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天的电影之前,笔者想先从一首诗开始讲起: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如果你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这篇红极一时的现代诗,你一定会为字里行间散发的浓烈的爱憎情感而感动。
你或许还记得那首诗极富戏剧化张力的题目: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但却少有人知道,这首诗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灵魂呢?
她叫余秀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从小患有脑瘫,却在2015年成为中国最火的诗人。
但以上这些标签,都不够准确——
她是这个缺少诗意的现代社会里,最有思想的灵魂。
摇摇晃晃的人间
Still Tomorrow
早在2016年,电影便曾在有着“纪录片电影界的奥斯卡”之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获得长片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
颁奖词盛赞这部电影:
这部作品以诗意、激烈和富有张力的形式探索人们经历的复杂性,影片的内在力量、主演的精彩表现与影片的精良制作相得益彰。
它如诗一般,以细腻而富有启迪的形式描述了一个非凡的女人。
影片的导演是独立纪录片导演范俭。
他历时两年的拍摄,用诗意的镜头追踪了农民诗人余秀华在成名后,经历与无爱丈夫离婚、母亲癌故、从残疾的躯体和封闭的村庄中重建起自由灵魂的生命历程。
电影拍摄完成之后,曾在去年的暑期档,小范围地登陆于内地的艺术院线。
可最终这部作品,还是输给了市场,因为院线排片很低,低到在很多人所在的地方影院基本都看不到。
和同档期的特效华丽、明星云集的商业大片相比,这部低成本的艺术电影显得如此朴实无华:
它没有精致考究的画面,也没有摄人心魄的故事,有的只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生活。
湖北钟祥市的某个乡村。
一位中年女人,摇摇晃晃地行走在田间小路上。
身后是荷塘风光,耳边鸡犬相闻,远处的收音机飘出悉悉索索的声音……
余秀华。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性,在个有些荒僻的村子里已经生活了快四十年。
如果没有意外成名的话,她或许还将继续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2014年,一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作,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让余秀华一夜爆红。
有人盛赞这首诗热烈张扬,有人评价内容够简单粗暴,更有恶语中伤者文字放荡无耻……
一时间,女诗人余秀化的身上多了很多标签:
农民、残疾人、荡妇……
可她都不在乎,甚至当着镜头的面回怼那些恶语中伤自己的网友:
我就是荡妇,怎么着吧?
余秀华的前半生,是不幸又可悲的。
1976年,余秀华出生在当地的一个农民家庭当中。因为出生时难产、缺氧而造成脑瘫,这意味着她一生都要行动不便。
一直到6岁,余秀华才学会走路,那以前,她总是在院门口爬来爬去。
行走对于幼年时代的她非常困难,家人先是给她做了学步车,后来又换成拐棍,再后来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走了。
因为身体和家境的原因,余秀华高中便辍学在家。
更不幸的人生,开始于余秀华人生的第19个年头。
在当地农村,由父母出面做主,余秀华嫁给了完全不认识的、大自己13岁的农民汉子尹世平。
母亲让余秀华嫁给尹世平的理由也很简单:
他瞧得起我女儿,我就同意嘛。
这想法,实在朴素得人无法反驳。
在农村,像余秀华这样的女子大多都屈从了自己的命运,更何况余秀华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收入,无力反抗。
一年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
还没有经历过青春的爱情,就如揠苗助长般的,余秀华就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再到母亲的转变。
对于余秀华来说,这样无爱的婚姻仿佛就是一种痛苦的枷锁。
两人之间哪儿有什么爱情?
男人常年在外打工,聚少离多,感情本就浅薄。更重要的是,在丈夫的心里——
自己是健全人,比残疾人高贵多了。
也许是生活的压抑沉重,让她想要逃离现实,婚姻的不幸与痛楚给了她灵感。
在余秀华近20年的黑暗婚姻煎熬中,诗歌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光和亮。
她热爱写诗,她说:
没有诗歌的生活,很空洞!
虽然,在村里,甚至自己家中,她写诗这件事——
太脱离那里贫瘠的文化阶级,更像是一个笑话。
但对于诗人余秀华来说,那些感情丰沛的文字,却足以安放自己无处寄托的孤寂灵魂。
在她摇摇晃晃行走在人间的几十年间,她用诗歌与文字,来与自己的命运对话,直面身体的残缺,最大胆的是对真爱的渴望。
一面是割草、喂兔子、洗衣、做饭,了无生机的日常,
一面是对美好的婚姻与爱情的向往,对诗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对余秀华来说,让她愿意过的生活,不是大多数时候自己经历的生活,而是她写诗的时候。
她曾经无数次的想要逃离这种生活,试图和无爱的丈夫离婚。
可每次都被自己的父母给劝阻下来,即便她了解丈夫在外面喝酒、嫖娼的事情。
偶尔在外打工的丈夫过年回来,不得不面对面坐着,却更像是两个形同陌路的陌生人。
两个人不像在过日子,而是像在斗争,婚姻近20年,还是拿对方没办法。
有次他回家,想跟余秀华同房,余秀华把手伸向他说:
上床可以,500块。
或许,只有用这种近似“小姐”的方式,余秀华才会对这场爱无能的婚姻当中感到心理平衡。
后来,余秀华成名了,她的诗集销量突破10万册,成为20年来中国销量最大的诗集。
一夜之间,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妇,成了网络红人。
越来越多的聚光灯,打在她颤颤巍巍的弱小身躯上,但她的表现却远胜于一位农村妇女。
面对媒体尖锐的采访提问,她妙语连珠,对于外界给自己粗暴扣上的帽子,她也丝毫不惧率性表达。
读诗时,她的笑容和谈吐会展现出一种天真气,表情生动。
在那些遣词用句当中,读者聆听到的是一个柔软、文艺的灵魂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求。
随着写诗和出名,余秀华想要离婚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她不顾母亲的阻拦和反对,找丈夫摊牌,却被母亲斥责为:
心太硬了。
可余秀华已经柔软了四十年,她现在想要强硬得活下去。
除了父母的不理解,余秀华还要面对无良丈夫的处处刁难。
她没出名的时候,丈夫不愿跟她离婚,因为他为这个家庭付出很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她想离就离,太便宜她了。
后来妻子成名了,他当然更加不愿离婚,他要的是钱:
现在你出名了,有钱了,老子更不能离.....
这就是这场名存实亡,却让余秀华被迫屈辱得维持了二十年的婚姻。
为了能和丈夫离婚,她与丈夫讨价还价。
给他打电话:
你这个月回来离婚,就给你十五万,下个月回来,减为十万。
果然贪财势利的丈夫很快就回到了家,跟她去法院签署了离婚协议。
原来所谓的离婚,竟然如此简单。
余秀华与丈夫离婚成功,从法院出来,一起坐车回家的时候。
两个人虽然言语间互相“攻击”,但彼此的状态都变得轻松起来。
她说:
怎么没感觉呢?这婚离的……没什么感觉,因为之前也和一个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孤独。
或许,他们终于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生活。
看完电影,笔者已经被余秀华这个女人所圈粉。
她聪明、率真、可爱、坚强、狡黠,但却有一方自己的灵魂净土。
电影中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
她身着红外套伫立于漫天飞雪中,那抹耀眼的红色,正如她心间燃起的炉火。
导演范俭曾解释说,希望通过通过余秀华这个人物来展现人性,展现女人在面对爱情时明知是厄运,却仍要去追逐的执着。
导演忠实的纪录着眼前的一切,用真实而细腻的镜头一点一滴的敲击着观众的心脏。
余秀华的故事里包含和承载了太多:
有封建家庭对于婚姻的压迫,有现实对于理想的摧残,有求而不得的爱无能,有不被理解的曲高和寡,有居高临下的道德胁迫……
这场关于自由、爱情、女性甚至人性的纪录片,或许会让很多向往诗与院方的文艺青年们感到自惭形秽。
所谓岁月静好,不是没有风雨,而是它变成了安好的一部分。
纪录片的结尾定格在余秀华坐在电脑前,颤缩着手指敲击键盘。
余秀华还在写诗——
这摇摇晃晃的人间,幸好还有诗。
就像她的诗句中所写的那样:
难道还有明天?
可惜还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