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疫情下的底层

        聊斋上边有一篇故事《尸变》,故事很惊悚(此处就不赘述内容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找),但是这篇故事也很特别,因为这篇小故事,主题很模糊,为了惊悚而作?这不是蒲公的笔法,后来我百思不得其解,查找一些资料,在一篇文章里边(已经想不起作者是谁,文章名称是什么了)写到,这篇小故事写的是当时底层的贩夫走卒,往来买卖,不仅仅要面临风雨雷电等恶劣自然环境,还要面临其他的一些故意伤害等社会环境,我比较认同这种说法。

        虽然古代中国大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流动商贩,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古时候,称“货郎”。从小时候,我就见过形形色色的底层流动“生意人”,比如,清晨,往往可能就是伴随着从卖豆腐的小贩“打梆子”的声音醒来;吃早饭的时候可能就会听到卖鸡蛋的小贩从胡同里发出的吆喝声,偶尔父母还会隔着墙头打听一下价格,然后去买鸡蛋;中午或者下午的时候,还会有卖鱼或者卖牛肉的推着自行车挨着胡同的叫卖;夏天的傍晚会有卖油条的支上摊子,现炸现卖……总之,人们需要什么,就有卖什么的。可以说,这些小贩在主观上谋利营生的同时,也方便了我们农村百姓的生活。

        其实对于这些走街串巷的“贩夫走卒”,挣的其实很微薄,也很不容易。因为你走街串巷,你不知道碰到什么样的情况,我曾经目睹过一个小贩被狗撵着狼狈逃跑,我也曾经见过小贩因为在买卖中和当地人发生纠纷而遭到威胁。他们的利润丰厚吗?不,一般的小商贩走街串巷卖的大多是一些日用快速消费品,对于同样不阔绰的农村人来说,价格上如果没有优势,是卖不动的,假若一斤水果可以挣5毛钱,卖100斤也仅仅是50元钱,可是一天走多少地方可以卖100斤呢?

        这些年,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交通也便利了,其实这些流动小商贩越来越少了,但还是有,我还是能时不时的听到那熟悉却又陌生的吆喝声。

        今年年初疫情发生了,各地封存封路,流动商贩也不能走街串巷的卖东西了,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来源可能就会减少一条路径。对于现在来说,这对于这些流动“生意人”,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前几天,有次我下班回家,临近傍晚,街上的人越发的少,空荡荡的街市更显安静。可是人静风不静,呼呼的大风吹起路面上的一层层土,尘土飞扬。即便如此,在街市的十字路口,却仍然有一个卖水果的小贩迎着风还在等着生意的到来,我一闪而过,看不到他的脸,可是心里却是五味杂陈,是同情?还是担忧,我也说不清楚了。

      疫情之下,底层人们更显不易,平时依靠底层人们消费来互相支持的,却因为疫情的到来,人员流动减少而导致收入减少了。我其实对他们不是太了解,我看到的或许也过于浅薄,但是一叶知秋,也未必没有可取之处。

      我常常想,如果把这次疫情比作海上的风浪,那我们就像是坐在大船上的人,可周围还有那么多摇着小舟的人,我想起了那首小学一年级学过的那句古诗“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疫情下的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