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今年闰年,今天闰日,并且又赶上周末,写一篇与技术不太相关的小文章吧。
回归阳历与闰年
由于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不垂直(即存在黄赤交角),因此在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会周期性移动,即北半球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冬至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而春分、秋分时直射赤道,如下图所示。
根据太阳直射点周期性移动制定的历法称为回归阳历(tropical solar calendar),一个周期的长度就称为1回归年(tropical year)。在2000年时测定的1回归年长度为365天5小时48分45.19秒——即约365.2421897天。
回归阳历的代表就是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公历”、“公元”。它由教皇额我略十三世(Gregory XIII)于1582年颁行,并首先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使用,进而影响到全世界,1912年被中国采用。
格里历(以及绝大多数回归阳历)的平年有365天,比回归年少了1/4天不到。为了弥补人为历法与实际回归年之间的时间差,格里历的制订者规定每4年修正一次,即在大多数4的倍数年的2月加上一天——即2月29日,称为闰日(leap day),对应的那一年就是闰年(leap year)。
为什么是“大多数”4的倍数年,而不是“全部”?很显然,如果以4个世纪为区间,所有4的倍数年都加上一天的话,那么这400年又会累积出大约3天的误差。为了把这多出来的3天抹平,格里历又规定在整世纪年中,只有400的倍数年为闰年(如1600、2000),其他的都是平年(如1700、1800、1900)。
所以,格里历中正确判断闰年的方法如下。
boolean isLeap(int year) {
return (year % 4 == 0 && year % 100 != 0) || year % 400 == 0;
}
可以计算得知,格里历的年平均长度为365 + 1/4 − 1/100 + 1/400 = 365.2425天,与回归年的标准长度相当接近,每约3300年才会又差出1天。至于这个误差如何修正,就留给后人去解决吧。
下面这张图表又示出了1800~2200年这四个世纪的时间中,由于闰年和闰日的影响,北半球夏至实际日期在公历6月20、21、22日区间内的波动。
公历的闰年bug
闰年bug总体上讲没有千年虫那么严重,但是也会造成困扰。比如2012年时,微软的Azure服务因为闰年bug导致整体下线(详情请见这里),而于此同时,谷歌的Gmail聊天历史中也因为闰年bug将所有2月29日的记录标成了1969年12月31日。直到今天,Excel仍然会错误地认为1900年是个闰年(输入1900年2月29日,会被Excel认为是合法的),这个问题很久远了,详情可以参见这里。
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做基于年的运算,也会出现小型的闰年bug,例如C#:
DateTime dt = DateTime.Now;
DateTime result = new DateTime(dt.Year + 1, dt.Month, dt.Day);
在今天执行这条语句,会直接抛出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因为2021年是平年,没有2月29日。
又例如JS:
var dt = new Date();
dt.setFullYear(dt.getFullYear() + 1);
dt的值会变成2021年3月1日,因为JS检测到2021年2月29日不存在,就会自动置入下一个有效的日期。但是,如果以正常的一年365天计,结果应该是2021年2月28日才正确。
恒星阳历
与回归阳历相对的阳历历法是恒星阳历(sidereal solar calendar),顾名思义,它是以太阳、地球与某一恒星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的历法。从地球上看,太阳从黄道上与某恒星共线的位置出发,再次回到与该恒星共线的位置的周期即为1恒星年(sidereal year)。1恒星年也就是地球实际上的公转周期,计365天6小时9分9.76秒——即约365.256363004天。
采用恒星阳历的历法不多,主要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如印度历。由于相同的误差原因,恒星阳历也会有闰年,不再多讲。
阴阳历与闰月
阴阳历(lunisolar calendar)是另一种主流的历法。阴阳历中的一年以地球公转周期——即回归年或恒星年来定义,但是月份和日期以月球公转周期——即朔望月来定义。阴阳历法在东亚地区有很悠久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农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现今也仍然采用中国农历与其变种。
需要注意,虽然民间经常将农历叫做“阴历”,但严格来讲它是阴阳历。真正的“阴历”是不考虑地球公转周期的,如伊斯兰历,就不赘述了。
中国农历的“阳”,体现在二十四节气。古人根据太阳的视运动与自然气象的变化,将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太阳运行360度为1回归年,正好是24个节气。所以二十四节气恰好能平分给公历的12个月份,并且日期也比较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左右,下半年在8日、23日左右,正如《新华字典》附录的节气歌所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农历的“阴”,则体现在以月相定义月份。具体来说,是以月球合朔(即月亮阴面朝向地球)发生的那一天为该月的初一日,月圆(即“望”)的那一天则是十五日。月球两次合朔经过的周期就是朔望月,即农历的一个月。
由于摄动的因素,朔望月的长度大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而长时期的平均长度大约为29.530588天(29天12小时44分2.8秒)。所以农历中会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严格按照天文观测来确定——这点与公历不同,公历每个月的天数完全是人为规定的。
一个农历年的平年由12个月组成,即大约29.5 * 12 = 354日,但一个回归年大约是365又1/4日,差了大约11天。这个误差是比较大的,积累十几年就会出现月份与季节气候完全对不上的情况,所以古人才发明了“闰月”,以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插入闰月呢?决定闰月的算法称为“无中置闰法”,早在《太初历》(公元前104年)就已经有了。《后汉书·律历下》有言:
...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中之始曰节,与中为二十四气。
该算法确立了一个大前提,即农历年起于冬至,终于冬至(所以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样就把回归年和农历年的长度统一起来了。
接下来,检查一年中两个冬至之间有几个朔望月。如果有12个,说明是正常的,不需要加闰月。如果有13个,那么就从农历二月到十月间,将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个月跟在哪个正常的月份后面就是闰几月。所谓中气,其实就是指太阳运行到30度角倍数的12个节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为什么会有月份没有中气?因为地球的轨道并不是圆的,而是近似椭圆,所以在远日点附近(北半球夏季左右)公转较慢,导致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平均约30.43日,最长可达31.45日)被拉长,长于朔望月的长度,所以会有月份恰好卡在了两个中气之间。举个例子,2001年5月21日(四月二十九)是小满节气,下一个朔望月的区间是5月23日到6月20日,但下一个中气——即夏至——却是6月21日。所以这个朔望月没有中气,从5月23日起即为闰四月初一,直到6月20日为闰四月廿九,从6月21日才算五月。
The End
从没写过这样的东西,有点意思。
民那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