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也可以更深入 ——《陋室铭》课后反思

复习课也可以更深入

——《陋室铭》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上了一节复习课,复习文言文《陋室铭》。

大致的复习流程是:

第一个环节,导入,出示复习目标。以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背景导入,我设计的复习目标是:①通过练习、检测,能说出本课的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②通过默写、翻译,能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③通过小组合作练习,能说出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类比、引用等手法的作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个环节:围绕目标复习检测。围绕三个复习目标,练习检测,请学生黑板前做题,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复习本课的重点文言字词;练习翻译,翻译文中的三句常考的语句;小组讨论四个问题,提问检测对课文内容主旨的理解和赏析。

第四个环节:出示2006年中考真题,请学生思考后抢答。

第五个环节:总结收获。

最后,布置作业。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复习目标;虽然拖堂了两分钟,但整体来说比上学期而言,对授课时间的把握有进步;学生课堂参与度也较高,无论是提问还是书写,基本上能面对好中差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问题也是非常突出,比如小组讨论质量不高,学生习惯了独立学习,没有交流探讨的习惯。

这节课最大的问题,是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课堂上讨论讲解不够深入。与之相关的问题,学生虽然能回答出来,但是否真的理解呢?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注重德行而不在意被贬的事实,在比较注重物质金钱的当今世界,对十四五岁的学生来说,他们真的理解和认同吗?

另外,学习这篇课文,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果文章学习不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对当下的思考,不能有所启发,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就只是一个学习任务。

教学,如果只注重知识技能,而没有抵达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层面,没有与作者与文章产生思想的碰撞与激荡,那么教学就没有深度,就不会在师生心里产生深层的愉悦。

基于以上的反思。如果再教这篇课文,或者在课后进行补救,我想在第四个环节后,再设置一个交流探究的环节,设计这样两个问题:①儒家讲究积极入世,作者却甘居陋室,你认同作者的安贫乐道吗?②有同学抱怨现在生活学习条件不好,体育训练太累,这篇《陋室铭》对你有什么启发?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形成道德品质,他特别看重教育过重孩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强调发现所学的意义。康德的教育观点提示我们,教学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层面,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所以第一轮复习课,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温习,也要注重学生思想情感境界的提升,让师生与课文作者产生“心心相印”,并能对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这两周复习文言文,一直觉得少了点什么,每次课后都若有所失。感谢这节复习课,让我反思到这一点,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复习课也可以更深入!

qj�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习课也可以更深入 ——《陋室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