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不错过”

      我有一个儿子,他叫“小菠萝”。因为妈妈在怀他的时候孕反很严重,但只要吃菠萝就会感到舒服,所以妈妈决定给他起名“小菠萝”。伴随着这个菠萝的诞生,我们奇妙的父母之旅也被开启。

      今天我将从一个爸爸的角度来分享一下我是怎样跟这个菠萝相处的。先从一个案例开始:

咒语

      “呼吸、角度、发力”,这真是一句神奇的咒语!

      “22、23、24,最后一个,25!”小菠萝居然连续投篮命中25次,太不可思议了。

      这美妙的时刻是在难受的煎熬后给我们的奖励。

      在一次篮球课,小菠萝的情绪可以用过山车形容。最初的十几分钟他的表现非常积极主动,能准确理解和模仿出教练指定的动作,自信心爆棚。但在投篮环节他失败了,连续失败4、5次后,自信心瞬间瓦解,情绪立刻被体内的小怪兽所掌控。他变得焦躁、盲从、不配合,用消极的态度面对接下来的训练。教练多次喊“Jason,Jason,come on!”他都充耳不闻,他在用游离的方式惩罚自己,宣泄情绪。

      妈妈和我多次跟他沟通,告诉他如果状态不好可以提前离开,不会有人责怪他,但小菠萝表示坚持上完接下来的课程。接下来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依然像一个走错房间的小朋友,毫无目的还带有一点慌张的在游荡。助教多次提醒他,收效依然甚微。

      在场边的我们也开始变得焦躁起来,这样下去会影响课程正常进行,所以我强硬的把小菠萝拉到了场边跟他沟通,希望他能理解“你可以放弃自己,但不能影响别人。你可以选择提前离开,也可以选择坚持上完课让教练单独教你投篮。”小菠萝表示理解,选择了后者。上场后的小菠萝好像有了起色,跑动积极了,投篮也命中几次,感觉他的心情开始好转。

      下课后,我陪他玩了一会追逐游戏,然后来到篮球架旁,鼓励他能多投进几个球平复焦躁的心情,但我发现一直让他注意手势,注意起跳这些提示几乎是无效的,他在当下的情绪里完全没有能力解离出来,他依然沮丧。我也开始变得沮丧,正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跟朋友说过的一句话“给他权力,让他自我感觉良好”。这本是我分享给朋友的一句育儿心得,但在此刻我却偏离的很远,我在用指令,家长的权威指导他、教育他,其实是我促使了小菠萝不愉快的心情。。。内疚感油然而生,我决定不能在这个时候放弃,如果放弃,这将是一场小型灾难,小菠萝将带着很强的挫败感离开这个球场,而作为爸爸有义务帮他疏导这种不愉快的心情。我对他说“告诉你一句神奇的咒语,只要你说出来就能投进”,说这话的时候我完全是心虚的,但小菠萝立刻投来了好奇的眼神,决定听我说下去,我告诉他“呼吸、角度、发力”,他嘴里重复着。。。在我屏息凝视,惴惴不安的时刻,球居然进了。。。然后又进了。。。

      我突然明白不是我瞎编的一句“咒语”真的这么神奇,而是小菠萝通过跟读这句话将自己的情绪解离,一下子回归到正念当中,这才有了开头命中25次不可思议的举动。最终小菠萝非常愉快的结束了课程,并且在回家的路上很兴奋的跟我和妈妈分享他进25个球的感受。他反而没有觉得这次的篮球课让他不愉快,反而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和自己的价值。

      这个案例是发生在小菠萝5岁的时候,在这之后日子我时常会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不断提醒自己该如何与他相处。总结几个关键词:爱他、尊重他、感谢他、等待他。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的育儿心得和与小菠萝的相处方法,或许说是自己的反思更加贴切吧。

      我们究其一生只是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两样东西,而归属感的建立来自于安全感的建立。作为家长,我们有义务帮助孩子找到这两条路径的起点,并陪伴他不断走下去,让他在未来的日子里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怎样社会位置,属于哪个群里,他能感受到在这个群体里(家、幼儿园、学校、社会)是安全的,是被接纳的,愿意为这个群体贡献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群体认同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感。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自力的人,成为一个不容易被伤害(心理层面)的人,才有能力适应越来越纷繁复杂、压力陡增的社会体系。

关于爱

      爱他、无条件的爱他,永远是建立安全感首当其冲的不二法门。这里提到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不带有任何交换条件的爱。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自我超越的工具,不能因为学习好或者做了让家长有面子的事情就爱他、奖励他;学习不好或者让大人难堪了就责骂、批评甚至使用暴力进行惩罚,惩罚的本质是报复,这将以最短路径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玩伴,家长要先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力的人,这也是我们爱他最重要的体现。自力有三个标志:

一、孩子能独立的做出选择

      我们是否真的给了孩子权力去自己选择一件他们喜欢的衣服、一项技能、去哪里玩、参加一项活动,抑或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涉及到安全因素的时候大人还是要第一时间阻止),是否有先让孩子去自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只需要告诉他如果需要帮助可以选择向爸爸妈妈求助。有时候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用自认为的善意抹杀了孩子的努力、尝试,然后帮他们做了决定强压给孩子,还认为是为他好。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没有办法独立,什么都要依赖父母,其实不是孩子不独立,是家长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没有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或者在做了选择之后被大人否定了。

二、能独立的判断自己的价值

      帮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体系,我们要做的是告诉他事情的底线、给他一个做人的准则,例如“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这是我们跟孩子一致达成并遵从的价值观体系,接下来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做好了。过多的赞美和批评都将削弱孩子独立做判断的能力,渐渐失去自己的方向,从而转为向外界获得答案,因为赞美和批评成了孩子唯一判断自己是否做对或做错的标准,而不是内在的判断。我们可以尝试用价值观来引导孩子,而不是规则。例如看电视,跟他约定好时间,告诉他遵守承诺是一个受欢迎的行为;提醒孩子保护眼睛,因为眼睛近视了爸爸妈妈会很难过,他自己也将没法实现当宇航员的愿望了。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没办法理解和做到,没关系,我们多试几次,慢慢让孩子内化出这些能力,他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往后他会自己来管理自己。

三、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帮助孩子理解社会规则,不能让他认为别人帮他是应该的,不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也许在家里他还能“作威作福”,但到了幼儿园、学校、社会上没有人会再这样“服从”与他,最终受伤害的是孩子自己。

  当我们帮孩子慢慢建立起自力的能力,他的安全感边界也将逐渐形成。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他、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

    当然这里说的爱不是溺爱,是“温柔而有边界的爱”,孩子做对了,我们表达感谢,因为你做的这件事情让爸爸很欣慰,感谢你的努力;孩子做错了,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很担心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边界在哪里,同时还能感受到爸爸是爱自己的。

关于尊重

      不与孩子发生权利争夺。尤其是在孩子表现出焦虑、着急的时候,我们错误的认为是孩子不配合、发脾气,这时我们还将一些莫须有的规则施加给他,导致场面更加难堪,最后演变成了权力争夺,这样的小型战争只有失败者,没有胜利者。。。多次的重复将严重破坏孩子心中的安全感。

      作为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妥协与道歉。家长都是自带光环、身份标签的,往往无意间就行使了家长的权威,让孩子妥协与我们或道歉(被强迫的道歉)。但试想一下,我们都没有给孩子演示过什么是妥协和道歉,妥协和道歉可能会带来哪些更好的后果,孩子怎么会学会妥协和道歉呢?只要我们愿意卸下光环、擦除身上的标签,孩子会感受到极大的尊重。

      “傻”一点可能是更聪明的做法。在孩子面前,家长总是表现出事事强大,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爸爸妈妈很厉害,但长大了还会这样吗?孩子终将比我们强大,而我们又何必强迫自己带着“强大”的面具来遮掩心虚的内在呢?多让孩子表达出他认为对的地方,多让他教我们一些他感到自豪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原来是这样啊”、“还好你告诉了爸爸,爸爸差点就做错了”、“爸爸觉得你比我小时候厉害多了”。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自信心爆棚,而我们并没有损失什么,只是通过一点小技巧说了一些平时没勇气说出来的实话,这样做孩子反而会变的更加愿意跟家长交流、分享甚至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中。这也是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体现。

      学会跟孩子共情,进入他们的心理世界感受他们的感受,让孩子觉得爸爸愿意倾听自己的想法。不带评判、不给建议的倾听才能让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觉得自己被尊重。

关于感谢

      以前在孩子做对一些事情或者表现出爱学习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进行表扬,做的不对的时候也对他进行批评或者指导。但慢慢发现小孩子会掩盖一些他觉得我不开心的事情而放大一些他觉得我喜欢的事情,我就在反思表扬和批评是否真的是最适合的教养方式。在学习了一些知识后才意识到表扬和批评都存在自上而下的关系,会破会孩子的自力能力。这里顺便提一下表扬和批评存在的问题:

      表扬和批评均是自上而下的表达方式,不是平等的关系。

      表扬会让人变的在没有表扬的时候就不去做一件该做的事。

      批评是一种指责,且不可能改变一个人,批评只会让孩子不断完善不被发现的技巧以避免批评;批评会让人变的懦弱,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破坏安全感和价值感;批评会成为做父母反对的事情的动力,因为孩子会认为这件事情一定很过瘾,有机会一定要去试一下。这些均来自阿德勒的理论:“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都在努力争取一件事,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如果我们使用感谢的表达方式,孩子同样可以感受到被肯定,价值感提升,孩子更愿意与我们进行沟通分享。就算在做错了的时候也不用担心爸爸批评,也更愿意接纳爸爸的建议,因为我们变成了平等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关系,孩子不用去掩饰自己的问题,这不是我们作为家长一直期盼的结果吗?

关于等待

      停顿3秒,孩子可能会给你惊喜。孩子小的时候思维节奏是没办法跟大人比拟的,往往大人会天然的认为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不会。其实不是孩子不会,他只是需要时间来反应,他已经很努力在运用小脑袋瓜里的知识输出答案了。往往大人忽略了这个过程,忍不住就把孩子想说的话给说了,这让孩子很有挫败感。我跟小菠萝的相处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慢慢尝试多等3秒钟,往往他会给出答案,还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创意。有的时候我没忍住脱口而出了答案,他会表现的的有点沮丧,我会跟他说“看来我们两个的想法一致,真是太棒了”,这时候他很放松的说“就是嘛,我就是这么想的”,回想一下这是多美好且珍贵的画面。

      建立规则,等待孩子主动告知,而不是我们发现了问题去责问他。孩子往往想去掩饰一些他认为家长不喜欢的事情,担心家长发现后会责问他为什么这样?这时候孩子其实是无助、委屈的。低年龄段的他还不具备妥善处理各种各种事情的能力,他已经尽力了。换位思考一下,我们都几十岁的人了是否能不犯错?犯错被说的感受什么?而我们往往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而对孩子进行苛刻的研判。在跟小菠萝的相处中,有一次他弄破书本,自己偷偷的在修补,我发现后跟他说不需要隐藏,如果你需要协助爸爸很开心能跟你配合来完成这本书的修补。同时我跟他约定,以后遇到事情直接说出来,爸爸妈妈都是支持他理解他的,隐瞒只会让爸爸妈妈伤心,因为你不信任我们了。从那以后小菠萝会很坦然的告知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面对解决就好了。有了前面的爱、尊重和感谢,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奇迹的发生。

      小结一下,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感受到的是快乐。凡是让你觉得痛苦的教养方式一定不是正确的教养方式,凡是动用意志力去完成的事情,持续性都不会太久,最终导致压力水平极大。只要家长愿意慢下来,孩子将会“慢慢的迅速长大”。

      分享一些日常的小事:

关于为什么上学

    青岛为明小学一年级的生活跟之前幼儿园的生活有天壤之别的差异,尤其是在广州出生、读幼儿园的小菠萝来说更是挑战。两地的作息时间、气候温度、文化差异很大,天热的时候问题还不凸显,到了冬天早上起床就成了一个挑战。小菠萝经常早上问“为什么要上学”,“我能不去上学吗”这样的问题。我选择这样回答:“因为你要去实现你的价值啊,但如果你不想上的话我可以跟老师请假,但你要承担不上学的后果。如果你觉得早上起床太痛苦,那可以今晚早点睡,明天就会好很多了。不管怎样爸爸都尊重你的选择。”小菠萝想想后会说“还是去上学吧”,我问他为什么选择这样回答,他会说“不上学就没知识,不认识字了。”我问“不认字会怎样?”他会说“不认字我就当不了“宝石猎人(我跟他一起命名的一种职业,因为他很喜欢亮晶晶的宝石和闪闪发光的贵金属,他幻想以后可以去全世界的去探索这些他喜欢的东西)”和宇航员了”。经过几次这样的过程,现在上学已经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关于磨磨蹭蹭出门上学

      7岁左右男孩子的时间观念并没有完全建立,经常会出现不守时的情况。例如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出门导致上学可能要迟到,我们会提醒他还有几分钟出发,但有时候仍然晚了,这时候我会跟他说“因为我们出门晚了,爸爸只能尽快开车送你去学校,但有可能导致爸爸危险驾驶,你觉得这样好吗?”他会说“不好。”“那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善这种情况?”“明天早点出发。”几次过程下来,现在已经偶尔出现他提前准备好催着我出门的情况了。

关于写作业

      作业已经被整个社会妖魔化了,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有一种强迫、对抗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庭因为作业鸡飞狗跳的原因之一。在我们家没有作业的说法,我们约定作业是小菠萝自己的工作,他需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像爸爸妈妈,只是他的工作是在学校和家里完成,我们是在公司完成一样。遇到不想写作业的时候我们不会强迫他,让他自己做选择,告诉他你可以不做,但明天你要承担老师问你为什么没有完成工作;你也可以选择让我帮你写,但明天你要告诉老师这不是你写的;你还可以选择自己写,如果你需要爸爸妈妈陪伴我们很乐意。往往这时候孩子都会选择自己完成,因为他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在帮他一起想解决方案。几次过后对于工作已经不需要我们催促,他会告诉我“爸爸,我想吃完饭玩会游戏再工作可以吗?”而我要做的仅是说“你自己安排你的事情就好了”。把权利给了他反而他很珍惜,没有出现不完成工作的情况,甚至经常自己劲头来了要多做一些。

      帮助孩子感受到求知之乐。我经常跟他开玩笑的说“菠萝哥,你不要这么厉害好不好,爸爸都吓到了”,往往这时候他会更加认真的去完成工作。小菠萝的班主任苏老师写字非常漂亮,小菠萝每天都在模仿,有时候自己觉得写的不好看就擦了重写,其实这已经是他最大的努力结果了,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写这么漂亮超过苏老师怎么办,你去给大家上课啊?”他就哈哈哈的笑,然后经常出现神来之笔震撼到我。

      跟孩子一起创造共同的价值也是帮他养成主动工作的好方法。我跟小菠萝有一个约定,等他16岁他带我去美国跑波士顿马拉松,他给我当翻译,原因是怕我英文不好跑错路。多么萌的动机啊,每次他完成英语的工作我就会跟他开玩笑说“看来爸爸跑错路的可能又变小了,不想去跑都不行了。”他会很开心的说“那你就好好训练,别到时候别跟不上我了”。从目前来看,英语的工作对他来说很轻松,他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乐趣。

关于玩游戏看电视

      在我们家不限制玩游戏和看电视,小菠萝有自己的ipad,有指纹可以随意下载游戏。我们只会跟他约定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游戏适合他,例如他现在只能自己下载4岁+的游戏,需要花钱的时候如果他确定这个游戏是有营养的,那就自己买,如果不能确认就来问我们,我们给他建议。我们会跟他探讨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的危害,希望他能爱护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还有脊椎,因为爸爸妈妈很担心他会变得近视、大脑变笨、身体不健康。很多时候我们都小看了孩子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觉得这么小孩哪里能控制的了。我们试着给孩子容错的空间,尊重他的决定,不跟他进行权力争夺、在他做对的时候及时表达感谢、等待他的转变,往往几次下来孩子会做到我们期望的样子。同时我们会跟他探讨自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能力,他正在慢慢具备这个能力了,越是这样认同他,他越会变的自律。

关于工作忙的时候

      前面写了那么多,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你是有大量的时间才能做到,我们都要工作哪有这么多时间。其实我也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者,经常加班出差。我也只能在有空的时候陪伴小菠萝,但只要是高质量的陪伴,时间的长短已经不再是衡量的重要标准了。

真实告诉孩子自己的需求

      在我忙的时候我会告诉小菠萝“爸爸现在需要自己的空间来工作,如果你需要我的协助就来找我,如果能自己解决问题那就按你的想法来吧。”往往这时候他是不会打扰我的,会很耐心的等待我工作完陪他玩。

如果有机会,把孩子融入到工作中

      小菠萝跟我一起参加过直播做面包、披萨等工作,本来是去看,结果最后成了他上镜,他相当的兴奋和自豪。有时候实在分身乏术,他就跟我一起上班,在公司规定一块区域是他的活动范围,他会欣然接受这个规则,并不会影响我的工作也没有打扰其他同事。还有一次因为跟妈妈同时出差不同的城市,我只能选择带着他一起去成都,妈妈出差完再去跟我们汇合。虽然很周折,但这样的经历是难得的一次家庭活动,让小菠萝感受到了成都的地域文化,体会到爸爸妈妈原来工作这么辛苦,他觉得他帮了我们很有成就感。这些都是不错的相处模式,让孩子理解爸爸每天在干什么,跟什么样的人接触,慢慢接触更大的世界。

约定与孩子共同的活动计划

    上了小学每天能跟他相处的时间也只有早上起床后的一小时,放学后的5小时,然后就睡觉了。这5小时里还有1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的他自己的工作时间,能玩的时间很少。我会跟小菠萝提前约定例如:周六进行5公里骑行挑战(现在已经挑战到8公里了,我们下个目标是挑战10公里)、周末去海边赶海、跟爸爸一起打拳等等。提前跟他商量好,他自然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等到周末在我们完成一项约定后会很开心,然后就进行下一次的约定安排。

邀请孩子参与到自己的爱好里

      小菠萝跟着我去不同的地方跑马拉松,他会非常开心又有一次出去旅游的机会,他会因为我得到的奖牌只是戴一下甚至是完赛后送的一根香蕉而兴奋。当然我们也会把这样的活动变成一次家庭旅行。这对大家都是受益的,有了家人的支持我也更加安心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小菠萝经常跟我去钓鱼,他理解如何使用假饵来让鱼攻击,学会了抛投,认识了很多鱼,体会到了中鱼的快感。这样的过程我们和他都获得了各自的快乐。

写在最后:

      如果作为家长,我们能内观自己的感受、愿意承认自己的脆弱、愿意尝试一点点改变就会发现,不是孩子顽皮或叛逆变严重,是我们变得计较了,变得没有像孩子小的时候那么爱他,我们正在变得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回报,希望孩子可以给我们一种良好的感觉,例如在几个孩子中是最好的,例如他会听话不影响我们的安排。

      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菜鸟爸爸,甚至在小菠萝出生后的6个月里都没有跟他有什么链接,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工作、生活、玩乐。直到6个月的时候,因为妈妈生病需要我带他去打疫苗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发觉到原来他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脆弱、那么的坚强,他就像一件艺术品,而作为爸爸的我有义务将这件艺术品送进艺术的殿堂。其实伴随着小菠萝的长大,不是我在教育他,而是他教会我很多东西,他让我理解了生命的神圣;让我有勇气挑战社会影响的、文华塑造的、甚至是人为误导的社会惯性;让我学会从自己的情绪中解离出来;让我停下来仔细看看他,他依然是那么天真、那么单纯、那么充满好奇心,而不是成人世界认为的不懂事、叛逆、开始耍心机。

      孩子要的东西真的不多,物质需求已经不再是一个核心诉求,而我们不错过他成长的每一步,多一点耐心可能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这将影响他未来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