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班级是怎样的共同体?——《从班级走向成长共同体》总结

“思维的破冰,才能带来行动的破局,观念的转变对于班主任升级班级经营水准至关重要。”阅读王怀玉老师的《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让我们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认识,对班级管理有了新看法,对班级建设有了新思考。我们要把班级带向何方?班级学生及与班级相关联的人(教师、家长等)之间到底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交往生态,才能相互滋养,互为成就?班级应是怎样的共同体?

一、班级应是精神共同体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班级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的精神共同体,有着相同的教育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

首先,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递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观。教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尤其是班主任,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折射着自身的价值取向,化作无声的教育力量,熏陶每一个人。关注的是班级好的方面,学生就学会了欣赏;天天盯着问题学生之间也会吹毛求疵。班主任是班级大船的领航人,是轮船航行的舵手,是班风班纪的缩影。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第一位。王怀玉老师在书中这样写:“班主任如果只看重眼前得失,忽视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注与心灵的呵护,如果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旨在塑造一个上级认可的全优班级而淡化学生品的远程的话,就失去教育所承载的价值引领的终极意义了。”

其次,同伴间要精神互助,建构小组共同体。通过各种活动和评价导向,促成小组成员之间情绪相通,学会彼此包容,学会用欣赏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从而让合作学习真实发生。每一个孩子都是礼物,当学生行为出了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行为背后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他能行为会带来问题,对他人有什么的影响,让学生认清他们行为的后果,引导他们在对自己的行为的反思与判断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高个人责任的增强主体性。

再次,家长之间要互相信任,真诚沟通,达到“一切为了孩子”的观点一致。尤其是家委会人选要有正念,充满阳光,甘愿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朋友圈中一位销售说:“信任你的人三言两语都可以成交,不信任你的人你就是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给他讲一个遍他也不会给你成交!”放在家长之间亦是如此,家长之间交流畅通,孩子之间都是小事儿;若沟通不畅,孩子早已重归于好,家长们却仍剑拔弩张。这需要班主任的引领、协调、沟通。

二、班级应是学习共同体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终身的事儿,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家长、学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每天都要进步一点点,通过学习获得成长。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成功。低年级可以通过共读经典、游戏闯关、小组竞赛、
甚至一些物质奖励和积分增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过程是苦的,是需要下功夫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让孩子品尝到学习的甜,从而愿意去吃学习的苦。

其次,教师和家长要“本领恐慌”,懂得我们的“本领”在时代发展中会不断折旧,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实现保值与增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过时,要毕生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与力量,并以这感受和吸纳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

最后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都在不断经受考验和挑战。成年人要有空杯心态,愿意向孩子学习,愿意给孩子教自己的机会,愿意同孩子共同成长!例如王怀玉老师的“N L"发音矫正。面对发音不准,王老师坦诚原因乡音难改,又与学生约定早读时全体学生检查老师的发音并纠正,面对王老师的真诚,有学生亲手帮王老师制作常见“NL”同音字小册子,课下也与王老师更加亲近,愿意说些与学习无关的“闲话”,偶尔王老师还给学生布置“帮老师找缺点”的特殊作业等等。这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拉进心灵的距离,体会学习的乐趣。再比如,整个一年级我们班都在进行小老师活动。即请学生回家后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仿照老师的样子,教给家长,在重点处家长佯装不解,请小老师解答。这样的活动,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巩固了学业知识,还增加了亲子关系,还能够使家长了解孩子和老师的课堂状态,一举多得。本学期会继续推进,同时启动小老师2.0版,邀请小老师进课堂,面对全班同学讲昨日所学所获。相信效果不会差。

三、班级应是生活共同体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活即教育”。⽣活本⾝就是教育。从辩证法⾓度来阐述:⽣活与教育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具有作⽤与反作⽤的辩证统⼀关系。

当今社会,延时服务、午餐份饭制上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校度过,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不仅在课堂,生活处处有教育。我们也要打破认知,打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打破班级壁垒,将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以上思考得益于阅读王怀玉老师的《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要想做到需要班主任对班级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操作,需要教师既有理想信念又有扎实学识,更重要的是有一颗仁爱之心,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智慧与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31)班级是怎样的共同体?——《从班级走向成长共同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