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OSI七层参考模型
2.OSI各层解释
3.OSI七层模型的分层结构
4.TCP/IP模型
5.TCP/IP协议族的组成
6.数据封装与解封装的过程
7.PDU——协议数据单元
8.设备与层的对应关系
9.个人总结
OSI七层参考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4年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一个开放式体系结构将网络分为七层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分层 | 功能 |
---|---|
应用层 | 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
表示层 |
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 |
会话层 | 建立、管理、中止会话 |
传输层 | 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段口号,以及流控的差错校验 |
网络层 | 进行逻辑地址寻址,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 |
数据链路层 | 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硬件地址寻址、差错校验等功能 |
物理层 | 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 |
OSI各层解释
应用层:网络服务与用户的一个接口也就是我们用户的操作
拿微信或者QQ举例,a发送信息给b,a输入信息到计算机中
表示层: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我们用户的语言翻译成计算机的语言。将接收到的数据翻译成二进制数组成的计算机语言,并且对数据进行压缩、解压、数据加密和解密等一些工作。
通俗一点的讲就是a输入信息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将信息进行一个翻译成为一个计算机的语言,并且进行一个加密压缩等操作
会话层:建立连接也就是会话,两端需要建立联系才能会话,会话层就是管理两个机器的用户a和b能否建立连接
传输层:传输层就比如a把他的QQ进程给b,a到另外一头需要找到b的端口也就是b的QQ传输信息端口
网络层:负责通过路由器找到对方的网络地址(IP地址)打个比方a去b家里玩需要知道b的地址,这个IP地址就相当于b的小区地址
数据链路层:要通过物理地址(MAC地址)来找到对方的主机,MAC地址就是相当于b家的门牌号如上面讲的a去b家但只知道b的小区不知道b具体位置在小区的几栋啊门派号啊,数据链路层就是帮助找到对方的具体位置
物理层:负责二进制比特流来传输信息
注:以上加入了我一些的个人理解可能与大家的想法有出入,希望能帮到大家
OSI七层模型的分层结构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为高三层是面向用户或者应用的
应用层:为应用进程提供网络服务
表示层:数据格式转换、加密、压缩等等
会话层:建立、管理、终止应用进程之间的会话和数据交换
————————————分割线———————————————
传输层: TCP、UDP
传输层主要是定义传输的协议,如TCP或者UDP,启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割线———————————————
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为低三层是面向硬件的
网络层:网络路由选择、流量控制(IP)
数据链路层:校验、确认、反馈、重发等机制保障数据传输稳定
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介质
注:端到端是传输层,点到点是网络层及以下的通信
TCP/IP模型
OIS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都采用了分层体系结构,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个较小且易于处理的子问题。不同的是OSI参考模型划分为7层,而TCP/IP参考模型最多划分了5个层次,将OSI参考模型中的高三层合并为一层统称为应用层。在层次结构上,两者都采用了分层体系结构,但是TCP/IP参考模型比OSI参考模型更加的简化。
TCP/IP协议族的组成
TCP/IP协议是l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
1.应用层的主要协议有HTTP、FTP、SMTP、TFTP、SNMP、DNS等,是用来接受来自传输层的数据或者按不同应用要求与方式将数据传输至传输层
2.传输层的主要协议有UDP、TCP,是使用者使用平台和计算机信息网内部数据结合的通道,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与数据共享,TCP利用重传技术,追求数据传输安全性,UDP追求数据传输效率,其中HTTP、FTP属于TCP协议,而TFTP、SNMP、DNS属于UDP协议
3.网络层的主要协议有ICMP(连通性诊断)、IP、IGMP(组播)、ARP(IP地址通过ARP解析MAC地址)、RARP(与ARP相反)
注:IGMP:主机和路由器进行多播的internet组管理协议,他让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系统知道主机当前所在的多播组。多播路由器需要这些信息以便知道多播数据报应该向那些接口转发
4.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由底层网络定义
应用层 | 追求安全性 |
HTTP FTP SMTP | 追求效率 | TFTP SNMP DNS |
传输层 | TCP | UDP | ||
网络层 | ICMP IGMP IP ARP RARP |
|||
数据链路层 | 由底层网络定义的协议 IEEE 802.3 有线局域网标准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标准 |
|||
物理层 |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的过程
数据封装的过程是从上往下的
数据从应用层到达传输层分片封装TCP头部(源端口与目的端口)成为数据段,继续到达网络层封装IP头部(原IP与目的IP)成为数据包,再到达数据链路层封装MAC头部(原MAC与目的MAC)成为数据帧,最后到达物理层成为比特流,通过网线等物理介质传输到对方主机。
数据解封装的过程是从下往上的与数据封装相反
PDU——协议数据单元
应用层 | 上层数据 | |
传输层 | TCP头部 | 数据段 |
上层数据 | ||
网络层 | IP头部 | 数据包 |
TCP头部 | ||
上层数据 | ||
数据链路层 | MAC头部 | 数据帧 |
IP头部 | ||
TCP头部 | ||
上层数据 | ||
物理层 | 比特流 |
设备与层的对应关系
应用层 | 计算机 |
传输层 | 防火墙 |
网络层 | 路由器 |
数据链路层 | 交换机 |
物理层 | 网卡 |
个人总结
今天也是认识了计算机网络OSI与TCP/IP的参考模型,因为我个人原因我还不是不怎么喜欢那种比较官方的回答,网络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太过于虚无缥缈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没有什么概念,就比如我在学习数据分装与解封装的过程当中就感觉没有什么概念似懂非懂的感觉,但在后来我拿身边的事物生活中的事物代入进去就比如拿人们生活中常用的QQ微信啊或者邮件快递之类的代入进去就很容易理解,其实有时候一种东西不太明白我们换一种思维去想这个事物没准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我在写这篇博客的时候里面也加入了一些我个人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计算机网络OSI与TCP/IP参考模型的简单介绍了,其中也加入了不少我的个人理解,可能会与大家的想法有所不同有什么问题或者建议欢迎大家前来讨论,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