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筑基第二十七课 认知行为疗法(三)复习

2021年12月22日  中原焦点团队  中27  庞爱国  第356天分享  本周第2次约练  总约练第305次  咨189、观80、来3、朋4、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总分享第358次

本周第二场 咨询师

本场咨询,来访者老师有很强的倾诉意愿,那就认真的倾听吧,尽量的提供一个安全的场域,能够来访者老师敞开的倾诉,相到了林祺堂老师讲的,有时倾诉也即是聊愈!这时候让对方感受到陪伴,感受到有人在认真的倾听,也许会让Ta感觉更好一些吧!

筑基第二十七课 认知行为疗法(三)复习

1.再教育阶段是一个强化阶段,除了前面讲的方法和技术,还有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目的是把学会的东西进行强化。所有的认知行为疗法都是如此,最典型的就是合理情绪疗法。它主张当事人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去实践,去强化,有意识的觉察,做自我的辩论,看一看自己哪些认知需要调整,做什么样的调整,然后适应生活,勇敢的面对现实。像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社交技能训练,都是让他更好的在实际生活中,继续用他学到的新的认知方式去应对问题。相当于焦点解决学完之后,不断的训练思维模式,让我们从挑错思维模式变成优势资源模式,让纠结内耗的模式,变成思考我们想要什么,初心是啥?目标是什么?如果排序的话,最看重的是什么?

2.合理情绪疗法的注意事项。合理情绪疗法对于年纪轻的,智力文化水平高的,领悟力强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学派都差不多,一般都是年龄越大效果越差,文化越低效果越差。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效果也差,因为很难坚持下来。来访者是否积极主动咨询,也至关重要,如果他不主动,也不容易有效果。咨询里有个重要原则,就是不求不帮,来欢迎,去不留,必须他本人有意愿,才会有效果。做青少年咨询,家长想让做,反复的确认孩子是否愿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哪怕他条件再好,本人不愿意,效果也绝对出不来,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无法叫醒一个不想醒的人。所以来访者必须从游客型转变成消费型,才会有更多的变化。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有点像焦点所说的,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思维模式是挑错思维模式。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挑错的思维模式,并非一定是不好的,这是基因里遗传的,因为只有这样,种族才能更好的延续下来。如果原始人整天太乐观,就可能有危险,可能被野兽给吃掉,基因保存这些能让人类更好的活下来。在现代人看来,如果说的太多,会对我们带来消极的影响,需要调一调,但是不要矫枉过正。不能因为学习心理学,我们在生活中就不能有负向,不能有不合理的思维,不能有挑错。过犹不及,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挑错思维模式,也是有好的方面的,只是不要太过于影响就行了,有这些我们可能会更安全些。比如痛觉会让我们不舒服,但是没有疼痛,身上流血不止就无法知道,人就活不下来。整天太乐观,生活中可能就会摔很大的跟头,所以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是一分为二的。合理情绪疗法提出,假定心理痛苦是认知发生障碍造成的,这是有道很理的,我们不要太排斥不合理的思维,只有这种思维给我们带来困扰时,才需要调整。

咨询的效果跟咨询师本人有关,因为咨询师也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信念。因此咨询师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觉察,自己是不是已经少了很多的应该、必须、一定,有没有变得更柔和、更随和、更平和。咨询师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接纳度是否有提升了,有没有保持微笑,保持欣赏的去看人,看世界,包括看自己,能不能接纳自己的不接纳,能不能更好的跟自己和平的相处。心理咨询,最终是用咨询师这个人去做工作,而非技术,各个学派都是如此。任何一个学派学到极致,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不单是合理情绪疗法,各个学派的咨询效果都与咨询师本人有关。

3.ABCDE理论,A是事件,B是认知,C是情绪与行为,影响情绪与行为C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认知B。D是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E是通过辩论带来新的认知。当我们的情绪上来的那一刻,其实是我们的不良认知B在起作用,我们认为他就应该怎么样,他就必须怎么样。比如我们对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为他付出那么多,他就必须要听我的话,他在家躺平了那么多天,他现在应该有精力去上学,他还不去,我们就稳不住了,情绪就上来了。我们认为老公该挣很多钱,然后养家,当老公没挣那么多钱的时候,我们就恼了。

生活中,当我们认定有些事是应该、必须、一定的时候,发生一点小事就会想到一些糟糕的画面,一些糟糕的后果。孩子不上学了,什么时候能去,要是他不上学了,将来咋办呀,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有了这些认知,我们就会想的越来越多,就会想到很多灾难性的的后果。这些灾难性的后果很多时候并没有出现,但是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就会导致情绪失控,彻底稳不住。这时给孩子说话的时候,就会夹枪带棒的,就会使劲的想去推他,推又推不动,更感觉会完了,快气爆炸了。我们要通过约练,去看我们内心是咋想的,当时发生了什么,灾难一定会发生吗?孩子将来一定那么惨吗?孩子一定好不了了吗?再结合焦点,确认知觉,扩大知觉,然后我们让他看到例外,看到成功经验,他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家长就会想起来,有一次好像我没管他,孩子后来也没有啥,也没像我担心的那样一定会怎么样,这个经验就让他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他极度的担心就会有变化,再遇到事的时候就能稳得住了,自己情绪状态就会好很多,就不再因此而焦虑,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

信息平衡疗法,当我们接收的信息不平衡的时候,会出现认知出现偏差,导致很多的焦虑。比如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孩子不上学就完了这一类的,我们就会很焦虑。但是如果你能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有好多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后来发展的都还不错。这时,我们的感受就好多了。有点像焦点解决里的一般化,有些事情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 一般化之后,感觉就好多了,因为以前我们没有注意到过这些信息。也有点像认知疗法里的灾变祛除,当人们意识到他以为的灾难化后果,其实是不存在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发生的,他的状态就会好很多,他的认知就发生变化。 

4.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合理的信念,大都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就事论事的思考问题。如果他的信念不依照事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是夸大了,怎么办?就用具体化去澄清。具体化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功,是神器,无处不在。当一个人他给自己贴了很多的标签,过度的焦虑,有很多的臆想,根本就不符合现实,就需要通过具体化去澄清。然后他就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他以为的世界都快崩塌了,其实只是最近两天状态不太好,没睡够觉而已,他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了。这样他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变得合理,所以具体化非常重要。

合理信念,是由已知的客观事实做基础的,是真实存在的,能使人保护自己,努力愉快,使人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就是说,合理的信念往往都是有边界感的,不合理的信念,会有很多的边界侵入。尤其是父母对孩子,孩子越大,越需要边界感,但是我们往往没有边界感。就认为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得听我的,我就要管你,这样才是尽责的父母。作为父母,当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你要学会少做或者不做什么,而不是要学会做什么。因为我们很容易侵犯孩子的边界,破坏他本来就有的系统。就像很多孩子精力不集中,家长很容易在孩子做事的时候一惊一乍,突然跑过去吼一嗓子,或者是突然打断他,给他一个赞美,或者突然跑过去指导一下。孩子随时处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里,他虽然做错了,但他不需要你的那些反应,他可能过一会自己就能反应过来了,但是我们往往是反应太快了,我们做的太多了。

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困扰。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各种情绪困扰,没有关系,我们会很快的意识到并做出调整,可以很快的消除,这些都是合理的信念在产生作用。

5.不合理的信念是主观臆测的,会产生情绪困扰,使人苦恼,难以达到现实目标。尤其是我们认为必须要达到,通常又达不到,这样长时间无法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就会造成不恰当的反应。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艾利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总结出来了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见。 

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能否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能有所成就;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虽然我们学心理学已经好久了,但是这些情景依然可能会出现。尤其是这几种情形,我觉得要怎么样,我完全要怎么样,我应该要怎么样,或者孩子应该怎么样,他必须要怎么样,他不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这些想法可能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当我们的期待没有达到,就会很焦虑,就会觉得没法活了。有的人总是认为不愉快的事是外在环境因素造成的,自己无法掌控,只好选择逃避;人必须依赖他人;以往经历的影响,难以改变;一个人就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的“应该”,比如他是老公,他就应该怎么样,他是孩子,他就应该怎么样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信念,都会使人产出情绪困扰。

6.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第一个,绝对化的要求,就是“必须”“应该”“一定”这三个词语。绝对化的要求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沮丧和焦虑不安,因为这些要求不一定能实现。像“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一个绝对化的评价,太概括化的自己了,在某一点上可能是这样的,但不代表你整个人都是这样的。“孩子应该学习,在这个年龄他就该上学,他必须上学。”这也是绝对化的要求,打个比方,你可能就会感觉到不太合理了。比如你得了重病,你也得下床干活去,因为你年轻。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不太合理,他重病了,他怎么能干活呢?就因为他年轻,就得干活吗?同样,孩子虽然在上学的年龄阶段,但是出状况了,他难道还得完成上学的任务吗?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不太合理。他年轻他该干活,但他身体承受不住,需要调养身体。在这个年龄他就该上学,但他可能心理出状况了,需要冷静思考。

工作岗位上要求的“应该”“必须”“一定”,不属于不合理的思维,那是应该要做到的。工作中容易有绝对化的要求,因为领导考虑的是整个集体的利益。当然工作上要求的应该,也要注意到具体情况,这样更好一些。工作中是工作中,生活中是生活中,这是两码事。“应该”是一个最绝对化的要求,在焦点解决里有个环节,训练“是应该还是难得”,就是一个绝对化要求理念转变的训练。训练结束后,就会发现我们的幸福感就增强了,因为你的理念转变了。

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就是以偏概全,贴标签,因为一点事,就给他下个定论,他就是这样的。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过分概括,比如孩子偶尔反应的有点慢,就给孩子说,你看你懒得跟你爸一个样,你看你笨得像猪一样。实际中他只有一点没反应过来,或者他做的有一点不太到位,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认为他都是这样的,这就叫过分概括化。爸爸总是被躺枪的,不过爸爸躺枪也开心,因为是亲孩子,爸爸不在乎躺不躺枪,爸爸最在乎是不是自己亲生的。过分概括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需要用具体的去澄清,澄清之后,他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感受就会不一样。

糟糕至极。糟糕至极就是遇到一点小事,他就会非常的焦虑,觉得很可怕,认为全完了。有的人天生就会如此,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让他立即改变,可以鼓励他,用具体化去澄清。如果你自己修得还不错,碰到糟糕至极这种情况,可以用云手,先接住他。如果你接不住,听见他说糟糕的那些东西,你整个人就快爆炸了,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办法帮助他改变这个思维模式了。咨询师首先要稳得住,然后顺势后退,听他说发生了什么,怎么这么可怕,到底有多糟糕,能说的再具体一点吗?这个时候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再顺势回推,给他探讨以前有没有过类似的担心,后来都怎么样呢?跟他谈具体的事。

7.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想象出来的糟糕至极的事,后来可能都没有发生,你不要在理论层面上跟他纠缠。要给他落地,跟他聊实际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后来都怎么样了,然后去确认他的知觉,他的认知就会改变。但他可能仍然会说,我知道没有那么糟糕,但是我还是会担心。这时我们要去确认,你想要什么呀?你希望怎么样?做点什么能让你实现希望?或者离你的希望的更近一点?就是我们要更多的确认他的知觉,跟他多探讨看他想干嘛,他想要什么,并非让他给我们描绘一下多么糟糕,然后立刻就去纠正他。

有人说,他现在工作没有任何意义。这时你要看他想干嘛,是什么让他这么说,他说这个想干嘛,他只是单纯的说一说,他还是有别的期待,他希望有什么改变,他需要你做什么?就像朋友跟我们说一些事情的时候,他需要我们有什么的回应?他需要我们的安慰吗?还是他只是说说?我们都要去确认的,你不确认的话,就容易帮倒忙,可能你帮的忙根本就不是对方需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听+筑基第二十七课 认知行为疗法(三)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