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步

从7月31日到8月10日的一路西行,从兰州到嘉峪关,到敦煌,再到张掖,经祁连山到青海湖,最终由西宁返广州。

预备站:兰州

作为旅行第一站的兰州,并未给我太多的新鲜感。只是念及自己到了常常吃的兰州拉面店的产地,却总还是存着一丝懵懵懂懂的讶异。因为每个兰州拉面店的墙上必然会挂着草原清真寺的图片,便给我以幻觉兰州本该是如此。但事实上兰州是一个可以用来避暑的地地道道的城市,有着属于每个城市都应该有的一些普通的景点(白塔山公园,水车园,黄河母亲像,兰州市博物馆据说也不错,可是去的时候正在维修,于是就无缘了)。黄河流经这座城市的时候,是黄得近乎发红的颜色,以至于后来我爸整日念叨着“黄河黄,青海青”(⊙o⊙)…。黄河沿岸有一些羊皮筏子,在阳光下油光闪亮,看起来很有意思,不过我未曾亲眼见到它们在水中漂的模样。本来,兰州的白塔山公园还是不错的,隔着黄河去看对岸的风光时还是颇壮观的,但是在经过接下来几天的旅游后,我便只好把它归于普通的景点了。

大概西北这边都是如此吧,这里的羊肉串最少也要10串起卖,吃得爸妈直叫我肉食动物,不过在我心里,我觉得这肯定远远到不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程度和境界。除了羊肉,兰州也有不少其他的小吃,不过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就只是浅尝辄止了。想要吃的朋友就集中去兰州的大众巷吃好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兰州的气候。虽然是比较干燥,让我很快就挂了彩(流鼻血)。但是即使是大中午在城市里行走多时,或者是爬完一座山,都很凉爽,几乎不怎么出汗,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不过在晚上市内特别是到火车站那边的灰尘很大,让我们初步体验了西北的风沙。

第一站:嘉峪关

我觉得旅游的正式开始,应该是从嘉峪关开始算起。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嘉峪关是丝绸之路重镇,也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按现在的话说,古时的中国,到了嘉峪关,便到了国界。出了嘉峪关,便出了国。

以上是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嘉峪关,不过用历史地名来作为现今地名以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是很多的,所以嘉峪关本身也是一个地级市的名字,真正的古嘉峪关,是在城市周边的。

嘉峪关的行程从天下第一墩开始,再到长城,最后到关城。不得不说,天下第一墩,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土堆而已。当时我还特意百度了一下,“五里一燧,十里一墩”,看来在古时,这样的墩岂止千千万,只是因为这一个留下来了而已,所以给了它一个“天下第一”之名吧,本也不必抱太大希望。不过进入此墩旁边的一个洞,能看到大峡谷,学名讨赖河谷,景色倒是十分壮观,当时旁边有个游客说好像到了非洲大峡谷。在离此墩不远,还有一座仿制的古兵营,帐篷,点将台,瞭望楼,日晷等基本设施都挺齐全的,大大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前些年看酒徒的历史军事小说,特别是《家园》,早就对这些垂涎已久了。

接着在快正午的时候,我们到了嘉峪关长城,老爸说这边的长城要比北京那边的八达岭要窄,不过比起我在照片上看到的北京长城,这边的长城似乎更“土”更陡一些。初看不觉得十分高,但是大约是因为陡峭,爬起来却十分起劲。当时边爬心里边回旋两样东西,一个是岳飞的《满江红》,一个就是动画片《大英雄狄青》里面的片首曲。(整个旅行过程中我多次回想起这部动画片,大概是因为它给我的童年造成的影响以及上学期的回看,最主要的还是这部动画里故事的发生地点基本上多是在甘肃和青海这边,也就是我旅游的地方,很多景点和情节似乎可以得到印证,而且片头曲最后的画面就是定格在长城上,我强烈怀疑就是我爬的长城!!!)

爬长城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外国人,还有两个韩国老太太,她们的体力都很好,爬得也挺快的。

嘉峪关的重头戏是关城,好吧,我又问了下度娘,说是就是关城里面就有关帝庙,牌楼等各种古代居民设施,那叫一个激动啊~相当于一个古城的还原哎。后来才知道嘉峪关关城在维修,一多半都被围起来了,不对外开放,深深的失落感。

不过即使是处于维修的状态下,这座古城关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用言语说似乎又一下子形容不出来了。就是当你能够比较完全地了解古时城池的布局(比如我看到了南北箭楼,然后知道敌楼是存放兵器的地方,等等),能亲眼看到摸到,然后能听导游实地讲解一座城池的攻防等,就会觉得胸腔里有一个完整的东西,最后发酵的结果就是我的胡思乱想:要是国产游戏能用古城池为背景,做一个攻守城的游戏该多好,背景全部用我当时所看到的画面。问了一下朋友,他说国外的《黑客帝国》好像就是这样的,只是国内目前好像还没有类似的游戏。

从嘉峪关城门出去,就到了西域了,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当时我走出城门时,看到的便只是一条朝上走的路和茫茫蓝天,有种到了天边的感觉,或许是地理因素加心理因素吧。毕竟就算是现在,出个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何况古代呢。当时看动画时狄青为了去西域买一对玻璃花瓶,出了这道嘉峪关后,遇到了多少凶险啊。

第三站:敦煌

我记得当时是早上四点钟去嘉峪关火车站等去敦煌的火车,车上人不多,一群人睡得懵懵懂懂,我精神比较好,没怎么睡,于是偷拍了几张老妈睡觉的靓照O(∩_∩)O~

沿途一路听着玉门,瓜洲等边塞诗中出现的地名,神经兴奋不已。我背后的几个人在讨论瓜洲是不是在哪句诗中出现过,于是我胸口油然涌出几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想着古边塞军,都是在此地安营扎寨,浴血奋战,这一路过去,经过的多是沙漠和戈壁滩,偶尔出现一点绿色,也会让人兴奋不已。后来快到的时候,爸妈都醒了过来,一起在议论荒漠上插的小标牌~最后他们竟然得出结论是墓碑(⊙o⊙)…我妈还在感叹在茫茫黄沙里墓碑会不会被混淆~好吧,,后来我们近距离看到才发现是路标。

其时正是蒙蒙的天色,太阳慢慢升起,车上一个小女孩争着和她娘比谁的照片照得好看。在拍了几张照片后我也慢慢睡着了。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到了敦煌火车站,这里的火车站挺气派的,不过我好像没照全。

在敦煌第一天的行程从下午两点开始,途径敦煌古城,玉门关,汉长城遗址,最后才到达雅丹地貌(我后来才知道这也被称作魔鬼城)。

我们在买了敦煌古城的票后俺娘才反应过来这是网上说的不值得看的景点之一,顿生后悔之情。虽然大概是为了拍一些影视剧修的,不过我的感觉还可以,走在里面有一种在打仙四的感觉,于是我频频想到仙四里面的寿阳城,也是在中轴线上的一条主街,然后有兵器铺,珠宝行等等。其实在回家后老妈也承认,在那里随便一拍,蓝天黄土便十分的漂亮~顺便插一句,大西北就是天然地拍古装剧的好地方啊,且不说各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就说那些在天边的黄沙漫漫的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没有任何杂质的蓝天,映在电视或电影频幕上,必然是极致的漂亮。

然后就到了玉门关,其实俗一点说,也就是个土堆~想必当年“春风不度玉门关”,“愿生入玉门关”的玉门关必然是壮丽雄伟的,惹无数人牵念。只是到了如今,它和嘉峪关一样,不再作为军事要塞而存在,只余下几分残存供后人追忆昔日辰光。

最开始一直遗憾无法去阳关,因为阳关和玉门关是两条不同的线路,如果要去的话只能另外单独一天。我一直最喜欢王右丞的边塞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更尽一杯酒,叠尽阳关,西出无故人。当年必然是诗人的朋友,在阳关饮下这边送别酒,伴着沿路渐渐稀疏的柳枝,走入风烟之中,走进未知的人生的漫漫长途。

不过在如今,就算是过了阳关,也依然是祖国的疆土,道路也依然是在可以掌控之下,所以即使我们去了阳关,就算是面对右丞的塑像,那份苍茫不舍之前也会多多少少减弱几分。不如就将这份情境和念想留在心里,由内心深处感悟之。

汉长城遗址也只是剩下很短的一段断壁残垣,从上面的纹路依稀可以想象昔日的模样。我们没有在此多做逗留,很快便又上了车,开往雅丹魔鬼城。

车在路上有时行得很平稳,有时却又能感受到从高处一落而下的爽朗。司机放着很明快的音乐,一路上的调子很是愉悦,让我时时觉得走在天边。

不知道雅丹被称为魔鬼城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它那无孔不入的风沙。最开始下车看景时尚不觉得十分疼,后来车子走到深处再下车时。我的裙子早已被吹成了裤子,即使是全副武装的脸,也觉得嘴中噙着咸咸的沙子,而后背到脖子的那一块地方,因为暴露着,更是被风沙狠狠地拍打着,无处躲闪,狼狈不堪。其时正是落日时分,许多人走到远远的一处去看落日,我却因为过于狼狈,和老娘早早地逃入车中。

晚上回到敦煌市区,已经快十二点了。(忘了说,敦煌这边太阳下山时就已经9点了)整个城市却是地地道道的不夜城。沙洲夜市的灯火正红火地亮着,小吃街,工艺品街。这个城市的经济应该多数都是靠旅游业带动的,在后来与一个出租车司机的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这里的百姓多数是出租车司机或者靠开店为生。

因为我们在敦煌安排的时间很充裕,所以第二天懒觉睡到10点才起床,然后准备乘市内的公交去莫高窟。

我从小到大听说和关注的敦煌,其实主要还是指这座莫高窟。在以往所看的书本和纪录片中,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幽暗的藏匿在某个很遥远未知且不可到达的地方。仿佛是一闭上眼,那些壁画上的画像都会忽地怒目圆睁,在深夜中如魂魄一样在这黄沙万里的荒漠中游荡。那种距离是横贯千年的捉摸不定。然而敦煌和平日里所念叨的长安或其他繁华的古城却又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因为其他的古城的繁华是可想见的,可触及的,在史书和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流传了千百年的,而独独敦煌是一支深入无人之地的骑兵,却再也找不回来时的路,便在此处安营扎寨,在一个隔绝的小空间里用斑斓的色彩和千年的时光绘出神秘的华章。

(好了,抒情完毕)

因为时间隔得有点久,我无法具体地描绘每一幅壁画的模样和导游讲的许多有价值的话。我们当时共参观了八个洞窟,由北魏、北周开始,最晚到西夏、金时期。或许是因为前些年丝路花雨大型演出导致“飞天”的迅速成名,或者我猜是不是因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的原因,导游着重介绍了飞天在各个朝代的演变过程,由男女不辨最终变成朱唇粉面的女子,穿着仙袂飘飘华丽的衣裙,在天地之间飘然而舞。然而这只是敦煌壁画很小的一个部分,“飞天”只是作为古代天庭的一个乐官而存在,地位是很卑微的,真正的主角的应该是那些形态各异的慈眉善目的佛像和各种意蕴深远的佛教壁画。

为了保护壁画,洞窟内部是不让拍照的,相机都是被提前寄存在外面。

据导游所说,有许多学美术的都会来莫高窟找灵感。我当时忽然在想,如果真的十分热爱这里的壁画想要深入学习,其实是可以努力地去得到一个导游的身份,在带领游客的过程中加深对壁画的了解,然后在过一段时间便辞去这个职务。当时这样想时,心里便有着隐隐的激动。也许真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平淡,未来的轨迹又清晰得枯燥,或者说也许是缺乏对事物真挚的热爱,或者往深了说,缺少一种震慑人心的信仰,所以心里总是隐隐有种想要出逃的欲望。于是常常在很多时候闪现,此时便出现在了壁画边。

因为佛法知识和历史的缺乏,我无法真正完全的把自己融入这样一个佛教的天堂里,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喜爱,而只能是浸在某个阴暗却华丽的氛围里,感受幽深的气氛。

而许多学者、研究员、画家,却是真正把一生的命运与荣耀和它联系在了一起。在敦煌研究院博物馆里看到壁画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许多研究人员对壁画艰难的保护过程,不知为何,几乎是要落下泪来。或许半是为这样一座历史的殿堂所经历的毁灭性的磨难而痛楚,而另外一半却是为研究人员扎根于敦煌而落泪。我想,我会一直寻找这样的可以埋身于此,将风风雨雨和辛酸快乐全系于此的一种事物,终其一生的。

另外向大家提供一个信息,因为破坏得太严重,莫高窟好像明年就不开放了,以后去了就只能看3D影像了。

因为在从莫高窟回去的出租车上,司机告诉我们鸣沙山的日出非常漂亮,于是将晚上的行程改为第二天早上。

于是在敦煌的第三天,我们清早赶去鸣沙山看日出。

说起鸣沙山,最初还是从杨红樱的《五三班的坏小子》知道它的存在。那时我还在上小学,记得书中的情节应该是一个叫什么豆豆的小男生(好吧,真的好久了,忘了)每天下课后便站在桌子上,向他的同学们讲述他在鸣沙山魔鬼城的奇闻。(我记得当时看的大概是鸣沙山会鸣,然后魔鬼城里的各种恐怖气氛~╮(╯▽╰)╭现在描述出来一点感觉都木有了)我想当时不仅是他的同学,连我这样的读者也被他玄乎的描述深深地吸引了,以至于不知不觉记得了那么多年。

说起杨红樱的小说,忽然想起另一本《男生日记》了,里面有一段就是主角跟车进藏的各种故事。虽然后来马小跳系列出多了,当时的语文老师也曾跟我讨论过它们的不好的方面。但是想起早期的那些书在我的童年里埋下的对旅行的热望,顿时有种暖暖的感觉。

好了,言归正传,清晨六点左右到了鸣沙山,天几乎还没怎么亮(敦煌这边和嘉峪关一样,都是晚上9点才日落)。远远望去,鸣沙山上的人也极少。走近沙漠边缘时,看到一群红脚丫子在沙漠里整齐地踩出一个又一个的印(我觉得十分像鸭蹼啊,甚至因此还联想到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于是才发觉有人在出租鞋套,在老板的各种怂恿在我们每人花十五块钱使自己加入了“鸭子”行列。(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个坑)

最开始,我们没有按照标准的路线,而是自己爬上了一个小沙丘。这里的沙十分的绵细,不像是天天被人踩踏的样子。(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沙在经过一天的踩踏后,晚上会自动回到原貌)因为去过一些不同地方的海滩,觉得只有威海的沙才有这么的细(因为游客少的缘故)。不过沙滩上的沙自然无法与沙山上的沙相比。站在一个小沙丘上,看着起伏延绵不绝的沙山,早些年最爱用的“黄沙漫漫”等形容大漠的字眼便陡然出现。随着一阵阵延缓而清脆的铃声,不远处,骆驼队已沿着另一条相对平缓的路的出发了,大漠,驼铃,幼时在许多美好的文字和纪录片中触摸到的美好的感觉一瞬间涌上心头。已经不记得是小学几年级在语文课本最后的几篇课文中的一篇了,内容也已不再记得清,记得的只是门口的骆驼队,和夕阳下如梵音一般的驼铃。

虽然内心里有个不满足的声音总是在提醒我那些不过是游客,这也不过是旅游中的一个项目,这样的旅行也许并不是真正的触摸。然而这些已经足够让人兴奋了。那些上山的骆驼们就好像是古时的商队,要穿过长长的沙漠,经历千险万难,把我们的丝绸和茶叶卖给一些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或许是波斯,或许是其他~

后来我们终于顺着标准的道路向上攀爬目之所及的最高的一座沙山,看起来虽然不高,却是一个与云相接的距离。在爬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以往无数在数学习题中爬井的青蛙的辛苦(当时我们可都是一同笑它们傻的),向上爬30厘米,是真的会滑20厘米的(⊙o⊙)…

于是,看似不高的山,爬起来却真的觉得吃力,因为爬得太慢,以至于没有爬到山顶太阳就升起来了╮(╯▽╰)╭

虽说鸣沙山的神奇之处之一是即使是刮风,也不会起很大风沙。然而在沙山顶上的时候,风沙还是显得略有些呛人(不过跟雅丹的风沙完全不能比)。到了此处人便多了起来,往下看去,如湖面一般平整的沙子呈45度倾斜状一直延伸到下面的服务区,看起来颇有些骇人,我们和许多人一样,都只敢尝试性地小心翼翼将脚踏向边缘,俄而又快速收回。其后看见一个人竟然视而不见地沿着斜面快速向下走去,刹那间我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却只见他就这样极其平稳地向下走,踩出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在干净的沙面上显得格外的注目,站在顶上的人都为他的勇气感到赞赏,却迟迟没有第二个人效仿他的脚步。

良久,有第二个人踩着第二串脚印在众人的注视下远去。

第三个人。。。。。。

终究是没有勇气效仿,于是随众人沿着沙山顶上的一条平整的路向前走。

虽然之前在嘉峪关,站在玻璃做成的地板上向下看脚下的大峡谷,也不曾有恐高的感觉。然而看与做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在小时候所看的小说中便知道滑沙就是一项游戏,然而最开始的自己终究无法克服由于幻想因为重力的下坠而带来的恐惧感。于是,便也不敢贸然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然而随着周围的人都渐渐跻身“沙海”,心中的恐惧感却如手心的细沙一般一点点地流出,心中最本能的渴望被激发了出来,便大步大步地向下奔去。沙子的摩擦力巨大,用不了几步就会觉得鞋尖像是被堵塞了一般,沙子便也渐渐地漫进脚里。干脆心下一横,脱掉鞋子大力向下掷去,希望能看到鞋子一下子落到沙山底部,却见它们像两只被羽箭射中的飞鸟,摇摇欲坠地掉入两个坑中,好吧。

金色的阳光已经开始洒在沙面上,有了几分温温的感觉,从下往上看,缓缓蜿蜒着的沙山,一部分在阳,一部分在阴,蓝天就在它们的周围,这样的构图如此明朗干净,又如此震慑心灵。这是完全不同于我们平日生活的一种存在,又总觉得自己会迷失于其中。

思维飘远处永远是一个叫做西域的神秘的地方,曾经它们与中原的相连便是靠这茫茫沙海,靠着拴着叮叮当当清铃的骆驼,靠着一滴一滴疲软地在皮囊中颤抖的淡水,当然,最重要的是靠着一代又一代向着朝阳远行的使者们,商人们,文化的交流是那样的艰难却又是那样的拥有着神秘的魅惑。中土的人们渴望着西域的玻璃、牛羊,西域的人们热衷于中原的丝绸、茶叶,大家对精湛工艺的热爱,对美的热爱是异曲同工的,属于这世间的美好的东西,会得到大家的共同热爱和喜欢。(终)

写于2013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行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