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典遇上小童——我为什么要带孩子读《西游记》的故事呢?

      《西游记》是响当当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面对不同的受众,有各种层次的版本。上学期,我和班上的孩子一起读了《西游记》青少年版本,并做了很多有趣的作业,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几位主角的形象特点。

      当时一心沉浸在《西游记》中的我,看到育儿公众号推荐的由《西游记》改编而来《美猴王》系列绘本团购,心动不已。《美猴王》和《西游记》的内容相差不大,只是简化了情节,并且配上了插图,可谓是低幼版本的《西游记》。和《西游记》“青少版”相比,绘本版本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对话最大限度保持了原味。因为整套价钱不低,我一番纠结之后,才买了下来,由此开始了我和小朋友漫长的共读过程。

    《美猴王》系列绘本,共四辑,全套32本,沉甸甸的一个纸箱子装着,我们从小家伙小班开始读,发现读不下去,因为他的理解能力和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不对接。什么“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中国道家文化的所有概念他一概不知,各种妖魔鬼怪的形象,他也完全没有感觉,没有和对象建立联系的阅读行为,是没有动力继续进行下去的,于是,我们顺势暂停了。

      这个学期,他升级了,响当当的“中班哥哥”是也!前阵子,又重新燃起了对《美猴王》的兴趣,我们自然又开始读了。这一次,他开始和故事建立联系,尝试去理解情节,接近一众主人公,并且,有一些自己的小小想法了。下面,是我们有一次吃早餐时的对话:

图片发自App

      这样的小型谈论,在我们之间常常发生。在读的过程中,他更是有无数的小问题问得我脑袋几乎要爆炸,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的小火花。

    比如,读到《子母河》那一集时,他反复追问:“为什么喝了子母河的水,唐僧和猪八戒就会要生宝宝呢?”我只能含糊其辞,因为我不想和他深入“生宝宝”的原因这个问题。同时,我也突然想到,如果当时我的五年级学生看到这个故事时,他们会是什么想法呢?是嗤之以鼻,还是一笑置之呢?如果要对孩子们进行关于“生孩子”的生理教育,是不是可以拿这个故事来作为导入呢?

      其实我有太多问题是不能回答的,一是因为小朋友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实在太稚嫩;二是我的知识也有限,很多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和他解释清楚;三是读这套书确实很费神,每读一本,至少要半个小时,一口气读下来,几乎口干舌燥。我上了一天班,到了晚上精气神也像泄了气的气球了,最困的时候是读一页,眼睛闭上几秒钟,再睁开读一页,再闭一会儿……

      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给四岁的孩子读《美猴王》 ?除去它积极的意义,这里也充斥着斗争、阴谋、欺骗和谎言。妖魔鬼怪们从未放弃过对唐僧肉的觊觎,孙悟空和它们斗争时,很多手段也并不那么光彩,孩子会感受到我质疑的这一面吗?

      前天晚上,孩子爸爸救场,读了《真假美猴王》这一集,小家伙一直念叨着“六耳猕猴”,再加上周五我刚和二年级的学生上了两节阅读交流课,于是我就特别想知道,孩子读了这么久的《美猴王》,到底读到了些什么呢?

      今天,我终于逮到机会,在送他去画室的路上,进行了一个小小的“采访”。

      妈妈:“崽崽,你喜欢读《美猴王》吗?”

      崽崽:“喜欢读呀。”

      妈妈:“你喜欢读哪些故事呢?”

      崽崽:“我不知道。我喜欢读‘六耳猕猴’的故事,它变成假的孙悟空。”(这一集是周四晚上读完的,看来,他可能有很多故事不记得了。)

      妈妈:“那,你喜欢谁呢?”

      崽崽:“我喜欢那匹马,白马。”

      妈妈有些惊讶,于是带有引导性地追问: “你觉得孙悟空是什么样的人呢?”

      崽崽:“孙悟空是猴人。”

      妈妈依次问了其他几位主角。崽崽如下回答:

    “唐僧是不伤害动物的人,猪八戒是猪人,沙僧是……和尚。”

    妈妈:“你觉得孙悟空有什么特点吗?”

    崽崽:“孙悟空,有金箍棒。头上还有那个,唐僧念紧箍咒时会痛。”

    妈妈:“哦,那是头上的项圈吧(其实应该说“头箍”)。那,猪八戒呢?”

    崽崽:“猪八戒有钉耙,它穿蓝衣服。”

    妈妈:“你为什么喜欢白龙马呀?”

    崽崽:“因为白龙马是龙变的呀。”

    妈妈:“你喜欢孙悟空吗?”

    崽崽:“我不喜欢,他老是打人。他打死了老人的儿子。”

    ……

    之后还有一些关于“孙悟空”的对话,在此就略去了。

    以上的对话,似乎让我更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孩子读《西游记》呢?他们读懂了什么呢?这算是揠苗助长吗?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大概可以写一篇论文了。暂且写一点浅显的思考吧。

      如果说,《西游记》是一棵果实累累的大树,那么,我带着孩子的初次阅读《美猴王》系列绘本的经历,就是远远地看到树的影子,并且闻到一点果实的香味儿,我们还没有真正地看清楚树的样子,更谈不上吃到果子。正式一点说来,就是帮助孩子,开始人生中和经典的初次接触。

      格雷厄姆.格林说过:“童年是作家银行里全部的存款余额。”若用“人生”替换掉“作家”,那么幼小生命初次相遇并存留下深深印痕的那本书便不折不扣成为一个读书人在时间维度里存入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财富。幸运的是这财富会如一粒强劲的种子,预设并培植着此后“私人阅读史”与“自我的生成及演化史”之间交互展开……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董桥编著的《似是故书来》,恰恰是我在国庆去福州的飞机上读到的,它给了我明亮的提示与指引。孩子启蒙阶段,所读到的书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奠定了他此后阅读世界的底色。选择经典,是对他阅读行为以及精神成长的珍视,更是责任。  对于正在阅读初期,同时又很喜欢读书的孩子来说,所读的对象,一定是经典。必须是经典。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非《西游记》不读,只是恰好为我和孩子此次的共读行提供一个合理性论据而已。至于说到“读懂”多少?我想,也许是我庸人自扰了。《西游记》这部书,不同的人,读起来有不同的见解,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像学生时代的我,又怎么会读到其中所隐喻的社会现象呢?只有到自己也进入社会,有所经历,才明白其中一二。所以,又何必执着于“孩子读懂了什么呢”?

    说到对书中比较“幼儿不宜”的那一面,峰回路转,我只要换个角度——孙悟空遇到坏人,有没有害怕呢?他有没有偷懒,放弃保护唐僧呢?之类的引导,帮助孩子更多地去发现其中的正面的力量,不也是对经典的诠释吗?

      通过这次把自己和孩子一起读《美猴王》的心路历程写下来,我的思路从模糊走向了明晰。坚持读经典,同时“因材施教”地读,经典才会在小童面前焕发活力,起到滋养孩子精神世界的作用,这样的阅读,未尝不是我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经典遇上小童——我为什么要带孩子读《西游记》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