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原理知识点小结(填空&简答)

一、一般概念

1.1 控制方式

  1. 反馈控制方式特点:闭环负反馈控制,即按偏差调节;抗干扰性好,控制精度高;系统参数应适当选择。
  2. 开环控制方式特点:系统输出量不会对系统的控制作用发生影响。分为按给定量控制按扰动控制两种方式。
  3. 复合控制方式:结合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是一种按偏差控制和按扰动控制结合的一种控制方式。

1.2 控制系统

  1. 自动控制系统可分为: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
  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即稳、准、快

二、数学模型

  1. 传递函数: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2. 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是单位脉冲响应,反映系统的运动特性。
  3. 传递函数的极点是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决定了系统的模态。
  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包含:信号线、引出点、比较点和方框。

三、时域分析方法

  1. 闭环主导极点:距虚轴最近的极点,其他极点距虚轴远远大于该(对)极点,周围又无零点的极点称为闭环主导极点。
  2.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劳斯表中的第一列为正。劳斯表中第一列正负号改变的次数是特征方程正实部根的数目。

四、根轨迹法

  1. 根轨迹:指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2. 系统性能的分析

(1)稳定性:如果闭环极点全部位于s左半平面,则系统一定是稳定的;
(2)运动形式:如果闭环系统无零点,且闭环极点均为实数极点,则时间响应一定是单调的;如果闭环极点均为复数极点,则时间响应一般是振荡的。
(3)超调量:主要取决于闭环复数主导极点的衰减率,并与其他闭环零、极点接近坐标原点的程度相关。
(4)实数零、极点的影响:零点减小系统阻尼,使峰值时间提前,超调量增大;极点增大系统阻尼,使峰值时间滞后,超调量减小。

五、频域分析

  1.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反馈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反馈控制系统在s右半平面上的闭环极点个数为Z=P-2N,其中,P为s右半平面上系统的开环极点数,N为开环幅相曲线逆时针包围(-1,j0)点的圈数。

当系统开环稳定,则闭环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开环幅相曲线不包围(-1,j0)点;
当系统开环不稳定(在s右半平面有P个开环极点),则系统闭环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开环幅相曲线逆时针方向包围(-1,j0)点P/2次。

六、线性系统的校正

  1. 校正方式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2. 常用的串联校正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
  3. 基本控制规律

(1)比例P控制规律特点:只变赋值,不变相位,一般不单独使用;
(2)比例-微分PD控制特点:PD控制能反应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产生早期的有效修正信号,增加阻尼程度,改善稳定性;
(3)积分I控制特点:有利于稳态性能的提高,相当于在原点处加了一个开环极点,引入90°相位滞后,对系统稳定性不利,一般也不单独使用;
(4)比例-微分PI控制特点:用于串联校正时,在原点处加了一个开环极点,同时在-1/Ti处加一个开环零点,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型次,改善稳态性能。

  1. 无源校正

(1)无源超前网络特点:通过相角超前特性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r)和截止频率(wc),从而减小超调量o%和调节时间ts,改善动态性能;
(2)无源滞后网络特点:采用滞后网络校正,主要是利用其幅值衰减特性,以降低系统的开环截至频率,提高相角裕度。
(3)无源滞后-超前网络:相当于带阻滤波器,使一定频段内的信号有所衰减。

  1. 无源网络的缺点:负载效应问题,为克服这一问题,有时要放大增益,就有必要引入有源校正,主要用运放作为主要器件。
  2. 串联校正

(1)串联超前校正:利用超前环节的相位超前特性,使交接频率1/(aT)和1/T位于穿越频率的两旁,用fm补偿系统的相位裕量。
(2)串联滞后校正:利用滞后网络的较高频率幅值衰减特性,使已校正的系统截止频率下降,从而使得系统获得足够的相角裕度。
(3)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利用超前部分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利用滞后部分改善稳态性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础知识,自动控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