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体论

简言:一定万象定,一迷万象迷。求之本在我,何劳外象驰。苍茫谁主宰,感恩中静思。困难为励志,观照宜随时。人生有定向,但使愿无违。


继上一章讨论存在之后,顺理成章的应该来讨论“主体”,因为“一人一存在”,对每个人来说,主体决定了他所观察的存在,以及他自身的存在状态,这是非常关键的。过去有个寓言说,一个人要将地上的石头都移开,以便自己走路的时候脚不会受伤,智者告诉他不必如此,只需要在自己的脚底覆盖一层鞋即可。这个寓意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与其费力去改造存在,不如直接从主体入手,主体改变了,存在自然发生改变,而且主体才是“求在我者也”,求在外者,可能得,也可能不得,这个需要认清。

主体的视角将存在分为了主体和客体。

茫茫的存在之中,主体似乎是无足轻重的,然而,正是这看似无足轻重的主体,构成了每个活色生香的生命。好像宇宙总是给每个生命带来了剧本。有句话说:自然那么美,假如没有欣赏她美的心,这美又有何意义?我们不知道。只是感受到,为了孕育生命,自然准备了许久。每个人虽然卑微,但确实是他自己世界的主宰。按叔本华的说法,客体甚至可以将主体毁灭掉,然而只要尚未毁灭,主体便可以不去理会它,只关注自己所关注的,换句话说,主体才是真正的主宰。就像过去那些英雄,虽然身体可能被敌人毁灭,但心灵永不向敌人低头。就像那首词“战地黄花分外香”,尽管岁月催人老,但是人的心态不能老!

可是,这里的“主体”到底是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般的主体定义,应该是指在相互关系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事物,比如说,人在写字,则人是主体。显然地,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改造事物,因此一般认为人就是主体。那其他生命是不是主体?应该也是,它们也在感受、体验并且按自己的想法改造存在。而非生物,如风,虽然可以摧残万物,但一般认为不具有主观意图,因此不能说是主体。

由此观之,不仅仅时间有方向性,连我们观察万物的视角,其实也是有方向性的,我们不自觉地以生物为尊,在生物中,又不自觉地以人类为尊,在人类之中,也是不自觉地以自我为尊。

其实,山川河流,乃至人类社会,或者整个地球,本身是不是一个主体?

如果我们认为,宇宙冥冥之中有个主宰,则他无疑是主体,而且是最大的主体,这就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世界的本质既是我们所见的表象,也是类似我们的意志,一切不过是意志的表达而已。

但既然一切不过是意志的表达,为何意志会遭遇阻力?

所以,我们不能把宇宙的现象,总结为意志,而是一种创造,流动,可称之为“造化”,这里就不存在“遭遇阻力”的问题。所以说,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还不如古人的“唯造化论”来得明晰。

所谓的主宰,与人的意识类似,但终究不同于人的意识,“他的道路,高于我们的道路”。

如此说来,是否又导向了宗教?但这个问题本来就难以说清,“道可道,非常道”,宗教也不全是骗人的,其中也有许多真知灼见,科学也不妨说是脱胎于宗教,人长大过程中,往往有个叛逆期,过去生养自己的母亲,此刻反而成为自己厌恶的对象,科学如今还处在这个阶段,正是某种科学不成熟的表现。总有一天,科学会发现自己和母亲——“宗教”是殊途同归。

是否应当把“主体”当作一种假象?我的结论是:诸法不能“无我”。假如连“我”都要否认,世上还有什么是真实的?“一真一切真。”虽然我们不知道“前因后果”,但我们毕竟已经来到这里了。我相信,我们的个体灵魂,与至尊灵魂(即造化,或者道)同样是不朽的。

言归正传,真的有主宰,也遍周万物之中,故而并不可能独在一个宗教里,应该是这些宗教共同窥见其某一面,所以对于一个真正思考的人而言,宗教不足以成为其盲从的对象,或可作为其启蒙的声音。对于我来说,整个宇宙如此井然有序,而且向着一定方向演化,如果没有一种“主体意识”,只是在盲动,未免可笑。更可笑的是,在这盲动之中,又生出了一个会思考的人类,岂不是更可笑吗?

这样去理解人生,才真正陷入了盲目和虚无主义了。试想,一个工具,没有人制造尚且难以成型,何况我们这般精妙的人体?原始人并未忘记他们的母亲,但现在,恐怕我们要等到自己能够制造智能生命之时,才会回归过去对造化力量的惊叹和敬畏吧!(养儿方知父母恩?)

如果承认主体意识的存在,那么问题也出现了——他背后是不是也有更高的主宰?他是否也身不由己,否则,为什么他的宠儿,人类,在这世上要经历这样多的磨难和不公?

关于这些问题,真的难以回答,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正是如此。但我一直有一个信念,我们看似不公平、不正确或者自相矛盾的事件,最终都有其不可缺少的理由,最终都归于某种统一与和谐,我们只需要尽我们的份去努力面前,忘记背后吧!这正如人小的时候对一些事情不太理解一样,长大了又涉世太深,以至于丧失了童心,真正达观的人,是能够洞察这一切又保持童心的人,他们才是真明白了。

因此,搞清楚了大主体,就会明白我们只是一个小主体,既不自怨自艾,也珍惜这种小主体的经历。好像你做了人,你就做不了一棵树,一只鸟,反之也是如此。借助每个个体的主观体验,我们才融入那统一的和弦。所以对于主体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活在当下。

同时,我们也感受过融入大主体,无得无失的感觉,感觉自然活得特别超然。孟子说:“万物皆有备于我。”融入大主体的“法流”,生生不息,连这皮囊都足以不在意了。人一生当中,如果没有这种“小我”消失,融入“大我”的体悟,无疑是不完整的。

主体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应当如何用功呢?首先,还是要谦卑,不可妄想“人定胜天”,更多地是去顺从自然而动;其次,要改造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内心,这两者甚至要以后者为重,然而以后者为重的意思是什么?是每日打坐吗?不是的,其实正是在与外物的互动关系中认识自己的内心,并积极地融入外界的大系统。所谓的冥想、观照,并非静止的,而是应该存在于每时每刻的行动之中,特别是应该在和大自然的亲切互动之中。再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虽然有利于奋斗和表达,但也可能造成封闭的小我,所以有时不妨把自己看作客体,以超然的心去对待,便另有一番风景。最后,你一定要按自己的心愿去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主宰,改造世界不由你,但你有权利和义务去做一个更完善的自己,而且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否则,主体和客体有什么区别?风可以升或者落,并没有定数,主体所以称之为主体,就在于有定向,在人类,就是所谓的志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看开浮云,不论成败,忘怀得失,飞出三界,应有这份傲气。


主体咏

存在如此豪放又温婉

她从泥土中轻轻捏出一个人来

从此,这个人便挥毫万卷,纵览古今

历史和美早已存在

可是没有人,又如何真正存在

昆虫善于繁衍

然而除了他们繁衍的那段基因之外

他们没有多少改变

而我们的生活却如此活色生香

并且代代有传承,代代有更迭

风升风落并没有定向

也无心计较吹皱了哪池春水

人却定意要扭转乾坤

把破碎的往事缝补

要与那些不朽的同参万物

虽不是主宰,却是自己心的主宰

渺小浮生,恍惚一瞬

月光又洒落了我的窗前

今夜,你是否愿意听一声花落

想一位少年时让你心动的女孩

顺着心

听一听海浪的咆哮

这主体能动的味道真好

……


破阵子·主体萌动

不管滔滔逐浪,愿弹冉冉如初。风卷海涛灯更艳,雨落江湖曲亦舒。心悠梦自徐。

纵览古今大美,漫游宇宙穹庐。织就辛甜成美境,融汇飘零入太虚。欣然抚万殊。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主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