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强奸也难定罪的国家,拍一部性自由的电影好棒

最近周遭种种沉痛的新闻,让Sir想起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像尖刀,剖开了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现实在这部电影里,既是流脓的疮疤,也是人们选择性无视的丑陋。

这部电影值得我们看一看。

唯一可惜的是,不是我们生产的。

它来自印度——

《炙热》

Parched

别一听印度片就条件反射那些拖沓重复的舞蹈。

《炙热》是一部很不印度的印度电影。

首先,116分钟的片长,比起动辄三个小时的印度电影,并不算长。

其次,它几乎没有歌舞片段。

最后,它不是那种热火朝天吟诵热闹的痴汉片,它明亮、有趣、新鲜、勇敢。

为什么?

开门见山,这是一个女性反抗压迫的故事

先看压迫

故事发生在印度西北部的小镇,这里土地贫瘠,与世隔绝。

但比落后更可怕的是:落后的思想。

比如,不把女人当人的男权统治。

小镇的是非曲直,由长老团(几个封建老头组成)裁决,大到治安秩序,小到家庭纠纷,反正,就是他们说了算。

这是几个癌到无药可医的直男。

女性在他们眼中,就是任劳任怨、传宗接代的牲口。

一个女人有文化,会被人嘲笑。

一个结婚的女人想回娘家,会被禁止——这丢了全村的脸。

而当一个女人想“离婚”,更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即使在她那个家,叔叔、公公都操过她。

是谁给了这帮男人无法无天的特权,恰恰是女人。

当女人想逃走,把她推回魔窟的,正是她的母亲。

《炙热》的三个女主角,恰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女人的苦难。

女一拉妮,32岁,寡妇,丈夫死了十多年。她一个人照顾着17岁的儿子和卧床的老母。不能改嫁,连穿彩色衣服都不行。

女二拉荞,有丈夫,但没孩子。因为生不了孩子,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丈夫是个酒鬼,喝醉后,天天暴打她。

女三碧琪丽,幸运的,她既没有丈夫,也没有孩子。她的生活看似比前两人潇洒得多。但这种潇洒只是表面风光,这是一个游离在主流之外的边缘人,因为,她的职业是艳舞,她的副业是妓女。

这三个女人,分别代表三种不幸

拉妮是童婚、贞洁的牺牲品,拉荞是生育机器,碧琪丽则体现了男权主义对女性性权利的剥夺。

这个故事听上去很苦难,但《炙热》好就好在,它不是一味地控诉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提炼出生命本能的激情。

这种激情不由谁界定,它是我们伤痕累累时,仍眺望光亮的方向。

女一拉妮,是为家庭委曲求全的一个。

遵循着她母亲为她规划的生活轨迹,她也给自己的儿子找了个童养媳。

但慢慢的,她发现,暴躁的儿子根本不可能给这个含苞待放的女人幸福,她动摇了。

最后,她亲手毁掉了她一手打造的“家庭”。

女二拉荞,一直很想生孩子,也许是为了讨丈夫欢心,也许是为了击退唾沫横飞的非议,也许纯粹为了享受一个母亲的喜悦。

但当她为了“生育”,破格被另一个男人爱抚时,她第一次享受到一个女人被需要的刺激。

在那一刻,她忘记了她“上床”的目的。

女三碧琪丽,表面看,这是最“女权”的一个角色,没有生育压力,拥有性的自由。

但这真是她要的吗?

当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向她求婚,对她说,“我想让你做我的皇后”(意思就是当她的皮条客)时,她崩溃了。

她要的,才不是另类的自由。

看出来了吗,这三个女人,本质上都是同一个,她们都在为了生活而忍耐,这种忍耐不是养不养家、生不生孩子、做不做爱,这种忍耐是一个社会对女人的歧视,以及寄生于这种歧视的条条框框。

而她们的反抗,并不针对某个规矩,反抗指向的,是那些虽稀薄但无可阉割的人性。

片中一幕让Sir印象深刻:拉妮有一个手机,设置了震动模式,某天,不小心放在胯下,她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感,旁边的拉荞忍不住也试一试,最后,她们一起高呼:

发明震动模式的人万岁

这是对“性”的向往吗?不,这是对人性的向往。

剥离欲望谈道德是可耻的。

看这三个女人从忍受,到觉醒,再到反叛,尤其是最后开车狂奔荒漠那一幕,Sir不禁想到1991年的经典电影——《末路狂花》

路易丝和塞尔玛穿着背心、牛仔裤,站在车上,对流氓举枪。

我们沉迷于反抗,不是因为它打倒了什么,而是因为它唤醒了我们身上的某一部分。

或许叫它生命力吧。

再考虑到当下印度女性的困境,《炙热》又多一层无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看看今天印度女星被轮奸的新闻。

还有印度之前的。

合法买妻、儿童婚姻、家庭暴力……

《炙热》并非虚构,是导演兼编剧的莉娜·达亚夫在旅行中,听闻的当地农村妇女的真实故事

据路透基金会的新闻机构数据披露——

印度妇女的待遇在全球100多个参与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

对女性而言,印度是全球危险程度第四高的国家,比索马里还要糟。而且“买妻”“租妻”“换妻”的现象在印度一些地区极其普遍。

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性别歧视严重的宗教种姓国度,一个女导演,拍出一部女性反抗的商业片,这无疑是伟大的发声。

对于那些一头扎进混沌现实的电影,我们常赞美,“改变国家”。

但又有多少电影能改变国家呢。

但,即使不能改变国家,影视作品,就选择对这个时代的普遍的苦厄与欢喜视而不见么?

应该有电影看见(将)发生在我们当下的故事,记录当下每个人身上隐秘但翻涌的暗流。

就像印度的《炙热》。

就像我们曾有过的《盲山》。

回答来自知乎@Roc Lee——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农村老家时常有小姑娘辍学或者念完初中出来打工,到了广州,暂时投靠她。她每次把人安顿下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拉着人家看《盲山》。

震撼了一个又一个小姑娘的世界。

李杨导演毫无疑问,功德无量。

改变国家本来就不是电影该干的事。

电影的意义,是让每一个生命,看到向上的可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字幕来源@梵境论坛字幕组

想看的,A站

编辑助理:娜塔莉波特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一个强奸也难定罪的国家,拍一部性自由的电影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