到系统之后所处的目录。在大多数系统中,各用户的主目录都被组织在同一个特定的目录下,而用户主目录的名称就是该用户的登录名。各用户对自己的主目录有读、写、执行(搜索)权限,其他用户对此目录的访问权限则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7)用户登录后,要启动一个进程,负责将用户的操作传给内核,这个进程是用户登录到系统后运行的命令解释器或某个特定的程序,即Shell。
Shell是用户与Linux系统之间的接口。Linux的Shell有许多种,每种都有不同的特点。常用的有sh(Bourne Shell), csh(C Shell), ksh(Korn Shell), tcsh(TENEX/TOPS-20 type C Shell), bash(Bourne Again Shell)等。
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系统情况和用户习惯为用户指定某个Shell。如果不指定Shell,那么系统使用sh为默认的登录Shell,即这个字段的值为/bin/sh。
用户的登录Shell也可以指定为某个特定的程序(此程序不是一个命令解释器)。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限制用户只能运行指定的应用程序,在该应用程序运行结束后,用户就自动退出了系统。有些Linux 系统要求只有那些在系统中登记了的程序才能出现在这个字段中。
8)系统中有一类用户称为伪用户(pseudo users)。
这些用户在/etc/passwd文件中也占有一条记录,但是不能登录,因为它们的登录Shell为空。它们的存在主要是方便系统管理,满足相应的系统进程对文件属主的要求。
常见的伪用户如下所示:
伪 用 户 含 义
bin 拥有可执行的用户命令文件
sys 拥有系统文件
adm 拥有帐户文件
uucp UUCP使用
lp lp或lpd子系统使用
nobody NFS使用
/etc/group
用户组的所有信息都存放在/etc/group文件中。
将用户分组是Linux 系统中对用户进行管理及控制访问权限的一种手段。
每个用户都属于某个用户组;一个组中可以有多个用户,一个用户也可以属于不同的组。
当一个用户同时是多个组中的成员时,在/etc/passwd文件中记录的是用户所属的主组,也就是登录时所属的默认组,而其他组称为附加组。
用户要访问属于附加组的文件时,必须首先使用newgrp命令使自己成为所要访问的组中的成员。
[root@kevinDing ~]# cat /etc/group
root:x:0:
bin:x:1:
daemon:x:2:
sys:x:3:
adm:x:4:
tty:x:5:
...... # 省略部分组信息
www:x:1000:
kevin:x:1001:
cgred:x:995:
docker:x:994:
group1:x:102:
newgroup2:x:10002:
用户组的所有信息都存放在/etc/group文件中。此文件的格式也类似于/etc/passwd文件,由冒号(:)隔开若干个字段,这些字段有:
组名:口令:组标识号:组内用户列表
Linux磁盘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问题。
Linux磁盘管理常用命令为 df、du。
df 命令
df命令参数功能:检查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可以利用该命令来获取硬盘被占用了多少空间,目前还剩下多少空间等信息。
语法:
df -可选参数 目录或文件名
可选参数:
# 将系统内所有的文件系统列出来!
# 在 Linux 底下如果 df 没有加任何选项
# 那么默认会将系统内所有的 (不含特殊内存内的文件系统与 swap) 都以 1 Kbytes 的容量来列出来!
[root@kevinDing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tmpfs 930436 0 930436 0% /dev
tmpfs 940944 8 940936 1% /dev/shm
tmpfs 940944 556 940388 1% /run
tmpfs 940944 0 940944 0% /sys/fs/cgroup
/dev/vda1 41152812 5008752 34240352 13% /
tmpfs 188192 0 188192 0% /run/user/0
# 将容量结果以易读(以M为单位)的容量格式显示出来
[root@kevinDing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tmpfs 909M 0 909M 0% /dev
tmpfs 919M 8.0K 919M 1% /dev/shm
tmpfs 919M 556K 919M 1% /run
tmpfs 919M 0 919M 0% /sys/fs/cgroup
/dev/vda1 40G 4.8G 33G 13% /
tmpfs 184M 0 184M 0% /run/user/0
# 将 /home 底下的可用的磁盘容量以易读的容量格式显示
[root@kevinDing ~]# df -h /home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vda1 40G 4.8G 33G 13% /
[root@kevinDing ~]#
du 命令
Linux du命令也是查看使用空间的,但是与df命令不同的是du命令是对文件和目录磁盘使用的空间的查看,还是和df命令有一些区别的。
语法:
du -可选参数 文件或目录名称
选项与参数:
# 只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夹容量(包括隐藏文件夹):
# 直接输入 du 没有加任何选项时,则 du 会分析当前所在目录的文件与目录所占用的硬盘空间。
[root@kevinDing home]# du
9820 ./kevin/apache-tomcat-9.0.63/lib
28 ./kevin/apache-tomcat-9.0.63/logs
17664 ./kevin/apache-tomcat-9.0.63
142484 ./kevin
16 ./www
142508 . # 这个目录(.)所占用的总量
# du -a 可以将文件的容量也列出来
# 检查根目录底下每个目录所占用的容量
# 通配符 * 来代表每个目录。
[root@kevinDing home]# du -sm /*
0 /bin
146 /boot
1 /dev
38 /etc
140 /home
0 /lib
0 /lib64
1 /lost+found
1 /media
1 /mnt
1 /opt
0 /proc
2 /root
1 /run
0 /sbin
1 /srv
与 df 不一样的是,du 这个命令其实会直接到文件系统内去搜寻所有的文件数据。
磁盘挂载与卸除
根文件系统之外的其他文件要想能够被访问,都必须通过“关联”至根文件系统上的某个目录来实现,此关联操作即为“挂载”,此目录即为“挂载点”,解除此关联关系的过程称之为“卸载”
Linux 的磁盘挂载使用mount命令,卸载使用umount命令。
磁盘挂载语法:
mount 装置文件名 挂载点
磁盘卸载语法:
umount 可选参数 装置文件名或挂载点
可选参数:
磁盘的挂载与卸载做了解即可。
Linux中软件安装有三种方式,分别为:
# 查看是否有安装jdk
[root@kevinDing kevin]# java -version
java version "1.8.0_333"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33-b0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33-b02, mixed mode)
[root@kevinDing kevin]# rpm -qa|grep jdk
jdk1.8-1.8.0_333-fcs.x86_64
# 卸载 上面查询到的jdk: rpm -e --nodeps 强制删除
[root@kevinDing kevin]# rpm -e --nodeps jdk1.8-1.8.0_333-fcs.x86_64
[root@kevinDing kevin]# java -version
-bash: /usr/bin/java: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此时没有查询到安装jdk
# 查看kevin目录下的内容,有jdk安装包
[root@kevinDing kevin]# ll
total 124804
-rw-r--r-- 1 root root 11576445 May 19 22:54 apache-tomcat-9.0.63.tar.gz
-rw-r--r-- 1 root root 116216180 May 19 22:54 jdk-8u333-linux-x64.rpm
# rpm -ivh jdk的rpm安装包名,进行安装
[root@kevinDing kevin]# rpm -ivh jdk-8u333-linux-x64.rpm
warning: jdk-8u333-linux-x64.rpm: Header V3 RSA/SHA256 Signature, key ID ec551f03: NOKEY
Preparing... ################################# [100%]
Updating / installing...
1:jdk1.8-2000:1.8.0_333-fcs ################################# [100%]
Unpacking JAR files...
tools.jar...
plugin.jar...
javaws.jar...
deploy.jar...
rt.jar...
jsse.jar...
charsets.jar...
localedata.jar...
# Java -version 查看是否安装成功
[root@kevinDing kevin]# java -version
java version "1.8.0_333"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33-b0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33-b02, mixed mode)
[root@kevinDing kevin]#
安装完成后,进行环境变量配置,与Windows操作系统安装类似,都需要进行环境变量的配置
Liunx的环境配置相关文件为: /etc/profile
# 首先需要知道jdk安装到了哪里
[root@kevinDing kevin]# cd /usr
[root@kevinDing usr]# ls
bin games java lib64 local share tmp
etc include lib libexec sbin src
[root@kevinDing usr]# cd java/
[root@kevinDing java]# ls
default jdk1.8.0_333-amd64 latest
[root@kevinDing java]# cd jdk1.8.0_333-amd64/
[root@kevinDing jdk1.8.0_333-amd64]# ls
bin jmc.txt LICENSE src.zip
COPYRIGHT jre man THIRDPARTYLICENSEREADME-JAVAFX.txt
include legal README.html THIRDPARTYLICENSEREADME.txt
javafx-src.zip lib release
# 通过上述命令可以查看到 jdk的安装路径为/usr/java/jdk1.8.0_333-amd64
# 通过vim编辑器 打开/etc/profile文件。新增JAVA_HOME;CLASSPATH 和 PATH路径变量:
JAVA_HOME=/usr/java/jdk1.8.0_333-amd64
CLASSPATH=%JAVA_HOME%/lib:%JAVA_HOME%/jre/lib
PATH=$PATH:$JAVA_HOME/bin;$JAVA_HOME/jre/bin
export PATH CLASSPATH JAVA_HOME
# 让新增的环境变量生效!
source /etc/profile
配置过程中的小坑:
# 配置环境变量的时候没有在PATH中添加$PATH:,导致直接修改了整个PATH变量的内容,修改后导致Linux所有命令无法使用
# 解决方法:用命令 export PATH=/usr/local/sbin:/usr/local/bin:/sbin:/bin:/usr/sbin:/usr/bin:/root/bin 重置PATH,临时生效
# 进入/etc/profile重新修改PATH后,重新执行 source /ect/profile 可以使环境变量重新生效。
测试安装成功与否
# 测试安装成功
[root@kevinDing home]# java -version
java version "1.8.0_333"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33-b0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33-b02, mixed mode)
[root@kevinDing home]#
下载好的安装包,通过Xftp传到Linux中
解压文件 tar -zxvf 压缩包名
# 解压
[root@kevinDing ~]# cd /home/kevin
[root@kevinDing kevin]# ll
total 124804
-rw-r--r-- 1 root root 11576445 May 19 22:54 apache-tomcat-9.0.63.tar.gz
-rw-r--r-- 1 root root 116216180 May 19 22:54 jdk-8u333-linux-x64.rpm
[root@kevinDing kevin]# tar -zxvf apache-tomcat-9.0.63.tar.gz
......#此处省略解压输出内容
# 解压后查看目录内文件
drwxr-xr-x 9 root root 4096 May 19 23:32 apache-tomcat-9.0.63
-rw-r--r-- 1 root root 11576445 May 19 22:54 apache-tomcat-9.0.63.tar.gz
-rw-r--r-- 1 root root 116216180 May 19 22:54 jdk-8u333-linux-x64.rpm
运行Tomcat,和在Windows操作是一样的,进入bin目录
在windows中,启动命令为.bat文件,在Linux中,启动命令为.sh文件
# 执行:startup.sh -->启动tomcat
# 执行:shutdown.sh -->关闭tomcat
./startup.sh
./shutdown.sh
确保Linux的防火墙端口是开启的,如果是阿里云,需要保证阿里云的安全组策略是开放的!
# 查看firewall服务状态
systemctl status firewalld
# 开启、重启、关闭、firewalld.service服务
# 开启
service firewalld start
# 重启
service firewalld restart
# 关闭
service firewalld stop
# 查看防火墙规则
firewall-cmd --list-all # 查看全部信息
firewall-cmd --list-ports # 只看端口信息
# 开启端口
开端口命令:firewall-cmd --zone=public --add-port=80/tcp --permanent
重启防火墙:systemctl restart firewalld.service
命令含义:
--zone #作用域
--add-port=80/tcp #添加端口,格式为:端口/通讯协议
--permanent #永久生效,没有此参数重启后失效
整体操作
[root@kevinDing bin]# systemctl status firewalld
● firewalld.service - firewalld - dynamic firewall daemon
Loaded: loaded (/usr/lib/systemd/system/firewalld.service; enabled; vend
Active: active (running) since Mon 2022-05-16 09:46:54 CST; 3 days ago
Docs: man:firewalld(1)
Main PID: 2585 (firewalld)
CGroup: /system.slice/firewalld.service
└─2585 /usr/bin/python2 -Es /usr/sbin/firewalld --nofork --nopid
May 19 22:15:31 kevinDing firewalld[2585]: WARNING: COMMAND_FAILED: '/usr/s
Hint: Some lines were ellipsized, use -l to show in full.
[root@kevinDing bin]# firewall-cmd --list-ports
You're performing an operation over default zone ('public'),
but your connections/interfaces are in zone 'docker' (see --get-active-zones)
You most likely need to use --zone=docker option.
20/tcp 21/tcp 22/tcp 80/tcp 8888/tcp 39000-40000/tcp 3306/tcp 3306/udp 8080/tcp 8080/udp
# tomcat成功启动
[root@kevinDing bin]# ./startup.sh
Using CATALINA_BASE: /home/kevin/apache-tomcat-9.0.63
Using CATALINA_HOME: /home/kevin/apache-tomcat-9.0.63
Using CATALINA_TMPDIR: /home/kevin/apache-tomcat-9.0.63/temp
Using JRE_HOME: /usr/java/jdk1.8.0_333-amd64
Using CLASSPATH: /home/kevin/apache-tomcat-9.0.63/bin/bootstrap.jar:/home/kevin/apache-tomcat-9.0.63/bin/tomcat-juli.jar
Using CATALINA_OPTS:
Tomcat started.
[root@kevinDing bin]#
验证:登录服务器的公网查看是否开启成功
docker的安装是基于服务器上CentOS7进行的安装
基于CentOS安装docker十分简单,可以参考docker官网的linux版本安装步骤,一步步便可以安装成功,地址:https://docs.docker.com/engine/install/centos/
确定自己CentOS的版本
# 确定CentOS版本必须为7以上的
[root@kevinDing ~]# cat /etc/redhat-release
CentOS Linux release 7.7.1908 (Core)
# 或者
[root@kevinDing ~]# cat cat /etc/os-release
NAME="CentOS Linux"
VERSION="7 (Core)"
ID="centos"
ID_LIKE="rhel fedora"
VERSION_ID="7"
PRETTY_NAME="CentOS Linux 7 (Core)"
ANSI_COLOR="0;31"
CPE_NAME="cpe:/o:centos:centos:7"
HOME_URL="https://www.centos.org/"
BUG_REPORT_URL="https://bugs.centos.org/"
CENTOS_MANTISBT_PROJECT="CentOS-7"
CENTOS_MANTISBT_PROJECT_VERSION="7"
REDHAT_SUPPORT_PRODUCT="centos"
REDHAT_SUPPORT_PRODUCT_VERSION="7"
yum安装gcc相关(需要确保 虚拟机可以上外网 )
yum install 为yum安装的命令, -y为可选参数,表示在安装过程中对于需要进行确认的地方一路选择yes
yum -y install gcc
yum -y install gcc-c++
# 因为我已经安装过了,所以显示无需安装
[root@kevinDing ~]# yum -y install gcc
Loaded plugins: fastestmirror
Loading mirror speeds from cached hostfile
Package gcc-4.8.5-44.el7.x86_64 already installed and latest version
Nothing to do
[root@kevinDing ~]# yum -y install gcc-c++
Loaded plugins: fastestmirror
Loading mirror speeds from cached hostfile
Package gcc-c++-4.8.5-44.el7.x86_64 already installed and latest version
Nothing to do
需要先卸载旧版本(如果有安装)
# 官网安装步骤中的卸载旧版本代码
yum remove docker \
docker-client \
docker-client-latest \
docker-common \
docker-latest \
docker-latest-logrotate \
docker-logrotate \
docker-engine
需要安装的软件包
yum install -y yum-utils device-mapper-persistent-data lvm2
设置镜像下载的仓库
# 设置国外的地址(下载速度太慢)
yum-config-manager \
--add-repo \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centos/docker-ce.repo
# 设置阿里云的Docker镜像仓库(推荐使用,下载速度较快)
yum-config-manager \
--add-repo \
https://mirrors.aliyun.com/docker-ce/linux/centos/docker-ce.repo
更新yum软件包索引
yum makecache fast
安装docker
# docker-ce为社区版,docker-ee为企业版
# 该命令默认为安装最新版本
# -y 设置在安装过程的选择为yes
yum -y install docker-ce docker-ce-cli containerd.io
# 如果想要安装指定版本:
yum install docker-ce-<版本号> docker-ce-cli-<版本号>
# 安装成功会出现 completed提示
安装成功之后,启动docker
# 启动docker的命令
systemctl start docker
# 重启docker的命令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测试docker
# 查看当前版本号,验证是否启动成功:
docker version
# docker run
docker run hello-world
# 查看docker的镜像
docker images
docker的具体操作,后续学习
Linux入门的学习到此结束,多多实践,程序开发,会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