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第21次共读完整版

郝老师解释第三篇文章没发原因

开始读书,从15页开始

王晓娟老师读文章内容《“天命、率性、修道”的两种解释进路》

内容读完,郝老师提议消化本部分内容,讨论一下该章节。

张海峰:《中庸》为哲学内容,当时的社会条件,信息接受无法与今天相比,那么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在今天的哲学著作中算不算经典?如果是经典的话,为什么今天的人写不出这样的著作?如果不算的话,请老师为我们推荐一些当代著作中和中庸相似的经典著作?

郝老师:哲学创作与信息没有关系,今天信息交流更加丰富,知识量更多,但哲学创作与此并无关系,并不是信息量越大越能写出经典哲学著作。柏拉图也好,康德也好,康德一生很少离开他所居住的小镇,每天在规律的作息,他也写出了哲学的三大批判,像柏拉图所在时代,哲学是一种对思维的思维,相反的更多的信息会造成对深度理解的错误,哲学讲究深度,所以说并不是今天的信息越丰富越能写出经典的著作。今天的丰富是自然科学,而哲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进路不同,今天如此发达,但写的诗歌超越不了唐诗,超越不了宋词。

张海峰:我们国家的自然科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就是您所说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相区别的,有深度的著作,我所学习到的领域,我接受到的一个奇怪的社会现象:汉字简化到乱七八糟,把本来的精气神都简没了,小学的孩子们,像北京这些地方,教的好的都是从繁体字开始的,就是说一个字是一个故事,然后这样去教,汉字与其他字的区别,其闪光点就在这儿。像忻州这些地方,我不是很了解,很可能一开始上来就是一个简体字,这些现象我们觉得不是特别正常。在台湾做的比较好,他们还在使用繁体字,在日本、在韩国很多东西让他们学了去,我说的可能偏离了,这不是我一时想起来的,而是近期的困惑之一。

郝老师:汉字这个问题与我们这一个问题,中间是两个问题,其实你探讨的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价值的问题。

石海燕:其实我们小学讲汉字,不一定全讲简化字,就像我们上一次《伯牙绝弦》,我们就去找,就像我们现在去找说文解字,例如志,什么是志,古代认为:士之心,谓之志。讲的是一个人的志向,他的一个心里头的志向才能称为志。讲伯牙绝弦,将志在高山,不仅仅理解为他心里想到高山,而且他的心中向往着高山,这个志向表达在高山上面,我们也会参考的这些去讲,其实不是固定的。中国的汉字走到哪一步,主要取决于教书的人如何去教,那一节课是公开课,我查阅了说文解字,就这一个志我讲了半天,讲完以后孩子们的印象特别深刻,对这个志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我们一个教书者来说,我们能讲到哪就讲到哪,这对文化也是一种传播,不一定所有的都走成这样,其实我们也在讲繁体字,有在给孩子们灌输这些内容,其实你把你所理解的一些东西向他们说明就可以了。我们不可以改变大潮流,但我们可以尽力而为,能做多少做多少。

张海峰:说文解字我了解的不多,比如说在北京他们做的好的,说文解字在小学一年级540个部首倒背如流,可能我学这个专业都做不到,他们已经做到了,它们是国学课的一部分,是语文课的一个环节,这是比较庆幸的。

郝老师:这里边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学习汉字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怎么样学习汉字?

姚喜平:其实还有一个方面,英语也是这样,英语也在简化,其实不止我们中国汉字这样,所有的都面临这样的一个简化。

郝老师: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以及中国人的文化,今天我们生活在其中,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些东西去更深的领会。然后说,今天更高的哲学著作是什么?它是这样子的,哲学在今天已经不断的、具体的分化为各个学科,比如说心理学、农理学、教育学,更细了。在没有分化之前,比较典型的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同时并行的还有胡塞尔的现象学,有解释学,现在已经分化的更细了。既然已经分化的很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源头上学习这些哲学呢?因为哲学不能用科学主义的方法来学习,不是说有了牛顿的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就推翻了前面的,我们直接学后面的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学习计算机第一代,第二代,我们直接学习最新的就可以了。哲学不是这样子的,哲学是不同的大家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一个问题,所以说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超越,不能等于否定苏格拉底,只是在他的层面上又有了更新的角度。而且我们作为教育研究者,理解了整个哲学的脉络之后,对于我们去理解这些教育现象,理解我们教育的文本,理解各种东西放在一个合适的场合中,清晰的系统当中,更清晰更有背景,我们做专业研究对追本溯源,对背景的梳理对当下研究的作用。

郝老师:回到文本当中,随时聊一聊。

石海燕:我不知道理解对不对,文本所讲的第一种进路天命谓之性,人的道是教化而来,是通过教育让人有了道理才能。第二种进路它的本源从心做起,回到阳明心学述要,人但是有道德心,智慧心,只不过是被蒙蔽了。

郝老师:第一种呢?

石海燕:通过教育使人具备道德心,智慧心。

郝老师:第一种进路和第二种进路根本区别里对性的理解,对性的差异。

石海燕:第一种进路对性的理解把人和万事万物看成是一样的,第二种认为只有人才具有道德性和智慧心。文本中提到天命是进化生成的,物竞天择,而是通过教育而成的,第二种人本身就具备道德心,智慧心,只是被蒙蔽了而已。

王小龙:这提到的性是所有的性的话,修道教育?都可以教育,修道只能指人。

孙彩萍:17页中对“天”佑最普遍的两种解释:一是大自然,二是无所不能的上帝,自然界中列举兰花之性,蚯蚓之性,已经把解释限制在进化论上,思路最后才扩展到宇宙进化论上,所以就把性扩展到了一切事物上,我们的人性似乎和万物的性是一样的,没把人性提炼出来。第二个解释路径其实就是道德经和认识心从人性中抽离出来,这样就是哲学的我而不是社会的我。

郝老师:第一种路径他说天命谓之性,那么天就赋予了万事万物以性,杯子有杯子的性,树木有树木的性,人有人的性,这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去说这个问题的。那么修率性谓之道那就是按照万事万物的性去做的,按他的性,各有各的道,杯子有杯子的道,树木有树木的道,人有人的道。修道之谓教这个修只能由人来修,其他事物不可能主动去修,那么在这个修的过程中,人就修出了超越其他事物的智慧心和道德心。这种高级程序在修的过程中实现的,有高级程序和低的程序,低级程序指人的生物属性,高级程序指人的协调发展,自我实现。这是放在科学的进路上来解释的等同于万事万物这是把人性和动物性放在同一层次上的。第二种解释人性,人之所以为人,与万事万物是有差异的,在性上面有了差异,如果没有差异,就不称之为人,在这儿他已经走了不同于万事万物的性。

张海峰:万事万物的性我们并不了解,写中庸和思考中庸的是人,所以我们归纳出来的性,性本身是灵动的。所以他很难归纳,归纳出来也是动态的,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至于其他事物的心我们并不能说我们就比他高级,可能他们用的交流密码我们不懂。第二句话我补充一个事例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过云南有一种跳舞草,那种草很特别,他们听到我们唱歌的时候,她在那长的好好的就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王小龙:人和花草树木的性没有高下之分,可能说人的性并不比其他花草树木的性高级,只是说人的性对人而言是更加紧迫的也更加切近的,就是人可以不懂花的心但是不可以不懂自己的性。就哲学角度解释问题来讲,人的性的问题的解决要迫切于花草树木的性。

郝老师:所有的认识都是从认识自我开始的,你所说的花的性也好,人的性也好,都是从自我认识开始,都是从人的认识心开始,认识清楚也好,不清楚也好,都是从自我开始的。为什么把第二种进约江叫做心学呢?就是在于心学从内心开始,我们看第二种解释天命谓之性,率性为之道,修道之谓教,好像有这么一个逻辑顺序,但本质上天是心创造的一个天。修是心开始在修,离开这个心什么都不存在。所以人去认识自己的性,源头从哪里开始?从心开始。认识世间万物从哪开始?从心开始,不论我们认为万事万物与人等同也好,不等同也好,这都是一种判断,这种判断从哪开始?从心开始。所以第二种解释心学讲的就是孟子的三句话,尽其心者,知其性。那么这个性是什么,干国祥认为就是道德心和认识心,率性就是让道德经和认识心发动起来。孟子说要想理解性就要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是怎么知天呢?不是说先看见一个天,而是从我们内心本身中去认识天,从自我开始,所以儒家说天人合一。我们怎么去看天,天是看不到的,我们可以知道自我,了解自我,率性自我,实现了自我也就领会了天,所以天命谓之性这是一种逻辑上的程序,我们要知道天是人给设定出来的天,没有人,没有心,也就没有天。

岳秀俐:第一种解释是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的,从唯物主义来解释。第二种解释是唯心的,人是有灵魂的,有思想的,通过人的认识才会有世界,偏向于唯心。

郝老师:再率性发动认识心和道德心的过程中,就是道,率性之谓道。但是这个道出现了差异,有大道有小道,有正确的道有错误的道。正因为有错误的道、有小道所以才去修,就需要教。这是第二种进路,心学。为什么把它叫做心学,包括王阳明的良知,就是从第二种进路开始的。这一段内容他联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操心”,心的发动。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是什么?世界是心的发动。在不在你的世界之内,取决于你的心,而不取决于一个空间。道路上的清洁工人和我没有关系,我视而不见,不操心,那就不在我的世界中。父母离我们很远,而我们很操心,那他们就在我们的世界中。这就是一个世界,也就是从心开始。那么中庸的这三句话是在说什么呢?他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就是从心开始领会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

非常重大,而人的这个心也不是心脏,而是大脑的思维,我们人用大脑去思维一切,就是从心,开始还设定了天,设定了教育,去判断所有的东西。但人更重要的是大脑还要去思维这个大脑,你是去用思维去认识事物,但是你还要去思维这个思维,原认知,而这个原认知才是真正的我自由的我,这就是人的奇妙之处。也就是说我们去判断汉字,古文字,甲骨文,繁体字,简体字,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认为可能繁体字更尊从了传统文化,但更重要的是人还要对这种思维进行分析。我这种思维是不是还可以对它进行分析,合理性,合适吗?这就是修道之谓教,道是看到的,之所以提出到是他无时不存在,与我们的关系。理是可以看到的,天是高于我们的,要超越语言层面,关键是这三句话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张海峰:不听还清楚,越听越糊涂。举例:就拿汉字来说,如果汉字的道,繁体是对的,但他的呈现形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最大因素是统治者的一些决策,但是它是违背了汉字的规律了,全国人民都在使用简体字了,并且还会使用一些官方的说法,但是与道并不沾边。他说的这个道可能是从大道理和规律中抽出来的一部分,在具体生活指导的话我不知道该如何联系,所以越听越糊涂。我们今天读它有什么用,我说不出来。

郝老师:这里边有两个路径,通过中央我们来讨论汉字的时候已经在一个形而下的角度,而中庸是一个形而上的层面来启发的。比如说刚才说到的政治对汉字的影响,很残忍是一种价值判断,从修道之谓教来说,就是对这种价值在进行一种价值判断,还可以从不同的路径去理解。因为我们认为简体字已经丧失了繁体字本身的东西,你这是一种观点,观念的背后是认为繁体字比简体字要好。而中庸的修道之谓教只是告给你说,不说是不是和对不对,只是款给你对这种观点背后的潜藏的观念进行思维,这是一个路径。

张海峰:中庸所讲的道,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做到是很好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每个人都读中庸,也不一定认同中庸,他们也不一定走到了那个大道的方向,绝大多数人在小道方面孤独,带不来实惠的东西,我们不是佛也不是神,反而更苦恼。

郝老师:这里面涉及到哲学与学哲学的关系。

郝老师按电话中

王小龙:我提一个问题那你觉得中国的数学是横着写还是竖着写好呢?

张海峰:你的问题可能涉及到一个很专业的问题,这个问题夹杂了很多因素不应该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没有合理与不合理,各有所长。要继承繁体字也是合理的继承。

石海燕:其实你的话已经回答了刚才你问的问题。其实你的问题一直基于一个观点,繁体字一定比简体字好,繁体字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王晓娟:海峰你在回答小龙问题的同时你已经把刚才问郝老师的问题解答了。

继续回到哲学与学哲学的关系。

郝老师:学哲学,刚才海峰老师说很多人都没有读中庸,那是不是意味着学过中庸的人就懂中庸之道,不学中庸的人就不懂中庸之道呢?不是这样子的。

(中间讨论过程)

郝老师: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中庸谈的是什么,本质谈的是人的自由,人是自由的吗?显然是不自由的,所以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是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事实是什么和归因是什么是不一样的,其实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大,甚至是绝对性的。环境很多时候不是人能主宰的,很多时候的无奈不是说归因于我就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事实,但是归因于什么很重要,就是说你把这个事情归因于外还是归因于我,这个很重要。举例:在教育过程中一个小孩的学习是因为笨还是源于懒,其实那个笨很重要,就是天生的智商对人很重要,但是你把他学习不好关于笨还是归因于懒呢,这很重要。笨不笨这是一个事实,但是如果你要把它归因于笨,就会取消其可能性,如果归因于懒,就有助于他的发展。我们并不否认所有的人都是有生物基因差异性,但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个方面说,而归因于后天的教育?因为归困于这孩子才有后天的发展性,自由性;归因于哪一方面和事实是哪一方面有差异的。所以你在一个学校无奈的时候,归于环境和归因于我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方向,如果归因于环境我们就消极无为,就抱怨;如果归因于我的话我们就会超越他而且还会影响环境,带来的方向不一样。但是哲学不会告给你归因于环境还是归因于我。哲学会告诉你有两种方向,由你选择让你选择,给你自由。中庸最终都归于内心,他就认识不到唯物主义的真理吗?凡是哲学大家比我们考虑的更多,只不过他认识点不同。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对上层建筑的影响,难道他就认识不到内心的超越吗,也认识到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一个真理,所以他要从心开始,从良知开始,这是说心学的价值所在。

继续说学哲学与学哲学

哲学在苏格拉底孔子时代是一种生活方式学,哲学不是为写论文,考证每个字词的意思,学哲学是要活出来。(举例:一个普通的农民可能会很好地运用中庸,而大学老师教中庸未必懂)。学哲学,是因为有意识限于无益实现不同,今天学哲学的难处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哲学当中(成功学),用成功学去判断一切,成功学是思维方式,也会蒙蔽我们。我们用成功学来衡量事物,不是否定成功学,而是理解成功学,也会被束缚(理解不了)。社会如果被成功学主宰,则是一种庸俗。很多现实都以成功学为标准,其价值并不是终极价值。我们不以对立观点看,研究通则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研究通则自由,不被束缚这就是哲学思维,让我们清醒。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经验所束缚,哲学让我们思考从认识心道德心开始。

学哲学不是否认成功学,而是要超越成功学,哲学有三种不同境界,决定人类把发展方向。

第一境界生物属性,本能,与动物相似。

第二境界功利境界,看对我们有无好处,有好处则做,不利的不做。

第三境界道德境界,以绝对的道德律令为基础,不以利害而以是非做事。

中间休息十分钟

郝老师说常春藤运行机制(大家讨论发言)

王小龙读“慎独与赤子之心”

郝老师:我们要弄清此在,存在,本真,本己的存在这几个概念。此在,不说人了,大哲学家创造了一些系统,此在是一种平均化的存在,大部分此在是常人状态,怎么是常人,就是平均化的,你所知道的大家都知道,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大家一起在做的。这就是常人,常人处在一种沉沦状态,什么事沉沦,也就是不自觉,随大流,看环境,被环境他人所影响。什么样此在变为存在?也就是使常人由沉沦状态显现,苏醒,是“畏”。畏不是怕,怕是有对象的,畏没有清晰的对象,怕可以解除(怕黑点亮灯),但是畏不可以解除,畏是对本真状态的一种领悟,敬畏。畏等于慎独,戒惧,使人警醒。海德格尔核心概念“向死而生”,因为有死亡存在,所以才使人谋划此生应该如何度过。在世的存在就是从沉沦状态中挣脱出来。

石海燕读“未发之中与发而中节”

读完石老师提问,节不是一种礼法不是约束,那节是什么?

郝老师:节、礼、乐三者应合起来理解,本部分内容主要有六点内容: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据此,我们得到的“中节”、“和”、“中庸”就是一种现场分寸感。

“时中”这一概念最好的诠释了“中节”的“节”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场景性的智慧:与智慧心所具备的方便、权宜,实现道德心的不变目的:成己、成人、成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常春藤第21次共读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