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勤工俭学岁月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回忆隐藏在岁月的河流里,有些被时光渐渐地冲淡,有些被铭刻在记忆的深处。想起年少时勤工俭学的岁月,它时常拨动着我的心弦,温暖着心灵,激励着人生。

我的第一次勤工俭学是坨土坯。那时候我上小学四年级,公社综合厂盖厂房,需要土坯,邻居小黑是学长,是个“娃子头”,他把我们几个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拢到一起,给综合厂坨坯。

生产队打麦场边上的地里满是黄泥巴土,我们带了锄头和铁锨,找来了坯模子和麦糠。小黑把我们分成两组,先去挖土。黄土表面疏松,地下厚实,挖着费劲,半天过去,手上就磨起了泡,泡破了就流血,随后就起了茧子,闷疼闷疼的。

挖土不是太难,难的是和泥。把黄泥巴捣碎了,拣出石头和杂物。去打麦场边的井里打水,把桶挂在勾子上,一圈一圈地转动打水辘轴,打出水后抬到场里和泥。泥巴必须和的均匀,用手和泥不顶事儿,我们便脱了鞋,赤了脚,挽起裤子踩泥巴,一不小心,就被泥巴里的玻璃渣儿扎破了脚,血流出来,钻心地痛,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干活。

加了麦糠,这黄泥巴便变得筋道了。小黑给大家进行了简单地示范,就开始坨坯了。把泥巴装进坯模子里,使劲儿地按瓷实,再在面上用手抹平抹光,那一尺长六寸宽三寸厚的土坯便坨成了,晾成半干,便搬起来整整齐齐地码起来,等着厂里人来验收。

当我手里捧着自己一个星期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报酬10元钱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人生路上,这是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劳动挣钱,那时一天的工时费是1.2元钱,后来我上学报名费花了3元钱,把剩下的钱交给了母亲。10元钱虽然微不足道,但使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和艰辛,让人一生铭记于心,常忆常新。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学校的经费十分拮据,许多时候要靠勤工俭学来解决。学校的开支,主要是买红蓝墨水、粉笔、黑板抹布、灌煤油、教师背课本等。买红绿纸和大白纸已经是很奢侈了。只有在批林批孔、斗私批修运动中,为了办学习园地和批判专栏,才购买红绿白纸使用,以迎接公社检查。

那时候,供销社的收购门市一到季节,就收购山货,桔梗、柴胡、五味子、蝎子、连翘、橡籽、洋桃、野葡萄等,每样都标了价钱,学校勤工俭学环境宽松,容易组织。

五年级秋天的一个下午,在学校的操场上,刘校长进行了动员:“今年的勤工俭学,大家去捡橡籽和橡壳,从今天起放假三天,每个人的任务是每样捡十斤”。

其实那个时节,等到学校组织捡橡籽时,山上的橡籽已经被捡过了几遍了,但是,大家捡橡籽还是很积极,很卖力。同学们在一起,享受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劳动的光荣、成功的喜悦以及被老师欣赏的荣耀。

张德沟里边山高林密,我便约了几个同学捡橡籽。几个人顺着溪水而上,再爬到山上,在深山老林里转了半天,只捡到了一点点橡籽橡壳,把人饿得前心贴了后背,虽然带了一些干粮,但还是饿得心慌。回到家里,母亲笑着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管干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给你说你不听,张德沟松树多,桦栗树少,哪能拾来橡籽,明天再去伏岭,那里满山都是桦栗树,一定能捡到”。按照母亲说的话,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初二那年,学校组织上山摘野洋桃。一听说摘洋桃,我心里就发愁。一是跑得远,山高谷深,要去深山密林里。二是不好找。野生洋桃架都长在阴坡边,深沟里,悬崖上。三是不安全。洋桃藤爬到半崖上、大树上,摘果时爬高上低,危险性大。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一下,决定去“四十五里黄花曼”摘洋桃。大家一起行动,相互有个照应。

一大早,我们就带着干粮出发了。翻过了一座大山,就进入了黄花曼大峡谷,峡谷内树林茂密,遮天蔽日。沿着溪水往里走,羊肠小道崎岖难行。大家就约定分头寻找洋桃架,谁找到了就大声吆喝通知大家。很快,有经验的同学就在深谷里找到了洋桃架。于是大家集中行动,打歼灭战,一会儿就把一架洋桃摘完了。摘完了这一架,就再去寻找另一架。大家摘一会歇一会,体力强的帮助体力弱的,体力弱的在旁边用长木棍子支撑着,帮助爬在高处的同学,保证伙伴们的安全。

歇息时,同学们摘来了发软熟透了的洋桃。大家一边嚼着干粮,一边吃着浓甜的洋桃,一边喝着清凉的溪水,逍遥自在,其乐融融,欢乐的心情溢于言表,一身的疲累无影无踪。太阳快下山时,我们哼着歌曲,满载而归。

其实,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痛并快乐着”。每一次的勤工俭学,虽然十分辛苦,但给人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

孩子们享受着勤工俭学的过程,也更加关注勤工俭学的成果。那些酸甜苦辣的经历、那些互助友爱的品质、那些团结协作的精神、那些勤工俭学的奖金奖品、那些老师表扬激励的话语,都成为了他们今生挥之不去的温馨回忆,也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汲取不尽的精神财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勤工俭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