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没时间看书,闲暇之余看看书,写写笔记,记录一下这难得的时光。
2013年初, 一个名字从云计算领域横空出世,并在整个IT行业激起千层浪,这就是Docker。Docker选择容器作为核心和基础,依靠容器技术支撑的Docker迅速成为国内外各大云计算厂商以及开发者手中的至宝。
2013年3月:Docker正式发布开源版本,GitHub中Docker代码提交盛况空前。
2013年11月:REHL6.5正式版发布,集成了对Docker的支持,拉开了业界各大厂商竞相支持 Docker的序幕。
2014年4月到6月:云技术市场上的三大巨头Amazon、Google及Microsoft Azure相继宣布支持 Docker,并着手开发基于容器的全新产品。
2014年6月: DockerCon2014大会召开,Docker 1.0版本正式发布。
2014年8月:VMware宣布与Docker建立合作关系,标志了虚拟化市场形成了新的格局。
2014年年底: Google率先发布容器引擎Google Container Engine(GCE),整合了Docker、Google 自有容器技术和在DockerCon 2014大会上发布的Kubernetes,为用户提供面向Docker化应用的云计算平台;与此同时, Amazon发布EC2 Container Service(ECS),它是一项高度可扩展、高性能、免费的容器管理服务,并能够在托管的Amazon EC2实例集群上轻松地发布、管理和扩展Docker容器,使得Amazon Web Services(AWS)用户能够使用AWS上的容器轻松地运行和管理分布式应用。
2015年6月: Linux基金会携手AWS、思科、 Docker 、EMC 、富士通、高盛、 Google 、惠普、 华为、 IBM 、Intel等公司在DockerCon上共同宣布成立容器标准化组织OCP(Open Container Project),旨在实现容器标准化,为Docker生态圈内成员的协作互通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组织后更名为OCI(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
2015年7月:浙江大学SEL实验室携手Google 、Docker、华为、 IBM 、Red Hat,成立云原生计 算基金会(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共同推进面向云原生应用的容器云平台。
2016年2月: Docker公司发布商业版容器及服务平台DDC(DockerDatacenter),迈出了Docker 商业化的重要一步。
在要求“效率至上”的今天,docker凭借自己占用量小,启动速度快等优势,迅速成为国内外各大云计算厂商以及开发者手中的至宝。
大家可以参照我之前写的拙作
docker快速入门(一)
持续部署与测试
容器消除了线上线下的环境差异,保证了应用生命周期的环境一致性和标准化。
跨云平台支持
用户再也无需担心受到云平台的捆绑,这也让应用多平台混合部署成为可能。
环境标准化和版本控制
基于容器提供的环境一致性和标准化,与其他版本控制不同的是还能够对整个应用运行环境实现版本控制, 一旦出现故障可以快速回滚。
相比以前的虚拟机镜像,容器压缩和备份速度更快,镜像启动也像启动一个普通进程一样快速。
高资源利用率与隔离
容器与底层共享操作系统,性能更加优良,系统负载更低,在同等条件下可以运行更多的应用实例,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系统资源。同时,容器可以精确地对应用分配CPU、 内存等资源,保证了应用间不会相互影响。
应用镜像仓库
Docker官方构建了一个镜像仓库,组织和管理形式类似于GitHub,相当于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应用商店,用户都可以自由地下载相应镜像,这为开发者提供了巨大便利。
…
容器云以容器为资源分割和调度的基本单位,封装整个软件运行时环境,为开发者和系统管理员提供用于构建、发布和运行分布式应用的平台。
Docker公司本身的技术发展,也是从容器管理工具走向容器云发展的历史过程。 Docker最初发布时只是单机容器管理工具,随后Docker公司发布了Compose 、Machine、 Swarm等编排部署工具,并收购了Socketplane解决集群化后的网络问题。
发展至今,各家公有云厂商推出的容器服务也有很多。如华为云CCE,阿里云ACK等
我认为容器云是以容器为基本单元,运用容器编排技术(如k8s等)进行管理的服务,类似或者说就是公有云中的容器集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