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王觉仁著)读书笔记——第四章/三/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



本文作者从王阳明以精金喻圣讲起,讨论了成功的本质、人格与成功的关系及其时代意义。

1.精金喻圣

王阳明把尧舜的分量定为一万两黄金,把孔子的分量定为九千两黄金。

尧、舜和孔子都是圣人,他们的心都「纯乎天理」,用黄金比喻就是,他们都纯度都是24k纯金,内在人格上都无可挑剔。

但之所以有分量之别,取决于天时、地利所决定的外在事业的成功,以此评定他们的「才力」

但不管分量差了多少,只要是纯金,一两和一万两都是一样的纯净,不必高下立判。

最后他得出结论:做人就要论成色(内在的人格),不要论斤两(外在事物的成功)

2.躯壳上起念

但他的徒弟在「金子的分量」上起了疑心。这种思维方式引出了此句「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分两争」。

当我读到分量之别的时候,我也起了同样的疑心,认为一万两黄金比九千两黄金要好。

这便是现代人的功利思维在作祟。

「躯壳就是身,就是肉体,就是物质,它是对应于心,对应于灵魂、对应于精神而言的。所谓‘躯壳上起念’,就是把人生的意义建立在肉体享乐和物质欲望上,起心动念都离不开这个,同时抛却了自己的心、灵魂、精神、所以才会把‘成功’定义成为种种物质上可见的东西。」

一万与九千之别,就是重量之别,就是物质之别,为此疑惑不安,就是在物质上起念,就是在躯壳上起念。

3.野狗喻成功

作者把阳明先生的思想用风趣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出来。

“成功本来是条好狗,可自从人们在它脸上贴钞票,在它尾巴上系官印,又给它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戴上名表以后,它就开始变得狂躁不安了,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可惜人们都没意识到,又让他开豪车,住别墅,养情人,还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来包围它、包装它,就把它彻底逼疯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它越疯,人们就越爱它,于是拼命追。它被追得无路可逃,最后索性见人就咬。五百年后的人们,差不多每个人都被它咬过,可所有被它咬过的人自己却毫无察觉,还天天在世上奔波,苦苦追寻传说中那条名叫成功的狗”

4.成功是人格的镜像

  世人在给“成功”强行套上各种物质的标志之前,它本来是人的内在品质自然向外流溢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内圣」才能「外王」,先诚意正心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功虽然以物质作为表征,但莫不是以精神为其来源。

  它固然需要外在条件,但必定来自于内在的品质,缺乏人格支持的成功必定是病态、虚假、短暂的。

  5.人格是幸福唯一直接的源泉

  立德者未必立功,有功者未必有德。

  在价值观扭曲的时代,一个有德之人反而不会在物质上取得成功,背道追曲之人却能平步青云。这说明人格与成功的分离是由环境决定的,即天时地利。这就是为什么同为24k纯金,孔子的只有九千两。

  在这种例子下,幸福指数的高低就显而易见。

  立德之人纵使穷困潦倒,自性之光依旧不灭,身前泰然处之,身后名垂青史,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投机之人纵使一时得势,依旧自惭形秽,身前唯唯诺诺,身后浮云飘渺,青山不幸埋贼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叔本华说,“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更加重要。

  心若不安,即使物质上取得再多成就也终为泡影。幸福是一种感受,感受由心而发,而物质只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却不能为心田带来道德的芳香。

  人行天地,时刻伴随的只有自己的心。一颗强大的心,既能在晴日吟啸、也能在风雨中徐行,因此生活质量不会低、幸福感不会低。一颗弱小的心,往往需要借助物质的力量以保持其短暂的活力。

  因此人格是幸福唯一直接的来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心学》(王觉仁著)读书笔记——第四章/三/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