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智慧,是整体的、动态的、连续性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业务决策者只有领悟系统思维的精髓,才能基于系统观反思业务问题、汲取系统智慧,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决策。不论是企业数据智能计算与处理的大系统,还是一个回款进度的小系统,都有相似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只要理解了系统论的动力学特征,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你所在组织的业务是如何与其相关的商业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才能在业务的方方面面引领持续的变革。
作为一名B端产品经理,不论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论是面向的传统企业还是科技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正在管理的产品中,都会遇到如下问题:
组织想把这块业务做大,但在这个行业里驱动业务增长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新产品上市突飞猛进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之后,似乎遇到了扩大营收的‘天花板’,如何破?
面对技术创新下的竞争加剧、价格内卷,在冒险寻增长、快速跟随、在稳定的市场中维护利基份额、还是等有威胁了才有所反应之间如何抉择?
面对大客户的交付质量和销售不畅等问题,该采取何种对策?
一个团队中的成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如何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如何解决你看不顺眼的一大堆问题?
......
从做B端产品经理的那天起,在我们的工作、学习、沟通、成长过程中,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离不开决策的制定。每个人经过这千锤万炼的肆虐都似乎应该成为解决问题与制定有效决策的高手,但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都只是机械的应对,专注于事件层面的响应,而并未触犯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许多问题的成因似乎很复杂,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难以理出头绪;
很多决策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多是一把手拍脑袋下‘治标不治本’的‘症状缓解’措施;
很多决策实行后开始产生一连串的副作用,使业务态势更加恶化;
这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工业时代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以及由此主导的体制--把系统当成机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拆解和还原的,可以用逻辑去预测和控制的。这种思维习惯使我们在应对系统的动态行为方面具有天生的缺陷,即基于一种事件层面、因果关系而非反馈的观点,忽略掉了行为与反应之间的反馈机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本位主义,局限思考。
系统思考是和还原论相对立的思维模式,它采用的是整体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结合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那什么是系统呢?系统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
系统可以是一个人、一家企业、一项业务、一座城市,甚至一家国家的经济体。对一个系统来说,某些外部事件可能引发某些行为,而同一个事件之于另一个系统所产生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比如,一项业务的市场份额的丧失很少原因是由于竞争对手造成的--虽然竞争对手可能也在逐渐积累自己的竞争壁垒,但至少部分市场份额的丧失多是在归因于公司自身的业务政策。
系统不仅仅是一些功能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单个要素所不能实现的整体目标。因此,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一个系统中可能包含很多子系统,它也可以嵌入到其它更大的系统之中,成为那个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
那有不是一个系统的事物存在吗?是的,没有内在连接的随机组合就不是系统,就像散落在地上的沙子,其本身就不是系统,因为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稳定的结构和内在连接。而且,对系统来说,如果你更换了其中的要素,系统就被改变了。
例如,你在客户人脉网络系统中新加了一个客户联系人,或者删除了一个客户联系人,那么它很快就不是原来的人脉网络了。尤其是这个客户联系人的决策权重较高的时候,这个客户联系人的加入,可能会帮你涌现出来你意想不到的老客户转介绍,提高客户成交率。相反,如果没有这种系统思维,你的功能模块里,可能只是多了一条客户联系人,然后躺在那里。
可见,系统既有外在的整体性,也有一套内在的机制来保持其整体性,因此,系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来对事件做出响应,对各种错误或不足进行修补、改善和调整,以实现其预期或意料之外的业务机会。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很多设计良好的系统还可以自我进化、演变,生成另一个全新系统。
系统给了我们一个“从关注要素到透视规则”的视角,尤如1+1=2,你自认为只要知道“1”,就能知道“2”,但是你忘了,你还必须理解两个“1”之间的关系,否则,它完全可能等于3,等于10。因此,对一个系统来说,要素、结构、及其作用关系(内在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各司其职。
一般来说,系统中最不明显的是内在联系是系统运行的最关键决定因素;内在联系不明显但极其重要,因为改变了要素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会改变系统的行为;尽管要素是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部分,但它对定义系统的特性通常是最不重要的,除非是某个要素的改变能变更其目标。
而系统思维则是运用系统论观点,把目标事物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1+1>2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
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也可以称为整体观、全局观。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比如在思考客户数据平台(CDP数字化平台)的产品时,客户生命周期就是系统中的大结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或几个流程;每一层级的结构里面都有对应的要素(客户存量),这个要素,就是CDP系统的基础,它在任何时刻都能被观察、感知、计算和测量,它是一定条件下积累的信息量。客户流量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不同阶段内流转的状态;客户存量和客户流量都是随时间变化的而产生各式各样的购买行为或对业务效率的波动规律,再结合外部的触发因素,时间越久,就越能更好的理解客户的决策动机,就可以建立和优化通用或特定领域内的客户属性、画像模型、产品服务模型、预测模型;所有的模型都是对现实行为的简化。
在大多数工作场景下,我们更喜欢关注流入量,即每天又有多少客户线索进来,似乎线索量越多越好。这其实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这个时候可以多关注关注流出量,找到每一结构转化率低的原因,因为B端市场的目标客户是有上限的,多关注流出量才有可能提升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