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牛人进化营定位模块+抢占心智心得总结
001时代背景变化
主动资讯模式三大变化:
信息多元化、碎片化而且信息高度开放,认知壁垒打破;
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资讯模式;
消费者只看内容,不看广告。
上述情况总结出新时期传播的三大要素:
社会重大事件和重大话题;
社会重大娱乐;
消费者的核心轨迹。
由此得到品牌传播的三大打法:社交媒体和生活媒体结合,选择最佳组合方式。
其中,社交媒体先行,生活化媒体做销量指的是创造出一个具有足够能量场的故事,落实到生活化媒体上做成实际销量,比如小米和褚橙,小米的核心就是打造了一个易于传播的故事。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你还没有你的故事,那么从现在开始,值得好好打磨你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因为这是打造个人品牌和影响力的工具。
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十年的消费主力军,变为7080后,尤其是更注重生活品质,讲究生活质量的80后;消费升级,消费可以让人情感修复,商品变成了抚慰心灵的东西。
002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差异化定位与打法
差异化打法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渠道都可以差异化。不是只有做到了央视那样才有收视率,教育也不是只有做到了新东方那样才有饭吃,分众不就是走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选择了渠道差异化,并专注聚焦,而且对自己能做什么有清晰的认知,不跟百度等主攻资讯模式的公司抗衡。
01突出特性,无限放大自身优势
什么都想要,反倒什么都做不好。还不如聚焦一个定位,在短时间饱和攻击,做第一个该定位该领域第一个打入人心的品牌。比如,联想,五大优势七大卖点的打法就不如vivo主打拍照手机让人更容易记住。
联想到个人成长,跟人兴趣广泛无一特长是一个道理。
同样,联想到猫叔提到的专属道具,真是个其妙的东西。专属道具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行为,似乎跟这里品牌的打造不谋而合,都是让别人记住你(书中说了,内容可以死缠烂打,比如脑白金就是简单粗暴式的重复播放)。
02用户认知是终极战场。
流量红利增速已经放缓,未来人心比流量重要。品牌打造的终极目的就是让用户电脑认知和消费绑到一起。比如一想起可乐就是可口可乐,一想起手机就是苹果。
03做透细分目标市场:
比如分众在占领消费者的被动生活空间方面,首先是一种细分和定位,他没有去和其他媒体抢占电视、户外。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三云,物业云、搜索云和电商云分析生活化空间里头哪些消费品更容易取胜。
04品牌和影响力是企业的背书,也是个人的背书。
对于个人而言,个人品牌是可以跟存款一样赚取和累计利息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可以是我们打造个人品牌的道场。比如上班开会赴约做个守时守约的人;社群中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第一个报名,这都是积极打造个人影响力的好机会。
003 在当今消费者说了算的时代,成就客户就是成就自己
三点检验标准:“顾客认不认,员工用不用,竞争对手恨不恨”。
那对于个人品牌的打造而言,同时适用,你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在让别人信任你之前你是否做出了成绩让追随你的人(客户)认可你?他会给你传播吗?你的团队成员他们用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先亲身实践做出成绩,你做出成绩后利用书中提到的8种调用消费者普遍信任的方法结合你的成绩(这就是功能呈现啊,吃得饱,吃得开心,还能瘦)
004 个人品牌打造,看清你的存量、变量、增量分别是什么?
书中提到,互联网时代,传统公司企业转型需要首先分析三件。
分析存量资产是否受到冲击?(个人的存量资产是什么?)
移动互联网对原来的行业架构商业模式是否形成变量?(移动互联对你个人的商业价值是、个人品牌是否形成变量?)
移动互联可能给你的行业带来的增量是什么?(移动互联对你个人的增量是什么?)
005 控制式管理or赋能式管理
不管是团队管理者与团队成员之间;也不管是同事之间也好,追求狼性文化,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或者竞争关系的同时,还应该讲究“良性”,良性的氛围应该是更加协同,相互成就。 团队之中,成全别人也是成全自己,才能双赢。
006个人营销者的自我修炼
01全力以赴也要量力而行
用书中的话说“失败也是胜利,努力到无能为力时,上帝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跟古典之前提到的人生的“至暗时刻也是转机和希望”
02 环境对手加快你转变的脚步,换个角度讲,他们都是来成就你的。
书中观点非常认同,“今天你拥有的一切都是偶然的,明天失去一切是必然的”的。
年后滴滴、海底捞等忽然毫无预兆的大量裁员,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须要让自己具备脱离平台依然可以活的很好的能力和资本。
03发现你的优势
作者凭借对细节的敏感和严谨的态度,以及对每个关键关节的掌控,投身商海,并一次次助他决断。
在个人品牌打造的路上,你有充分利用你的优势了吗,严谨审慎关注细节同样是你的优势,如何最大化的扬长避短呢?
004 牢记初心,也要心态正向
两个橘子的故事。
关于为什么奋斗,作者也给出了三个阶段的目标(基础目标,中期目标和大目标),对于自己而言,眼下还处于基础目标的奋斗阶段,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还有要养育子女,还需要继续努力。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