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977天。
今天分享《柳林风声》这本书。著名作家周作人曾经在《知堂书话》里谈到这本书。他说“这是一本少年之书,所以因此或者专是给少年看,以及心里还有少年精神活着的人们看的。这是生命、日光、流水、森林,尘土飞扬的路,和冬天的炉边之书”。
这是一段非常“确贴”的广告说明。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数十年,是英国儿童文学百花争艳的黄金时代。《柳林风声》就是在这一时期享有崇高地位的收官之作。它的作者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肯尼思·格雷厄姆,在1859年出生于爱丁堡,他5岁丧母,9岁随着父亲迁至伦敦以西的伯克郡。他的童年就是在泰晤士河畔浸润中度过。这也是他以后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成年后,他在银行工作。写作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经常参与莎士比亚,雪莱等协会工作。广泛结识文化界名流,比如我们熟知的王尔德、诗人勃朗宁、叶芝等等。但是,繁华惬意的大都市生活,却没有能冲淡他对宁静田园的眷恋。乡土情怀一直是他写作的主题和动力。
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类似,这本书的创作来源于格雷厄姆给儿子的睡前故事。从1904年5月开始,格雷厄姆总会给四岁的儿子讲故事,让孩子带着幻想入梦。最开始,除了蟾蜍、鼹鼠还有河鼠等等动物之外,还有长颈鹿这样的庞然大物。
1907年5月,他的儿子已经七岁了,按照计划要跟随家庭女教师外出度假,但儿子却舍不得这些吸引人的故事,于是连续几个月,格雷厄姆都会给儿子定期写故事,发送信件。这些信件就成了《柳林风声》的蓝本。
1908年《柳林风声》出版,并且最终成了风靡一时的儿童畅销故事书。在《柳林风声》前,格雷厄姆的盛名已享誉大西洋两岸。《黄金时代》,《梦幻岁月》等等作品都备受读者青睐。
这本《柳林风声》撇开了过去以儿童生活为主的家庭故事,转而写拟人化的动物故事。连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是他的忠实读者。他写信给格雷厄姆说其中的“人物”,这个人物是带引号的,成了全家最好的朋友,格雷厄姆脱口而出的好故事流芳百世。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件好的作品的诞生,也必定离不开他从小便扎根于心的英伦土壤滋润的绅士风度和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故事中的小动物一样,他也面临着安适或者冒险的抉择,是全职做一个作家,还是在银行工作把写作当成副业。
这样的矛盾让他笔下的动物更富有人情味。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他对于社会、人生、儿童教育的独到见解,以及最重要的,他对孩子浓厚的父爱。在书中,格雷厄姆塑造了几个可爱的动物形象,比如说胆小怕事但又热衷冒险的鼹鼠,热情好客、充满浪漫情趣的河鼠,狭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的獾,喜欢吹牛、炫耀、追求时髦的蟾蜍。还有敦厚老实的水獭,它们生活在河岸或者大森林里,有乐同享,有难同当。
如何与人交往,这是孩子在校园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课题。学会培养并且呵护友谊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在带孩子共读的时候,也一定会被它们之间的互助友爱所打动。
书里有许多值得铭记的片段,比如狂妄自大的蟾蜍闯祸进了监狱,在三位朋友的关怀和竭诚地相助下,最终浪子回头,成了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乡绅。河鼠和鼹鼠劳碌奔波,为老水獭找回了失去的孩子,却不声张悄悄地离去。
拥有几个愿意拔刀相助的朋友,可谓人生一笔珍贵的财富。友谊见于大事,也见于小事。鼹鼠拙劣的划船技巧,让河鼠摔了个人仰马翻,但是河鼠并没有责备他,还邀请鼹鼠来他家做客,教他划船。在鼹鼠思乡情切时,河鼠放弃了赶路,陪伴他回到温暖的家中,在鼹鼠感动到用爪子抹泪时,善解人意的河鼠会把眼光移向别处。
类似这样的细节,都在诉说着朋友之间的宽慰和理解。朋友之间有兴趣爱好的相似,有性格经历的相仿,也一定有差异和冲突。书中动物们的相处告诉我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真诚沟通。你会发现这些动物之间有拌嘴,有不快,但是从来没有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内心深处是那样热切地关心着对方。
小朋友们能够从它们的相处当中,学到对他人的理解,如何感同身受,替他人着想以及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柳林风声》不像一些带着说教味儿的儿童文学作品。教会你区分善恶好坏,它更像一场奇妙之旅,是从每一个角色身上看到“变化”。
这第一“变”是观念和心理的转变,鼹鼠曾经嫌弃自己的住所,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新世界,最终意识到家虽然简陋却是最温暖的地方。河鼠想要随航海鼠像航海家般冒险,抛弃了固守的土地,也开始对南方心存向往。
最后,还是在写诗中珍爱自己的家园。这可能也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诗和远方”总是美好的,但是“当下生活”却也是必要的,是去更辽阔的天地,追求新生活还是留在家中,过着简陋却安逸的生活。
大朋友可以在共读当中,带领小朋友一起去思考另一个“变”,是全文后半段最精彩的部分。“蟾蜍历险记”是一次性格的转变,在朋友的帮助下。,毫无节制,自傲爱吹嘘的蟾蜍,逐渐地改变自己的陋习。开始做一个平和老实的乡绅,蟾蜍需要长大,否则永远是闯祸的小孩,没有责任,没有担当不足以成员人。
从“佯装洗衣妇”到“火车逃亡”,再到“荒野求生”“智斗入侵者”这一系列的惩罚,同样可以向孩子们提问。为何蟾蜍会遇到这些困难呢?
蟾蜍完成一次蜕变,这正启示着我们“可塑性”的意义,他在冒险中感悟到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也找到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热爱生活,不是物质的虚荣和化险为夷的侥幸,而是在这些经历中,找到自己应该珍惜并守护的东西。比如说朋友,还有家园。
在童话里,作者不但探讨了动物的关系,还着眼于动物和它们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对大自然的感情。“候鸟迁徙”这样的自然规律,在文中摇身一变,成为燕子们口中的一种骚动,一种对于严冬笼罩下的北方甜蜜的不安。
于是它们跟随着远方,来去自如。特别是在第七章,河鼠和鼹鼠被美妙的笛声吸引得落泪。而这位有着神秘气息的“吹笛人”为什么始终不露面,不愿意为动物们留下记忆。这必然会引发小朋友们的好奇,作为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山林牧场之神“潘神”的象征。这一自然神祇的比喻的引入,强化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也成为文中一个有趣的“悬念”。
獾先生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它做着一番哲理的感叹。人们照例总是这样来来去去,可我们始终留下不走。世界原是由各色各样的生灵构成的。人们留下的是古城废墟,而动物们却始终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保护自然。
珍惜和动物们共同生存的大家园,是孩子成长中必修之课。除了生活中的小朋友,更要紧的是我们如何学会与自然环境这个“大朋友”朝夕相处。
阅读格雷厄姆的作品,你能够感受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英伦幽默,冬日贪睡懒散的动物们借口忙碌却小憩。蟾蜍为了越狱扮演成洗衣娘,却不巧遇到了当时的那辆汽车,总在挥霍的蟾蜍被獾关在房间里进行教育感化。出来后却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蟾蜍荣归故里后,自己写请柬来歌颂自己的机智,却被他的伙伴们驳回。在作者在世时,《柳林风声》就因为它的精彩被改编为米尔恩的剧本。《蟾岩的蟾蜍》上演,不仅有电视剧还有木偶戏,蟾蜍甚至还上了小朋友们熟知的迪士尼的动画片。
《柳林风声》也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在《哈利·波特》当中,赫奇帕奇的象征獾也是以书里憨厚的獾先生为原型的。大朋友们在延伸阅读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们播放一段影片。文字阅读结合视觉化的观影体验,可以帮助小朋友更真切地感受到动物们的魅力,提升对文字的敏感度,帮助他们在写作中加重文字的“画面感”。
在共读的时候,大朋友还可以先为孩子们科普一下动物们的生活习性,然后让他们绘出他们心中动物的住所,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出下面的情节,比如说蟾蜍是如何越狱的,他如何顺利回归自己的蟾宫。如果你是蟾蜍的朋友,你如何帮助他改掉坏毛病,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进行编写。
人类最珍贵的财富是世界的奇妙。格雷厄姆认为现代少儿教育过于偏重理性、科学、实用,缺乏想象力的培育和启迪。他希望能在孩子心中保留这方净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永远留一亩纯粹和天马行空,去和他人,和自然,和世界相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物们或多或少有自身的不足,鼹鼠的软弱,河鼠的安逸,獾的严肃,蟾蜍无节制的狂热,如何让他们彼此接受、理解是一个重要的课程。
阅读这本书可以引导孩子们和个性不同的小朋友相处。而善良不懈地努力去帮助他人,帮朋友改掉身上的坏毛病。这对孩子们来说同样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就请快快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体味动物世界的新奇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