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二曲线》:所谓成长,就是不断找到“第二曲线”

我是绿皮火车,欢迎点击上方“关注”,为你分享我的阅读书单和感悟。


2021年の第21本



查尔斯·汉迪《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


任何把我们拉离舒适区的事情都在提示我们,习以为常的过去可能无法保证我们美好的未来。

——查尔斯·汉迪


/写在前面/


这本书是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于80岁高龄特别为年轻一代写的书。

一切事物都逃不开S型曲线,唯一的变数仅仅是曲线的长度。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有机体,无论是动物、人或是由人所创造的产品,最终都难逃一个“生命周期”的自然规律,都会经历从诞生、成长、衰退,到最后结束的过程。

罗马帝国延续了400年,最终还是灭亡了,我们人类的生命曲线延长到了90年甚至更长,而企业则更短了,现在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14年。

“历史和传统在被视作珍宝的同时,本身也成了一个牢笼。”

针对如何改变“物壮则老”的格局,作者提出了第二条曲线的定义,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始寻找第二曲线,这时,可以有足够的资源承受第二曲线投入期的下降,再进行生命的上升发展。

创新的第一步是要能够放弃过去的成功经验,只是多数人太习惯于自己的舒适区,形成了惯性的思维而不自觉,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必然会依循生命周期的循环,由盛而衰,所差的只是时间的长短。

所有有“生命”的事情都必须遵循“迭代”来实现生命的延续,每一次迭代就是发展“第二曲线”。

每条曲线紧密衔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社会、组织因此得以持续发展,创新的价值就会更加明显。

作者以16个短篇的形式,从公司组织、企业治理、市场变化到个人职业发展,社会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教育与社会价值,多维度的探讨这个世界,需要重新以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够总是停留在“第一曲线”的世界中。

豆瓣读书


本书是写给新生代的,我希望借此能点燃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在朋友和同事之间展开讨论。

这本书要传递出来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在生活中为了向前发展,有时候彻底的改变是必要的,这意味着开辟一条与当前完全不同的新道路,这通常要求人们对熟悉的问题拥有全新的视角。

第二曲线,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个思维方式。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本管理学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发散性思维著作。


/01./


S型曲线(Sigmoid Curve)是个数学概念,也是“盛极而后衰”的定律,可以用来说明人生、历史,乃至企业、政府的历程,想打破宿命,唯有开创第二曲线,才是“持盈保泰”之道。

第一曲线: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

第二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衰败,企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


作者在阐述他的“第二曲线理论”时说道:“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汉迪把从拐点开始的增长线称为“第二曲线”。

通常情况下的改变,都只是在应对突发情况或事件的一系列无计划的反应,而不是对某一愿景有计划的追求。

克里斯坦森教授将第一曲线的下滑分为了五个阶段,在此我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成功之后骄傲自大、达到巅峰时无节制的好大喜功、之后否认风险的存在、然后徒劳的病急乱投医、直至最后甘于沉沦或者一命呜呼。

当第一曲线仍在继续的时候,改变就必须开始。

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增长的极限),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曲线。在这时,时间、资源和动力都足以使新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挣扎的过程。

一旦真的当衰落开始出现的时候,我们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挽救自己,但却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这是我们都不愿意承担的,这便也会让我们无暇去考虑新的事物。

第二曲线的思维来之不易,它的出现需要仰赖理性分析、想象力、直觉和本能,它的实践则需要力排众议、踏入未知领域的勇气。

许多卓越辉煌的人物都是驾驭第二曲线的大师,如乔布斯在苹果计算机尚未成功时,就计划用iPod打入音乐市场,iPod主导市场后,他已着手设计iPhone,后来又推出iPad。每条新曲线都在上一条尚未攀上顶峰时就开始酝酿。

居安思危,关注未来,预测未来,当第一曲线还处于上升阶段,第二曲线就要着手启动,找到新的增长点,才能让组织永续发展。


/02./


第二曲线,还是一种哲学思考,思考什么呢?

这本书其实很好的回答了:为什么35岁会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中年危机。

其实,关键在于,在好的时候,没有储备。

周围的大多数人,到40岁了,都还没能找到通往未来的最佳路径,他们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裹足不前,甚至是执着于过去。

过度的自我陶醉和消耗资源,使得在人生的第二阶段开启时,变得迷茫和无措。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个课堂练习作业,让成年的学生做写一个讣告。

“想象一下,你在80岁的时候死了,有很多人出席你的葬礼,你最好的朋友已经提前准备了悼词,但你要求他必须简短,写下你希望他说的话,不超过300字。”

处于职业生涯顶峰的人,通常是40多岁,让他们站在自己生命的尽头,回头看,他们的工作简历早已被束之高阁或者扔进了垃圾箱,他们需要探寻其他的东西。他们希望被记住的是什么?他们对生活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他们离开之后会留下什么?

这真是一个令人清醒的练习,但也给予了我们一个梦想的权利,即正确看待我们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并专注于未实现的潜力。

我们应该怎么安排自己人生中的优先级,该如何生活以及为什么而生活?

作者在书中还说了另一个故事, 他在一次聚会上碰见了一个93岁的老人,他觉得老人的一生一定很精彩吧,老人短短几句话便说完了自己的一生:19岁那年爆发了战争,自己想去参军却被告之肺有问题,最后自己选择了在泰晤士河北岸的工厂工作,这也成为自己接下来40年里工作的地方,期间升过几次职,直至退休,仅此而已。随后老人又补充道:有时候真觉得我的一生可以做很多事情。

是啊,本来以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回过头却发现自己似乎又什么都没有做,自己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做着别人做过的事,同时,自己走过的路也正在被别人走,一切都那么出奇的相似。人生就是个循环。

“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说“适可而止”,我们将永远不会自由的去探索其他可能性。”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意味着成功的范式和逻辑与过去完全不同,“自我责任”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经验,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跳出“舒适区”的勇气,及时开启人生的第二曲线。


/写在后面/


在这个自我负责的DIY社会,在这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在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在这个手机成为“鸦片”的社会,在这个企业寿命可能不到20年的社会,在这个“拥有”已经太贵的社会,在这个庞氏思维的社会,在这个婚姻的平均年限15年的社会,在这个寿命大大延长、工作年限却没有改变的社会,在这个似乎赚多少钱都不够的社会,我们应该做什么、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站在人生尽头往回看,到底自己想站在什么地方?想得到什么?想让自己的悼词里出现什么内容?

恐慌情绪难以抑制,但现在自己也还是没完全想清楚这些问题。

工作和更好的生活,一个是方法一个是目的,钱不是目的。克制我们的自私并培养我们的善意。适度自私,投资自己,乐于分享。关注财务状况,适可而止,不提前透支不贪得无厌。更好而不是更完美亦不是更大。适度的自由和弹性……保持跟自己的契约吧,生活有的时候确实需要一点鸡汤。

我们都是艺术家,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


文字/绿皮火车

图片/豆瓣截图

关于作者:绿皮火车,阅读症深度患者。这里有我的读书、电影、生活分享,阅读需要主张,让我们一起追寻,从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第二曲线》:所谓成长,就是不断找到“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