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流浪地球》票房破30亿 科幻“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

在春节档一众优秀的电影作品中,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的硬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成为最具话题与讨论度的电影。昨天情人节又为其加了一把火,截止到14点39分37秒,《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经突破30亿!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开创性甚至革命性的“硬核科幻电影”。

这部“硬核科幻”,究竟有多“硬”?

四年筹备,两千个特效镜头。

三千张概念设计图,八千张分镜头画稿,一万件道具制作……

由于《流浪地球》的出现,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已经到来的声音逐渐占据舆论市场,《新华社》《参考消息》连续发表文章及评论,以及各种自媒体和粉丝,都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

电影中有一句很有趣的话,“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

中国科幻小说发展之路一直都比较小众,相比较宇宙、科技、未来这样的字眼,中国人的情怀更体现在过去、神话里,比如最好卖的IP永远是四大名著,年年寒暑假电视里永远有四大名著的身影,不断的翻拍、改编,讲实话,有些腻了。

尽管确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但是总是躺在孙悟空、聂小倩、白娘子的名字上赚票房,无疑也是一种对于想象力和发展的限制。

《流浪地球》的爆火,同时带来的是另一种可能性:中国科幻的真正发展。

掌阅公布的数据显示,受春节档热映电影《流浪地球》影响,春节假期期间(2月4日-2月10日),《流浪地球》电子书排行高居掌阅APP内各大榜单。

不光刘慈欣作品火了,其他作家的科幻作品也跟着提升了“曝光率”。

梁启超最早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十五小豪杰》翻译为中文,随后无论是鲁迅翻译的凡尔纳作品、还是老舍尝试性的科幻《猫城记》,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科幻小说始终难敌各种政治小说、乡土文学、解放文学的夹击。

科幻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举步维艰。

直到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风靡一时。紧接着,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发行量逾百万。遗憾的是,在中国,科幻的热潮总是轻易平复且断断续续,现代科幻小说在中国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2006年,《三体》第一部在《科幻世界》上连载。

一年后,《三体I》单行本出版,科幻世界杂志社门口时刻停着面包车,每天不停地把书运到邮局,发往全国,“要发的书太多,邮购部的人上个厕所都是一路小跑。”

2008年《三体Ⅱ黑暗森林》出版,2010年《三体Ⅲ死神永生》出版。

刘慈欣被粉丝封神,甚至衍生出三体学。

大概在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后,中国科幻文学开始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度:国外科幻杂志开始刊登中国最新一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在国际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幻和《三体》也常被提及。

《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上映,虽然存在一些剧情上的bug,但依旧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就像中国科幻读者的平均年龄一样,中国的科幻小说还是非常的年轻,年轻人有无限的可能和创造里,这也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希望和未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幻小说也能在中国小说界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与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人节《流浪地球》票房破30亿 科幻“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