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 我选择好的孤独

如何说起过去的一年,除了慢慢沉淀的安宁,我想不到其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欢笑你的欢笑,悲伤你的悲伤。

听说法国人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记得很多年前从梁静茹的歌中第一次听到,“C'est La vie”微妙的透漏着生活中不可预测的无常和善变,清浅的感叹你所经历的起承转合。2017只是忙碌的伊始,记不清几个夜晚只有极少的睡眠时间,越发的熬夜,哀叹我对于衰老的惶恐,本质上又源自对于孤单的恐慌,其尚且自医自救。大多数时间我依然努力适应着社会,努力保持自己最好的样子,甚至发展关系(尽管这一点上,我确实没有好好努力),我知道弄出了很多关系之后,我并不会因此变得不那么孤独。反而,如果为了维系这些关系,只会非常劳累。人会因为无法接受真实的自我的人,而用虚构的美丽自己骗自己,为了获得社会赞许,而制造出那个“假性自我”,当压力的来临的时候,我们害怕内心的冲突会带来灾难,带来严重的认知失调,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人往往会回避关系。

前段时间,我在我的课题论文中浅谈了社交交友的余罪,它很容易让人遗忘人生背后潜藏的巨大虚石,它在消耗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信任”。快速和便捷化的社交,让长期的守候和期盼变得没有必要,爱欲在当下可以被快速匹配,快速消费,恋爱变得容易,却也因此失去了它深刻的意义。不知道这么说是否不迎合当下的时代语境,你或许觉得简直荒诞。然而生活变得浅薄之后,我们却不幸仍无法彻底忘记对深入链接的渴望。在某一瞬间,甚至会突然的被一种深层次的孤独困扰。人类总会贪恋走入另一具灵魂的亲密感,而这件事情却似乎越来越难。

心理学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痛苦会到每个人的家门去敲门」,捍卫生活的完整性而恭敬地顺服冷冽的命运,选择牺牲内心的梦想来实现生命的平坦。为了活在社会主流内,而活在自我的边缘上,久而久之,你变成一个资本系统下的符号,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应着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属于哪里,时代空病症淹没存在焦虑感。高等教育趋变成职业培训班,名校出身至少是一个标签化的存在,你似乎听不到“自我、价值、幸福”的引导,你无奈的面对整个社会的浅薄化,无力对抗,如果改变不了洪流,似乎只能让洪流改变我,【光荣的荆棘路就是一条环绕地球的光带,只有极少数的幸运或者不幸者】唯有这样的沉甸甸才能驱散轻佻与浮夸,填平无底的欲壑。这些声音不断拓展精神规模和内在的空间,有了难以遁逃的冲突。我深刻的懒告诉我认可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主义足矣,做一个有建设性的理想主义,谋划生活的权衡之计。

且丧且前行,今天依旧是24岁的第二天。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4岁 我选择好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