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的对话活动对阅读产生的不同效果——读《家庭女教师》和《安德列什科》

阅读小说,人物对话是不可缺少的情节。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内容或行为来呈现人物所处场景中的事件,引导读者了解小说场景中正在发生着什么,就像观众观看舞台上的演员对话表演剧情一样。问题是,小说人物对话活动的不同,对阅读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下面笔者从两篇短篇小说中人物对话活动分析如下:

《家庭女教师》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家庭女教师被一个富家子弟引诱而怀孕后抛弃的故事。作者构思奇巧,它通过两个小女孩的眼睛以及对话的形式来完成小说故事。《安德列什科》是保加利亚小说家埃林·彼林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马车夫成功地阻止了法庭执事下乡掠夺穷人的故事。作者以明快诙谐的笔调,把人物、事件和环境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上述两个短篇的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共同之处都是小说中人物对话,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家庭女教师》不同的地方有以下二个方面,对阅读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第一,该短篇小说虽然是以两个女孩子的眼睛以及对话来讲述,但是,小说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家庭女教师,两个女孩子是次要人物。在故事开始的场景中,主人公没有出场,作者是通过小女孩之间对话来披露家庭女教师信息的话题,对话语言总是带着怀疑的成分。例如:

“你没有发觉咱们的小姐(女教师)最近几天有些异样吗?”姐姐说。

“是呀,”妹妹说,“她似乎没有从前那么严厉了。”

“我相信,她非常伤心,只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罢了。”姐姐又说。

次要人物的对话活动不仅仅只是披露主人公的背景信息,这对读者阅读时对主人公的背景信息奠定了基础效果。

第二,次要人物的对话活动起到了引荐出主人公话题的功能。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出场,主人公的话题成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姐姐告诉妹妹偷听到堂兄与女教师谈话的内容,同时说出一个惊天的秘密——家庭女教师有了孩子,明白了女教师因为害怕堂兄变心而伤心的原因。

“可伶的小姐,不知道是个女孩还是男孩?”妹妹说。

“我最弄不明白的是,堂兄竟会一点也不知道。”

“他只是装模作样罢了,这个流氓,他经常装模作样的。”

两个女孩子的对话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他俩发现原来是堂兄爱上了家庭女教师,并引诱女教师怀了孕。后来堂兄借口外出找房子复习功课准备考试,企图抛弃女教师。敏锐的本能使两个女孩子意识到这是一种卑劣的行径,是一种逃避。他俩十分同情女教师的处境,并买来一束丁香花去安慰她。得知女教师将要被母亲赶出家门时,他俩哀求母亲却遭到拒绝。最后女教师不告而别。“他俩所恸哭的已经不是那位小姐,也不是虽存实无的双亲了,而是一种突然的恐怖在震撼她们,在那个不可知的世界里,恐惧等待着她们,今天她们已经第一次向那个世界战战兢兢地望过一眼”。两个女孩子对这个不可知的世界有了恐惧的心理阴影。作者通过次要人物的对话活动引荐出了主人公话题,并达到了读者阅读期望的效果。

《安德列什科》与《家庭女教师》人物对话的不同的地方表现也有二个方面:第一,前者开篇就出场了两个主要人物:马车夫安德列什科和法庭执事,一个是贫穷人,一个是富人。而后者主人公没有出场,则是通过两个次要人物的对话活动来披露主人公的信息。例如:

那年经的赶车老乡便在两匹马的背上挥动鞭子,吆喝道:“得儿!嘿!老爷子!”

“你叫什么名字来着,小伙子?”坐在马车里的胖老爷从他那狼皮外套里发出问声。

“你是干什么的,老爷?去我们村有何贵干?”

“我是法庭执事。”

第二,前者开篇语言明快,通过对话活动来直接明说两人的行动目的。马车夫的行动目的——送人到村庄;法庭执事的行动目的——到村庄去掠夺一个叫斯达诺依乔的穷人的麦子。例如:

“有一个——他们叫他斯达诺依乔的,一个粗脖子的矮个儿……”

“我知道他,你要没收他的麦子,噢?他是穷人,执事老爷,不要去没收他呀!”

“穷人——可是一个魔鬼!”

后者则是通过两个女孩子眼睛的长期观察才确定了自己的行动目的。

小说的最后,马车夫想帮助斯达诺依乔,他机智的把马车赶到小河沟里,将一匹马悄悄地卸下鞍配让一匹马跑掉,借口要去寻找,抛弃法庭执事,自己骑着另一匹马到村里报信去了。

作者通过主要人物的对话活动,把人物、事件和环境和谐地统一了起来,达到了读者阅读时的期望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说人物的对话活动对阅读产生的不同效果——读《家庭女教师》和《安德列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