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行走在路上——‹行路难›听课心得》

2020年10月20日,阜阳市教研室在颍上六十里铺中心学校主办了一场中学语文学科的送教下基层活动。来自颍上五中的郭洪侠老师和太和双庙中心学校的谢慧玲老师,同课异构教学《行路难》。我也很有幸地聆听了两位心中大师的课,觉得自己在教学水平上离她们的距离那么遥远,想要有一天达到她们那样的高度,真可谓是“行路难”,但,路再难,再多歧路,我也要摸索着永远行进在路上。

第一节郭老师的课,以“诵读”作为主线,串起对诗歌韵律,诗歌内涵,诗人形象和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课堂行云流水,在反复的诵读,领读,品读,齐读中将诗歌的情感意境表达出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过渡语,都非常的灵活,贴切,生动,富有激励性,从而一步步地调动起这群陌生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尤其是板书的设计,更见教师的独具匠心,所有的课堂重点与难点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深深地折服了我,我个人在板书设计上就缺乏灵感。

第二节谢老师的课,主要是用“以诗解诗”方法,带领学生去认识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然后通过诵读来表现诗歌的情感。然后由李白的人生路引申拓展到今天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复兴路。老师深厚的诗词文化涵养与时尚幽默风趣的语言相得益彰,引得听课的师生笑声连连,在大气中有可爱,在庄重里有诙谐。很像网络上风靡一时的大学古代文学课堂里那个幽默风趣的戴建业教授的风格。

我自己觉得谢老师的课可见一位语文老师在诗词文化方面深厚的积累和功底,给学生上课旁征博引,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积累有限,一下子呈现那么多,学生可能更多是惊叹于老师个人的才华,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

而郭老师课的设计很适合初中的孩子。在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中体会诗人由欢快——迷茫——惆怅——希望——迷茫——豪迈的心路历程,通过朗读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诗人的情志。而且板书设计既呈现知识层面,又有价值观层面。个人感觉可能对于九年级学生,一节课只教学一首诗,内容单薄了一点,可以补充同主题其他诗歌教学,实现古文教学,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的统一,这样课堂就更加饱满而有高度。

两堂课结束后,我们颍上的资深教研员在评课时提到,我们语文教师在备任何一课时,都不能只有单篇意识,更应该有单元意识,甚至是学段意识。同样是古诗词教学,七年级和九年级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还特别提到部编本教材编写时双线组员,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其实是用“语文要素”解决“人文主题”的问题。

《行路难》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三课《诗词三首》的第一篇。是李白歌行体诗的代表作,如果七律的名字是杜甫,史诗的名字是白居易,那么歌行体的名字便是李白。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融进乐府古题,用豪迈纵横的笔势,营造瑰丽奇伟的意境,表现自己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熔铸成千古独步的乐府歌行体诗歌,代表作如《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那么,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放在九年级上册这个单元究竟承担了怎样的教学任务呢?我们教师应该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都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事情。否则,我们无法确定教学的走向是否正确。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清晰地写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体会古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感受他们的优乐情怀。在“语文要素”方面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这些应该是本课教学设计时的大方向。我们要打通“教法”与“活法”,才能实现教材“立德树人”的理念。对于九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学业高压之下,也会有迷茫,有挫败感,有失望,那从诗人李白面对人生挫败时的心态中肯定能有所启发,能指引他们的人生路,这些也是经典的价值之所在。

另外,“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语文课的根本还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对诗人心路历程的体会,还是要创设具体的诗歌意境,通过具体品读诗中的关键字词去理解。通过尝试不同的朗读节奏,朗读语气,语调去体会。

每一堂课不论如何设计,去生成的时候总是会有诸多遗憾和不完美。参加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它促使我们继续学习,不断去追求更好。语文教学的路也很艰难,需要我们怀着“乘长风破万里浪”的信仰,永远行进在教学研究的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远行走在路上——‹行路难›听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