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曾国藩五次耻辱才造就了一生的辉煌

摘要:我们只看到人们“人前显贵”,却不曾看到“人后遭罪”。一个自称“吾生平短于才”的人,如何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耻辱中锤炼自己的性格、思维,直至成为一个完人。


1

在樊登读书上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原来只知道曾国藩是半个圣人,听到更多的成功学、厚黑学中的曾国藩。听了解读,明白了一个人如何从资质平庸之人变成一个完人。中国历史上另一位圣人王阳明,他8岁会写诗、12岁会用计、18岁立下圣人之志,这对于大部分来来说都是遥不可及,很难学的。但曾国藩却不一样,他也自知自己不够聪明,但特别勤奋,即使身体素质特别差,30多岁就有眼疾,48岁身体就跟70多岁老人一样,但一生勤勉,笔耕不辍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著作。

“笨人”的成就一定是极其艰苦才获得的,曾国藩一生有五次大辱,造就了他的性格、思维,也是这五次大辱让他最后走向了成功。

所以,一句鸡汤名言警句:“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并不欺人。

image.png

2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曾国藩都经历哪些“奇耻大辱”之事:

一、六次考试得了“半个秀才”

都说曾国藩资质差,怎么个差法呢?光秀才就考了7次,23岁才中了秀才。差不多同期的其他名人,我们拿出来对比下就知道了,朋友左宗棠14岁中秀才,学生李鸿章17岁中秀才,梁启超更厉害11岁中秀才,当然可能跟遗传也有关系,曾国藩的父亲也是到了40岁才中秀才。开头提到的王阳明父亲就不一样,人家还是状元。曾国藩不仅被左宗棠说“才短”,还被自己的学生李鸿章说“儒缓”,考秀才之时还被地方教育局批评,责其“文理太浅”,给了个佾生注册(佾生来年考秀才可以免去县试、府试,人才“半个秀才”)。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佾生”很不错了,可曾国藩认为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

此为一堑。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曾国藩虽然考秀才很波折,但是在京为官却算得上顺风顺水。他在京十年七迁,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国家副部级官员,这在晚清是非常罕见的。如果对于常人,能够升官发财已经是人生最大价值了,但是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却很失望、不满。想来其实也很容易明白,曾国藩是要立志做圣人的,是要救国图强的,可是官越做越大,发现朝廷已经非常腐败,整个帝国摇摇欲坠,预感要有一场大起义要发生。所以当道光皇帝死后,新上来的咸丰皇帝表现出了积极上进,下诏“求言”。曾国藩心情激奋,感觉机会来了,就跟皇帝讲了官场的种种丑陋,建议皇帝举行“日讲”,并给皇帝画了一张讲堂的布局设计图。结果没有画画功底的曾国藩,不画还好,一画这下就成了整个京城官场中的笑话,讥笑他“画图太陋”,不配当“圣人门徒”。

此为二堑。

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曾国藩虽然将这“第二大耻辱”列为人生一堑,但那时并没有使曾国藩消沉,反倒激起了他的斗志,准备与这个官僚体系战斗到底。咸丰虽然“下诏求言”,但时间久了,发现那只是表面功夫,上去的奏折都只三个字回复“毋庸议”,别瞎说,朕自有分寸。后来干脆写了一封奏折去敲打这个糊涂皇帝,主要说这皇帝有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只会整天抓礼仪、抓着装、抓考勤。二是,只求外表,不讲实际。虽然说是下诏求言,却从来不纳言。三是,刚愎自用,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曾国藩想用这道奏折,来个当头棒喝,让皇帝幡然醒悟。结果换来的是皇帝勃然大怒,差点就被交办了。

这下就把皇帝得罪了。接下来这件事,就把京师权贵也都得罪了。说是京城有位大名大位者名叫琦善,因犯罪被查办,其他京官都想为他开脱,可是曾国藩站出来抗议,就因为曾国藩的刚直,这下把权贵们都得罪了,人际关系变得特别差,差到聚餐都不跟他同桌,看到曾国藩来,大家都纷纷换桌子的程度。

此为三堑。

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随着太平天国的挥师北上,皇帝给曾国藩下诏让他去“团练”,以保乡里。其他官员都是敷衍了事,曾国藩却较真,给自己立了个招牌“审案局”,而且审案极为严苛,要么杀、要么打,人称“曾剃头”。可是,曾国藩此举却把地方官员全得罪了。因为案子都被曾国藩审了,自己又不要钱、不要利,这下地方官员无官司可处理,哪里还有油水捞,动了别人的奶酪,地方官员自然跟你对着干。后面还因为曾国藩独特的练兵方式,把当时的绿营兵给得罪了。晚清官场最大的潜规则是“官官相护”,曾国藩这只“鲶鱼”没有搅动起混水,反而自己被绞杀了。

这次的挫折,给曾国藩印象深刻,这些挫折更进一步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并从中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

此为四堑。

五、 江西之困

曾国藩吃尽了千辛万苦,练就了一支湘军,而且十战十捷,还经常以少胜多,皇帝也是多次嘉奖。于是奉命从湖南到江西支援,但是曾国藩却一直没有官权,即不能提拔下属,也很难左右地方官员的命运。所以在江西的时候,受尽了当时的江西巡抚陈启迈折磨,于是曾国藩想跟皇帝要实权,但是目光短浅的咸丰皇帝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担心这么个“狠角”,哪一天叛变,所以一直不肯给予实权,甚至有意在消耗曾国藩的湘军。皇帝不给权就算了,还不给钱,这没钱,战还怎么打。曾国藩就自己想办法筹集军饷,一向耿直的曾国藩这下又动了地方官员的利益,于是不断的在被使绊子,设障碍。正就在痛苦万分之时,因为父亲的过世,曾国藩不得不回老家守孝。

此为五堑。

image.png

3

也就在这守丁忧的三年时间里,让曾国藩大彻大悟。通过阅读老庄,几千年前的圣人智慧启迪了他,让他恍然见到另一片天地。一天天的打坐闭关,曾国藩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往,认为自己过往总是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已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三年里曾国藩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同僚变得和气、谦虚、周到,学会了虚与委蛇,与官场“同流合污”,变得更加老练,如鱼得水;对皇帝,也不再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用起了“展”(其实就是拖延)字决;对下属,大力举荐,不管有没有出力,上没上过战场,都可以得到一点好处,充分利用朝廷名器为自己笼络人才;对部队,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对战争获得的战利品,抢劫所得,也都“概置不问”,采取宽容态度。

曾国藩虽然“和光同尘”,“老奸巨猾”,但始终初心不变,其内心操守依然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含糊,变得外圆内方。

image

正如作者张宏杰说的:“对许多人来说,曾国藩的主要意义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听完樊登的讲读不过瘾,于是买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三部,顺道把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起买了,把两个半圣人都集齐了。读圣人,也许成不了圣人,争取不当“剩”人吧,剩下那个没人要的人。

image


R弟学习时刻,越学越快乐。曾国藩的人生五堑让其大彻大悟,最终走向成功,从中你又get到了什么呢?有不同见解,欢迎讨论,你我教学相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海无涯|曾国藩五次耻辱才造就了一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