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03任务五一

任务五一

学习任务一

蔺相如勇猛过人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于是手持璧玉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侍从们想要杀相如,相如圆睁双眼大喝一声,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当时秦王不大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


完璧归赵和绳池之会策略的不同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是采取了拖延时间的策略。在一开始,他确实是把宝璧献给秦王,但是他看出秦王并没有给城池的心思,就把宝璧骗回来,并找借口拖延时间,让人把宝璧送回。

绳池之会中,蔺相如采取的是毫不退让的策略。秦王让赵王弹瑟,蔺相如就让秦王击缻。秦王让赵国献城池,蔺相如也不退让。这样的策略光明正大,又让秦王找不到压倒赵王的点。


廉颇的人物形象

为人暴躁鲁莽,有胆有识,勇武非凡,真诚豪爽

学习任务二

身份地位介绍的作用:

第一,点明他们的身份地位,能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人物。第二,最初廉颇的优秀和蔺相如未被赏识的平庸,为后文廉颇不认蔺相如成为上卿做好铺垫。第三,点明该传的两个主角。第四,体现廉颇的英勇善战。


和为贵的精神的意义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孔子认为,过去的明君圣王,在调正人和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能使人们之间能够根据礼的要求,作到和谐。蔺相如的优秀之处,也在于他善于调节人和人的关系。他最初崭露头角,是在和氏璧问题与秦王的交手之上。他能准确判断秦王是否有意愿遵守承诺,这个精确性是很难得到的。因为他随时会因为出言不逊而遭到秦王的扣押。但他的话语强硬程度恰到好处:在短时间内既没有惹怒到秦王,还能为送璧玉归国争取时间。在秦王宴请他,并借此想要得到和氏璧时,蔺相如大方的告诉秦王和氏璧的去向及缘由,还愿意为欺君而受刑。他的诚实和依据的真实性,让秦王没有命人刑法他,相反还隆重的接见了蔺相如,让秦赵两国的交情继续保持和顺。

第二次的绳池之会也是依靠蔺相如对言语利度的拿捏,让赵王得以归国。纵然,秦国在战场上打赢了赵国,但是绳池之会上却没有在言语上打赢赵国,反而被蔺相如扳回一城。

虽然廉颇在战事上十分厉害,能够保家卫国,但他也是有付出代价的,付出了兵力,精力和金钱,效果自然是没有蔺相如这种只依靠言语就能击退敌人的好。双方虽然都在僵持状态中,但是礼节的往来,却能让硝烟暂时未能燃起,让两国的人民和平共处,双方都没有损失,正是得益于礼节的往来啊。

和为贵在当时有这样的含义,在今天也是这样的。中美双方的对峙,在我国国力开始强盛发展时就没有停歇过,今天是香港,明天是台湾,后天是西藏,但是美国始终未能如愿,正是因为我国坚守着和为贵这一条底线。若是势均力敌的两国交战,带来的影响可不只是让两国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还有可能影响世界。每一次双方出现矛盾,我国都是希望在谈判桌上能够解决,并对此表示出十分的诚意,礼节也是做得很到位。纵使美国如何挑刺,我们依然能自信有诚意有底气的相迎。矛盾的合理解决,不但能让两国人民免受战争之苦,还能让原本分散在对峙上的精力,变为合在一起的一股强大力量,引导着世界往更高的层面发展,和,是惠及世界的举措。


蔺相如是一个有勇有谋,但谋的水平并不算高的人。他能勇于和秦王对话,还能与其周旋占据上风。处理人际关系也是游刃有余,无论是以国家的使臣身份与秦结交,还是与廉颇在国内个人的交情,都能协调好。按照这个作者的说法,就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外交部部长。

我认同作者的分析,作者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基于他在完璧归赵和绳池之会中的表现,以及他成为相国后的作为。他是一个合格的辩士,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士。当时赵国的国力与秦国其实伯仲难分,但是秦国更胜一筹的便是,商鞅的变革,惠及全国,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成为了扳倒赵国最重要的一步。然而,蔺相如成为相国之后并没有什么大作为。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真实,客观,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评价一位历史人物要遵循的基本的原则。原则说完之后,就到了怎么丰富你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了。

对一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谈

第一,时代背景。为何要从时代背景来谈起呢?因为你可以通过这个大前提,了解到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在这个时代发生的大事,切身体会这位人物当时艰辛抉择的缘由。而不是站在现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过去的事情,如果是这样,你的评价就显得太过于假,缺乏真实性。因为,历史的长河慢慢流淌,时间的转轮缓缓推动,世界的每一天都会比昨天要更进一步,何况是几百年前的事情呢?换做是你,几百年前的你去处理这件事情也未必有这位历史人物处理得好。时代背景中不仅能透露出社会风气,还能夹杂着少数人的另类举动。这个人物可能很可能就属于这少数人的行列中,因为突出,因为与众不同,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被历史铭记,例如商鞅。在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农奴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商鞅,就是因为变革,大刀阔斧的改变旧的社会关系,确立新的社会关系,推进社会的进步而被历史铭记。但如果你脱离了这个时代背景,你就会觉得他这样做是毫无纪念意义的。“不过是颁布了几条法律,鼓励人们积极投入生产嘛,我也能想到!”你这样说。但是回归这个背景,要彻底推翻这个社会的制度,不是改变一个人那么的简单。在当今社会,单单是颁布执行一条法律,就要好几年的适应期,更何况是推翻一个社会制度呢?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是薛定谔的猫,很可能失败,但商鞅和秦王还是依旧执行下去,成功向前迈了一大步。

第二,个人经历。个人经历也是评价历史人物很重要的一个依据。一个人经历的事情,是堆砌他的性格,决定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在经历一件事的所有选择,都会是影响他人生轨迹的一只小小蝴蝶。蝴蝶虽小,翅膀轻轻一颤,却能引起大西洋的飓风。一个人的经历没有好坏,但他选择过后产生的结果,才有好坏之分。例如,苏东坡的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这是他的经历,被冤枉而且不受皇上重用,家庭分崩离析,友人背叛足以说明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如果苏东坡就此沉沦下去的话,那么他就不能写出前后赤壁赋这千古佳作,也不会磨平棱角,收敛锋芒,炼造出沉稳的性格。苏东坡在自己经历的破事儿中的正确选择,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乐观沉稳,有才华的苏东坡这一形象,也让他得到的评价十分正面,成为很多职场失意者的榜样。

第三,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大致就分为两部分,内在和外在。内在是指他的性格,行为作风;外在则是外貌衣着,身份地位。这个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人物,更加客观的评价人物。一个人做出的选择,往往由他的性格引导。例如,王安石性格偏执,行为偏激,刚愎自用,不善团结各方人士,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带来极大阻碍。当然,王安石的外貌,或许也是他与众人沟通合作困难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苏洵以王安石面垢不擦,衣垢不浣,一年四季不洗澡而作《辨奸论》。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长相不堪,吃相不雅,穿着邋遢,形象猥琐,似张飞而多狡诈,似钟馗而少忠义,这样的外在,如何能站稳台面?内在和外在的相结合,就不难解释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落以失败的下场了。

第四,他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为什么要引进这一点呢。因为你可能看事情不够全面。例如我在评价蔺相如时,刚开始是对他赞不绝口的,因为我在司马迁的引导下,把他圣人化。但是在后来看到后面这篇文章后,我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认识到蔺相如也是有缺点的,而且他的缺点也是导致赵国衰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他人的评价能够更好的从多维的角度看这个历史人物。

第五,对当时和当今的影响。这一点也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很重要的参考。例如,苏东坡对当时的影响或许仅限于文学上的才华与政治上的独道见解,但在当今社会,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精神却鼓舞了不少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180503任务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