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铺开新画卷

——记中村村“旧貌换新颜”的历程

文/张园园

一幅美丽整洁的村容村貌,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显示,加之全村老老少少赞不绝口的如实评价,是中村村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党的思想引领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结晶。

中村村位于房县军店镇集镇南部,距离军店集镇2.8公里,距县城15公里,由原中村村、双庙村、回龙寺村三个自然村合并,全村下辖18个村民小组,共1160户,3652人。                           

多年以前,中村村因发展观念谋划不够,在产业发展思想上存在着单一的“农村就是农业为主”的陈旧观念和“等靠要”思想,缺乏主动创新精神。种种因素导致中村村不能适应农村产业现代化建设需要,被省定为“贫困村。”

自2013年11月精准扶贫实施以来,省发改委的扶贫工作队驻进中村村以后,村子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以致成为房县脱贫摘帽最快的村。脱贫攻坚这一重要发展机遇被中村村牢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为主导,乡村旅游、水产湖羊土鸡养殖、青贮饲料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的产业局面,使全村产业发展总体势头良好。

村书记程学明是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他第一个想到的事就是改变村里的交通面貌。在扶贫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贯穿全村的公路得以重新改造,按国家标准进行修筑,实现了全部硬化黑化。现在,无论是本村的村民,还是来中村的远近客人,在平如镜面的柏油马路上顺畅而舒坦行驶,仿佛走进了画里。

道路修好了,接下来是要改变贫困人口居住环境,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搬迁搬迁工作。按照村两委与扶贫工作组共同拟定的发展规划,要把居住在七坡八湾的一百四十多户人家都集中到精准扶贫小区里来。安土重迁,是人们的共同心理,要让老百姓离开他们长期生活老家,其难度自然不小,工作得细心地一步一步开展。

程书记带领两委一面精心选址,综合考虑大家的需求;一面到何家坡、刘家湾、韩家沟等偏远地方的单家独户,去和那些人老几代都住在祖传根基地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做思想工作,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耐心讲解村里脱贫致富的发展规划,常常是一谈就是半夜。虽然有时候会碰到一些软钉子,程学明却从内心深处理解老人们的心情,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做通思想工作,全家人都乐意搬迁为止。

今年53岁的舒中学,家住中村村13组,从前,该地区饮水不安全,房屋是砖混结构住房。有自留土地4亩,其中水田1.6亩,林地1.4亩。2010年,舒中学患患中风,需要长期吃药,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他的主要贫困原因:因病、因学。

舒中学说:“我们是2015年被纳入精准扶贫户的,是蔡贤忠书记一直在帮助和关心我们,让我们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因为我不能干重活,从2016年开始,,蔡书记就利用“四子”资金发展养猪产业(其中1头母猪,3头肉猪),这一年肉猪就6000元;还帮助妻子陈凤菊在县城找了份工作,年增收18000元;我住院享受精准扶贫医疗报销;还给两个孩子申请了教育资助金2500元。2017年,在蔡书记的帮扶和关心下,我把养殖规模扩大了,养了3头母猪、4头肉猪,年收入15000元;当时,政府还为我们购买财产保险(猪死了,赔偿8000元),孩子上初中住宿补贴1250元;前年,老大大学毕业后蔡书记鼓励他积极参加工作,还提供了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现在我们家日子好过了,家庭收入人均在8000多元。”

舒中学感激地说:“我现在衣食住行,样样满意。一句话,我们知足了。”

中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是在小农经济的大背景下过着“自扒自吃”的传统生活,居住和穿衣所需要的钱从来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外出打工成了弥补家用的主要渠道。是精准扶贫的春风让把中村村这棵积蓄了盎然生机的大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力量。

经过深思熟虑,程学明认为实行农村土地的流转,把原本种包谷的坡地改为种植中药材的基地,既能提高土地的耕种价值,又能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于是,得到驻村工作组的积极支持,在上级领导的协调下,很快与“神农本草”取得联系并达成协议: 村里将4000亩坡地流转给“神农本草”种植药材,所得收益直接按村民的承包合同结算给村民;同时,“神农本草”必须保障本村农民在药材基地务工的薪酬;另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可以入股,在种植和管护药材的过程中以股金的方式结算。

这样以来,村民改变了种粮靠天吃饭的形式,同样在山坡上劳动,而种药材不仅有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不担任何风险。

2016年以来,中村村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流转坡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种植中药材1000亩,包括北柴胡、丹参、黄精等13个品种。年流转土地租金25万元,带动用工近6000人次,支付村民务工费用50余万元,同时中村通过产业资金入股,每年分红10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

2016年,争取省发改委投资58万元在中村3组建成光伏电站,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装机容量为183.6KW,通过低压方式接入电网。光伏电站年发电量18万-20万度,年收入18万元左右,收入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用于支持全村各项惠民建设和扶贫事务。

2017年,通过引导和鼓励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发展鲈鱼等水产养殖。这也成为十堰地区最大的鲈鱼养殖基地,每年可养殖鲈鱼30余万斤,销售额500-600万元,年用工500余人次,发放务工人员工资20多万元。同年,中村租赁水田300亩种植虎杖,年流转土地租金18万元,带动用工近2000人次,支付村民务工费用20余万元,同时通过产业资金入股,每年分红10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这一年领先实现了村摘帽、户脱贫。

2018年,引进浙江台州企业流转土地100亩发展吊瓜种植,年产值50余万元,带动务工人员达2000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近20万元。同年,中村通过合作社流转山地近400亩发展水果采摘,有樱桃、黄桃等十余个品种,带动务工人员达1500余人次。

2018年,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租赁本村车间,从事电子产品(太阳能草坪灯)代加工、组装,设有工位100个,可吸纳110人就业。现有工人51人,务工人员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以上。

2019年,为发展本村旅游产业,中村支持由本村能人成立的房县盘峪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娱乐拓展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分三期建设,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年用工2000余人次,间接带动中村第三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这一年,村集体组织建成1200平方米的青贮饲料加工车间,盘活集体土地450亩种植玉米(冬季种植小麦),同时收购村民的玉米秸秆进行加工,车间每年带动群众务工3000人次,发放务工工资30万元,村集体经济可增收10万元。

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1.4万元。

一路走来,中村村用足用活政策,争取政策支持,建设军店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军店特色产业科技园区、中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整合发展示范园、产教融合试验村。坚持科技兴农,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产业步入创新发展之路,保证村民经济收入。

“沿河大道通三湾,樱花开在路两边,闲暇走在大道上,高歌细语肩并肩。”一首自编的打油诗,充分表明了村民对中村村“美丽变迁”的感慨。如今的中村村处处有绿,步步见景,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事可做。该村先后获得“湖北省环保模范村”“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殊荣。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铺开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