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家书,是指家人,亲人之间来往的书信。有人曾说,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而他与自己的儿子来回通信的这些家书被整理成《傅雷家书》。

傅雷和傅聪在别的书籍或传记里或许会被冠上“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等等光鲜耀目的称号,但是在这本书——《傅雷家书》里,他们只是一对寻常的父子,父子之间亦师亦友,亲密无间,纵使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波兰,相隔万里,也如“心有灵犀一点通”般,心思透过书信淋漓尽致的互相传达,父子情深,可见一斑。傅雷家书里浓浓的父爱和月光一起洒在心上,溢出胸膛。傅雷这些长篇累积的家书绝对不是闲谈,更不是空唠叨。信中他给儿子纠正作文语法等,看似是想锻炼儿子的文笔,实则更想锻炼儿子的思想。他把儿子当成一个讨论艺术的对手,一起研究音乐方面的学问。

他是良师,亦是益友。书中写到他处处告诫儿子,随处给儿子在做人、生活细节、艺术修养、演奏姿态等方面做警钟。通过和儿子的来信激出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做父亲的自己得到一些新鲜的思想。他是严父,亦是慈父。做人第一,是傅雷对儿子的首要要求。你既没有忘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是他对儿子勿忘祖国的告诫,在家书里,他教儿子要有勇气,要爱国,要严谨,要感恩,要自律,要学会拒绝,要学会独立。这些浓浓的父爱都融在轻描淡写的笔墨中,在一封封家书上荡漾开来。我们的父母未尝不是像傅雷先生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父母不去傅雷先生如此睿智开明,但他们也总以他们的方式教育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傅雷只是我们千千万万个父母的缩影。做艺术家是其次的,是傅雷对儿子的期望。在书信里,傅雷常常和儿子谈艺术,聊他们对艺术的看法,对艺术的理解,对美学的欣赏,尽管他要求儿子要热爱艺术但也不忘提醒儿子“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琴时万万不可再紧张过度,人寿有限,经历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你原是感情冲动的人,更要抑制一些。”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有自己热爱的爱好,我们可以为之付出精力和汗水,但是不可以意气用事和急于一气呵成,人生也像一场马拉松,我们做不到全程加速,也不可以目光短浅,要有开阔的胸怀,长远的目光,才能细水长流,达到目的。做音乐家是最后的,是傅雷对儿子的期待。《师说》中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说法,傅雷正是这样要求儿子的。他认真的给儿子指出问题,从乐理到乐谱,从坐姿到指法,这些也是他们维持书信的关键。在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专业,细致的父亲。他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认真细致,做到极致,做到完美。父母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傅雷就是这样一个坦荡豁达的父亲。书的第一页写到“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有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傅雷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是孩子不敢当面嬉戏打闹的父亲,但是严厉的他依然愿意在承认自己做错之后低头。父爱总是令人感动的,即使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它也是如此的迷人,透漏出来的来自血脉里的亲切,同事它也总是严厉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爱来的炙热。在大多数人眼里,父亲就像一块有温度的石头,永远保护着你,呵护着你,却又沉默寡言,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

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进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者,铭记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傅雷家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