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老师分享的是不要在自己片面的观点上断章取义的评价别人,不尊重他人必然会反噬自己,得不到尊重。任何种子都是两面性的,伤人就会伤己,善待人就是善待己,给人方便就是给己方便。
佛家常言:“自古因果不虚”,相信很多人对于佛家所言的“因果论”都是一头雾水,那么这个世上真的存在因果吗?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佛家与世俗,在“因果”看法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每一派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各执已见。
修佛之人,对于佛家所言的“因果报应”都是深信不疑,相信世间的一切善恶果报,都是由自身业力所致,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并非空穴来风。
而世俗之人反之,他们对因果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虚无缥缈的事情,是佛家人士道听途说的迷信。那么到底是佛家在理,还是如世俗所言,“因果报应”其实是“宗教迷信”呢?
经过我长时间的学习摸索,在不懈的努力下,终于从一位佛门朋友口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这位佛门朋友表示,因果报应绝非迷信,而是事实胜过雄辩的真理。这两点便能说透其实质,领悟懂了,功德福报无量。
01
因果律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在谈及因果律源起何处时,朋友表示,如今很多人对“因果律”的认知,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他们主观意识上认为“因果律”是佛菩萨无凭无据捏造出来的假想理念,是没有科学依据可言的,至此,才会对因果律持有怀疑、摒弃态度。
面对世人的不理解,朋友是这么解释的,他说:“因果律并非佛陀所创,而是对自然规律法则的一种改进,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规律,只不过是佛菩萨把它用佛家的方法揭示出来罢了。”
有道是:“有因就有果”,世间万事万物,都置身在因果循环之中,不仅仅是佛门人士如此,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其中,独善其身。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农夫想要收获苹果,那么首先他就得先播种下苹果树的种子,然后细心培养,待到日后果树成长起来,果实成熟了,才能有所收获。
这里面,“播种”便是收获苹果的“因”,“收获苹果”则是“播种”的“果”,二者是前后关系,有了前面的行为,才有后面的结果,是分不开的,这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所为,也就是佛家口中所言的“因果律”了。
再试想一下,如果世界上的人们脱离了“因果律”的约束,那么人们就不会受法律政府的约束制裁。因为不信因果,不信善恶终有报,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互欺骗,不管别人的死活,彼此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力,人心衰危,周遭环境毁灭,这是根本不敢想象的厄难。
所以说“因果定律”不仅仅是自然规律的一种延伸,同样也是世人行为准则秩序的一种标准,一种原则,即便脱离了佛门,它也是会单独存在,不可或缺的。
总而言之,不管信不信佛,是不是佛门人士,都要坚信“因果律”的真实性,这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贯彻的理念。
唯有普遍地弘扬“因果定律”, 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能规范自身行为,给世人,给自己创造一个平安顺遂的生存环境,比起金银财宝等身外之物,这才算得上是一个人最大的福分。
02
因果律的基本原则
朋友说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定律的基本准则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不是迷信,而是最全面的真实写照。”
佛门有言:“人心为善,懂退让,种善因,将得善果;人心为恶,不懂退让,种恶因,将得恶果。”凡事有因果,日后所得果报的好坏,皆是由今日所种下的“因缘”决定的,今日行的是善事,以后就会有善果,今日得到了恶因,那日后必定就是自食恶果。
过去周遭的同事亲友经常跟我抱怨,说这个社会不公平,老天也不公平,越是好心之人就越没有好报。
说实话,对于这个观点说法,我很难持反对意见。
受社会环境影响,担心好心帮人,到头有可能会被反咬一口,受人污蔑,导致人们越来越抗拒“行善”,对于行善事都“心存忌惮”。大部分人都秉承着与其自找麻烦,倒不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来”来得自在。
关于这一点,朋友也很明确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看法。
他说:“人生在世,不管当下结局如何,都要相信‘因果有轮回’,要相信‘因果定律’的作用。
我们行善也好,作恶也罢,或许果报并不能及时彰显,但是自古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迟早有一天是可以亲身感受到果报作用加持的。”
作恶太多的人,也许会一时得逞,小人得志。但这种现象是不能持久的,只要种下恶因,就必得恶果,总有一天会连本带利还到他身上。
而那些多起善念,多做善事,不求回报,只管付出的人,或许当下自己不会得到多大的利益回报,但是福运却在冥冥之中早就已经注定了。只要不忘初心,常发善心,自带光芒,长此以往,好运自然就会不偏不倚地落在了自己身上。
总而言之,一个人有多大的善心,就有多少的福气,一生行善,必有善报。所以,多行善,少作恶,多积一些福报,少一些恶报。即便不能雍容华贵一生,但如果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春暖花开”,那也算是千金难买的福气,值得万般珍惜。
佛家说:“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因果定律就要坚信不疑,一个想要求福的人,更是要铭记因果报应的作用,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多思考,多反省,余生必定好运常伴。
人间是苦海,众生沉沦其中,遭受种种的苦厄烦恼。对于如何脱离苦海,佛家教导世人:“行善积德。”
多做好事,多结善缘,德就能越积越厚,越来越多的人感激自己,帮助自己,自己也就越来越有福。
阴德是指做好事不留名,这是播种在别人内心感恩的种子,在自己有难的时候才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佛教认为,阴德积累的越多,播种的种子也就越多,帮助自己的人,自然也就越多,福报也就越大。因此,正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求回报的付出才是生了清净心,这样才能够做好事不留名,积阴德。阴德积累不易,一定不要轻易消耗,否则,人生再也没有好运气,尤其是这三件事,既让人心不清净,又损阴德,尽量不要做了。
评论别人
许多人都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大多数人的评论,其实都带有偏见,有点先入为主的行为。
以为别人以前什么样子,后来也是如此,完全不去想,人是会改变的,一直用偏见来看待别人,这是对人的不尊重。
生活中,许多的网络喷子就是如此,他们在网上肆意的谩骂攻击别人,给别人打上不好的标签,无论别人何如努力和改变,都始终因为偏见,脱离不了被打上的标签。有些人甚至通过造谣来污蔑别人,妄语伤人。
佛陀说:“坐着别动,经常想你自己。”人总是去谈论别人,而不能冷静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古人常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人都是在不断的改变和成长的,很多事物也是如此,不能用以前来定性未来,自己在没有完全了解这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的去评论别人。
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对别人错误的评论,会让别人蒙受不白之冤,自己的信誉也会受损,失去别人的信任。
言语伤害到了别人,也会受到别人的报复,长久以往,慢慢的就会损害自己的阴德。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不同,不可能什么都能了解,因此不要去评论别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责怪
这个世界上总有成功和失败,每个人也都有长处和短处,不可能无所不能。因此,在别人犯错的时候,不要轻易去责怪别人,因为责怪别人改变不了任何问题。
经常责怪别人的人,心中的戾气非常大,从而容易生出嗔恨心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火。佛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嗔心一起,自己因为愤怒,就容易仇恨别人,生出无数伤害别人的心思,会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扭曲,自己的身体也会被怒火灼烧,身心都会被深深伤害。
佛教有句俗语:“要想佛教发扬光大,只有和尚赞美和尚”,相互指责只会闹得人心崩离,相互赞美才能产生凝聚力,团结友爱从而繁荣昌盛。佛教是如此,世间种种也不例外。
责怪别人,并不能使事情好转,这样只会伤害到别人,让大家都变得很焦虑,让自己越来越糟,许多事情都会因此而走向失败。
加上怒火对自己身心的伤害,心灵越来越不清净,身体和事业都会一蹶不振,积累再多的阴德都要因此消耗殆尽。
因而,生活中,不要总是责怪,要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相互学习和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让自己不断地成长,赞美别人,也会收获别人的感激,给自己带来好运。
担忧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其中烦恼无数,痛苦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再发生,人生并不能永远顺利,总会有烦恼。
若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整天为一些未知的事情烦恼忧虑,怀疑自己,前怕狼后怕虎,那么,什么事都会做不成。
而且,自己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忧虑的情绪又会成为自己烦恼的源泉,给自己带来无数痛苦。
心理学有个试验:让一些人把自己近期的烦恼写在纸上投进箱子,过三天后再拿出来,结果上面的烦恼百分之九十都没有发生。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人的烦恼和忧虑,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只要心中淡然面对,不畏惧未来,人生就能祛除很多烦恼。
而对于一些不可阻碍的烦恼,佛教认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告诉我们,行事尽力就行,结果不必强求。人生苦海,烦恼虽然大多数都是杞人忧天,但是总会有一些会发生。
因此,没必要焦虑,忧愁,这样只会导致自己慌乱,让事情越来越糟,从而损耗自己的阴德。其实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行,剩下一切随缘。
只要努力了,就没有遗憾,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让自己的心灵能够更加清净,不为世间种种动摇,专心修行,直达彼岸。
人想要修行觉悟,那么一定要多行善,积累自己的阴德,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做到不评论别人,不指责别人,不忧愁。这样才能不让自己,受到别人的记恨和报复,事业发展不顺,有损阴德。
多行善事,对别人多加赞美,内心平静淡然,才能让自己收获善缘,得到尊重信任,遇事不骄不躁,最后得到幸福。
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将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花言巧语讨好别人);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