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如何习得洞察事物本质的力量

你是否有一直都解决不了的工作难题,领导和你说,你要跳出常规,但是你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做?

你是否在与他人争论或者试图说服他人时,总是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这个时候,可以借助“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

首先,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性原理这个名词,翻译自英文短语first principle,又作ab-initio。最早提出第一性原理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最初仅仅是一个哲学用语,主要用来指代任何“基础的(basic)”,“原始的(fundamental)”,“自证的(self-evident)”,仅包含假设与猜想,不可从其他已有的定理或是经验定理推导、演绎得到的理论。

20世纪以前,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大多见诸于数学、哲学和理论物理。此三者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属于人脑的归纳、演绎产生的逻辑自洽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基石都可称之为第一性原理,它们可以明显区别于诸如化学、生物等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有个经典物理学的案例,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之后,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行星绕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可以解释为万有引力的原因。那么行星的初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牛顿发现自己的理论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于是转而研究上帝,最后得出结论“是上帝推了它们第一把”,其中便引用了ab-initio(第一性原理)的表述。

从中国传统的哲学上看,我们经常讲“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中国老子提出的第一性原理,就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什么?就是第一性原理。

综上所述,第一性原理的“第一性”并不是“最重要的”、“超越一切的”的意思,而应该是“最早”、“最基本”的意思。

在现代商业社会和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下的现在,“第一性原理”的推崇者也被认为是最佳解读者是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

马斯克对“第一性原理”的解读是:“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也就是说,对于某个问题,放弃跟他人的比较、跟自己过往的比较,不要比较/类比思维,限于特定的框架;另一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商业行为要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那么,如何学习运用“第一性原理”思考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既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就说明“第一性原理”是可习得的,而非天生的。

至于具体的培养方法,该部分借鉴的是《进化式运营》作者李少加的观点,笔者进行适当的提炼与补充。

“第一性原理”思考法最根本的获得途径应当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更确切的说,就是一种洞察抽象事物的“敏感度”,那么,具体怎样实操培养第一原理思考习惯呢?可以分成两个方向:由内而外,自外而内。


由内而外:永远不满足于简单解释

由内而外,就像婴儿探索世界一样,无需任何外部激励,以本能的好奇作为驱动力。

生物学上有一个假说,叫做「幼态持续」。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成年后的样子维持在古猿的幼年阶段,见下图,一只幼年黑猩猩和成年黑猩猩,很明显,人类与幼年的黑猩猩更相似。

《人类的误测:智商歧视的科学史》插图

这个假说认为,人类智力之所以取得绝对优势正是因为比其他物种保持更久时间的“好奇心”,其他物种的进步时间很短(仅限年幼时),而人类却有望进步一辈子。

这里说的“好奇心”,是指“科学素养”层面的好奇心。“大街上不明群众围观”、或者“娱乐明星的破家事”之类的“猎奇式”好奇,显然这些是“好奇心”的错误示范。

保持好奇心,换个更实操性的说法:永远不要止步于简单解释。多数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简单解释,这也是多数人不具备“第一原理”思考的原因。

举个例子。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你问你爸: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统一了全国?

你爸说,当然是因为秦国兵强马壮把其他国家PK掉啊。这就是一种简单解释,看似合理,如果这个答案满足你,那么,就离“统治历史”的“第一性原理”非常远。

如果你一调查,会发现实际上战国初年魏国的军事实力更强。于是你继续询问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告诉你,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基础,主要措施包括: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此举提升了农民产粮积极性;实行升官进爵与杀敌数直接挂钩,此举提升了军队士气;实行连坐法,在制度上确保管理效率等。历史老师的解释更进一步,这可以视为“一般专家”的看法,也是我们教科书的观点。

但是,如果你再进一步调查会发现,商鞅的思想也是从其他各国学来的,难道其他国家就不懂得“困则思变”?显然不能说服你,于是你进一步寻求更好的解释...

直到,你看到了李开元老师写的《秦谜》,他补充提出以下观点:秦是战国中唯一一个彻底将“贵族阶级”连根拔起的国家。在统一全国之前,秦分别迅速的清理掉了韩国、赵国、楚国的外戚势力(分别对应各大“内乱”)这些最终为扫平六国去除了“裙带关系”的重大阻碍。

因此,简单解释的另一面,是好的解释,不仅是逻辑自洽、自圆其说,还必须能持续经得起事实证据的考验,直到没有任何论据能驳倒它,这个时候,暂时可以将之视为“第一性原理”。

以“好奇心”为驱动力,由内而外的获得“第一原理”的思考方法非常实用。但它存在一个缺陷——它会受你认知局限性的制约。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还需要第二类思考模式:自外而内。


自外而内:借鉴自然界的隐喻、外部学科的启示

都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但这个说法也“过于简单”了,我认为它最大的弊端是,硬生生把“阅读这么有趣的事”变成了件特别功利的事情。

应试教育的常年灌输下,以至于出了学校,多数人的阅读品味竟还停留在看言情小说的阶段。而一旦涉及严肃的书,又回归功利模式,跟工作有关就看,没关就不看。

功利性阅读会让我们永久错失大千世界海量可供参考的隐喻、思维宝藏。

但是,一旦你放弃“功利心态”,转而去大千世界中寻找答案,会发觉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其他学科”反倒能给到你启示。

举个例子。关于学习的“第一性原理”。大脑的学习机制其实更像是“弹簧”,如果学习想要取得实质性进步,就必须要施加一定的外部压力,让固化的思维失去平衡,从而获得强劲的弹力。就像弹簧一样,把它用力下压,压的越厉害它反弹得越高。

即,学习的“第一原理”是“让思维失去平衡”。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这个原理,那么我们可以从其他学科中获得更多知识,比如我在学习“生命科学”的一些思想的时候,看到了:“对大多数细胞生命体而言,平衡等同于死亡”,“健康的人心脏跳动是非常不规律的,只有死之前几个小时,心态才会惊人的有规律”,而我们脑细胞也符合细胞的基本规律,看到这些,就会明白,舒服(平衡)的学习并不会让大脑神经产生多少变化。

现实中,透过大自然以及跨学科知识而在各行各业找到“第一原理”的例子非常多,比如:达尔文进化论的“第一原理”受“水滴石穿”(自然隐喻)、经济学《国富论》的“自由竞争理论”(跨学科知识)的共同影响。

这正是人类思维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绝对优势:知识的迁移及创造性应用。

所以“非功利阅读”隐含巨大价值,凭着自身的好奇心去引导,能够让我们掌握更多的优秀理论,而这些思维框架又反过来为你探寻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第一性原理”提供现成的工具,让我们超越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成为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性原理:如何习得洞察事物本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