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就是走进一个新的世界。欢迎来到“一书一世界”。今天我们来读《〈杨绛传〉:生活不易,保持优雅》这本书。
《杨绛传》作者赵彤彤,本书以诗意的语言,将杨绛105年的生活历程娓娓道来。将杨绛不妥协、不慌张、不迷茫的人生态度展现给我们。
在书的开头,作者写道:昙花一现,蜉蝣一日,百年时光,不过须臾。一个眉眼纤细的小姑娘变成了慈眉善目的女先生。她步履轻盈,不疾不徐地走着。走过民国乱世战火纷飞的硝烟时代,也走过新中国风风雨雨的特定时期。
在开始解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杨绛。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杨绛的丈夫钱锺书赞其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婶婶这样评价她:大家闺秀,千金小姐,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外面名气那么大,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杨绛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黎明前那最黑暗的时期里,创作了剧本《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喜剧一上演即赢得满堂彩。战争的年代,一个柔弱女子用文字的力量去启迪人心,自此开启了创作之路。
散文集《干校六记》写的是“文革”时期的劳动改造生活,杨绛用云淡风轻的笔触刻画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干校生涯,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窥探到真实的历史。
长篇小说《洗澡》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经历的思想改造运动为背景创作的,施蛰存曾赞其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可见该部小说之精妙绝伦。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为她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我们仨》主要写杨绛、钱锺书和女儿钱瑗三个人的故事,纪念一家人美好而温暖的生活。
《走到人生边上》写于杨绛96岁高龄时,她在问答中写出了一部人生哲学。
也许应了那句“只有经历地狱般的人生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杨绛用流过血的手指,受过伤害的心,创造出无数经典的传世佳作,翻译出古今各国的文学巨著,终于成为今天世界瞩目的著名翻译家、文学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走进杨绛的世界,可以感受到一股治愈人心的力量,迷茫的人可以找到方向,受伤的心灵将得到救赎。
接下来,我们以《〈杨绛传〉:生活不易,保持优雅》这本书为蓝本,分以下三个部分,一起走进杨绛的世界。
第一部分:杨家有女初长成,今生只为遇见你;
第二部分:伉俪情深,相互成长;
第三部分:彩云易散,爱无止境。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杨绛的出生及少女时代。
1 杨家有女初长成,今生只为遇见你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以家为起点。每个人行走世间,也自有其独特的风格,这是家风、家教使然。
杨绛老先生,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爱读书。这与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是分不开的。
用杨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来自书香门第,寒素人家。”
杨绛是无锡人,曾祖父、祖父都在江浙地区做过官,家中子弟自小都要读书受教,可谓一门书香之家,代代都是读书之人。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一名进步学者,也是名满天下的法学家。 他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又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攻读法律专业。
杨绛母亲唐须嫈也是一个读书人。她和民国时期著名的女教育家,也就是杨绛的姑姑杨荫榆是同学。但在嫁入杨家后就专心做一名贤妻良母,在家相夫教子,一生中共生育了8个孩子。
杨绛父母的婚礼是旧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他们很般配。一个是留学日本的精英学生,另一个是上海名校的才女,夫妻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生活始终琴瑟和鸣。
杨绛原名杨季康,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夕。虽然她父亲的第四个孩子,但还是得到父亲杨荫杭的特别喜爱。“季康”与“绛”谐音,这也是杨绛笔名的由来。在家中,大家都喜欢叫她“阿季”。
小阿季每天的生活简单又快乐,在浓浓的温情中长大。父母宠爱她,她也不恃宠而骄,反而更加敬爱他们。
杨绛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是“文化教养、社会担当和独立思考的自由灵魂”。从母亲身上则学到了“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遇事永不放弃的勇气”。
杨绛是幸运的,虽生于乱世,却有疼爱她的父母、家人,在他们的陪伴和呵护下,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一直走到了国内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就读。
在这里,她遇见了生命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她一生的爱人。
杨绛在《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一文中写道:“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只为我出嫁了,就成了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接下来,我们来读第二部分的内容,伉俪情深。
2 伉俪情深,相互成长
也许真有月下老人牵红线的说法。如果月下老人在两个人的脚上绑上了一根红线,那无论天南地北,兜兜转转他们总是会遇见的。
杨绛一直想要去清华大学读书,几经波折终于如愿。最如意的事莫过于在清华大学遇见了钱钟书。
钱钟书和杨绛在清华大学见面时的交谈被传为佳话。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这是一见倾心后的急于为自己辩解,我们才是对的那两个人。
从此,两人开始了相依相伴的生活。
杨家是西化的开放家庭,而钟家却是传统的旧式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两个人在一起,不合拍的时候总是有的。
比如,在婚礼上,钟家要行叩拜礼,杨绛认为这只是一种仪式,不用去计较,欣然接受。这就是对不同之处的包容。
刚结婚时,他们有次因为一个法语单词的发音争得面红耳赤,事后,杨绛发现,赢了争吵输了合气并不值得。
钱钟书擅长做学问,可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能儿。在杨绛生女儿住院的日子里,他打翻墨水搞脏了房东的桌布,又弄坏了台灯。杨绛的“我会洗”、“我会修”给了钱钟书莫大的安慰。
钱钟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对杨绛无微不至的照顾,比如,几十年如一日的给习惯晚起的杨绛做早餐。
好的婚姻,不是想着去改变对方,而是始终如一地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加以欣赏和保护。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按照另一个人的喜好而塑造的,不管爱的是谁,那都是一个和自己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家庭习惯,不同的教育背景。
成熟的爱,就是坦然接受那些缺憾、不同,懂得如何去爱,看到彼此的好。
正如杨绛自己在书中所说的:“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有趣的钱锺书。”
在他们夫妻之间,最常见的生活场景就是“你看你的书、我看我的书”。二人都淡泊名利,将时间用于学习和思考上。女儿的到来,给了他们很多的快乐,从此家里又多了一个爱读书的人。
杨绛在《我们仨》这本书中,将他们的家庭生活娓娓道来。
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家庭也是如此,走着走着,一家人散了,最后只留下了杨绛一人。
3 彩云易散,爱无止境
杨绛孤身一人,走过了人生中最后二十年。她独自整理出版钱钟书的大量笔记。还创办了读书助学基金,这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心愿。
杨绛生前的每一天,都是在思念和回忆亲人中度过的,在这期间写了不少相关的文章。
作者在书中写道:“人生实苦,哪怕一室尘埃、无人可依,那些美好的时光曾经存在过。分别后,隔了多少似水流年,只要沉浸在文字中,那种爱与被爱的感觉,还是能一下子都回来。只因情到深处,爱到极致,不思量,自难忘!”
2011年,杨绛100岁了。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杨绛接受了一次书面访谈,由《文汇报·笔会》的主编周毅执笔,对她进行了专访。杨绛的百岁感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这是一个智慧老人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她坦然的接受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她把死亡看着是“回家”,是可以和亲人见面的一段旅程。
尽管已经100岁了,杨绛的生活还是一切照旧。每天子夜一点钟睡觉,六点多钟就起床,早上做做大雁功,在家附近遛个弯,中午吃完饭再睡一会儿午觉,其他时间都在读书、写作或者练字,作息非常有规律。
杨绛以103岁的高龄还在坚持写作,2014年6月4日,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代文学大师杨绛辞世了。在北京出生,在北京离世,她的生命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圆。
4 写在最后
有人问杨绛,在那些最困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坚持了下来?她回答:“相信文学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生活不易,如果我们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就能看谈生活里的困难,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
人多浮躁,只要我们保有一份宁静的心,就能以优雅的姿态游走世间。
“生活不易,且以优雅过一生”这是一个百岁智慧老人给我们的人生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