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分布式系统中,往往需要对大量的数据和消息进行唯一标识。
如在金融、电商、支付、等产品的系统中,数据日渐增长,对数据分库分表后需要有一个唯一ID来标识一条数据或消息,数据库的自增ID显然不能满足需求,此时一个能够生成全局唯一ID的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由此总结下一个ID生成系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UUID(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的标准型式包含32个16进制数字,以连字号分为五段,形式为8-4-4-4-12的36个字符,示例:550e8400-e29b-41d4-a716-446655440000,到目前为止一共有5种方式生成UUID,详情见IETF发布的UUID规范 A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UUID) URN Namespace。
性能非常高:本地生成,没有网络消耗。
以MySQL举例,利用给字段设置auto_increment_increment和auto_increment_offset来保证ID自增,每次业务使用下列SQL读写MySQL得到ID号。
当使用数据库来生成ID性能不够要求的时候,可以尝试使用Redis来生成ID。
这主要依赖于Redis是单线程的,所以也可以用生成全局唯一的ID。可以用Redis的原子操作 INCR和INCRBY来实现。
比较适合使用Redis来生成每天从0开始的流水号。比如订单号=日期+当日自增长号。可以每天在Redis中生成一个Key,使用INCR进行累加。
优点:
1)不依赖于数据库,灵活方便,且性能优于数据库。
2)数字ID天然排序,对分页或者需要排序的结果很有帮助。
缺点:
1)如果系统中没有Redis,还需要引入新的组件,增加系统复杂度。
2)需要编码和配置的工作量比较大。
zookeeper主要通过其znode数据版本来生成序列号,可以生成32位和64位的数据版本号,客户端可以使用这个版本号来作为唯一的序列号。
很少会使用zookeeper来生成唯一ID。主要是由于需要依赖zookeeper,并且是多步调用API,如果在竞争较大的情况下,需要考虑使用分布式锁。因此,性能在高并发的分布式环境下,也不甚理想。
这种方案大致来说是一种以划分命名空间(UUID也算,由于比较常见,所以单独分析)来生成ID的一种算法,这种方案把64-bit分别划分成多段,分开来标示机器、时间等。
雪花算法的原理就是生成一个的 64 位比特位的 long 类型的唯一 id。
可以将雪花算法作为一个单独的服务进行部署,然后需要全局唯一 id 的系统,请求雪花算法服务获取 id 即可。
对于每一个雪花算法服务,需要先指定 10 位的机器码,这个根据自身业务进行设定即可。例如机房号+机器号,机器号+服务号,或者是其他可区别标识的 10 位比特位的整数值都行。
强依赖机器时钟,如果机器上时钟回拨,会导致发号重复或者服务会处于不可用状态。
import (
"errors"
"fmt"
"sync"
"time"
)
const (
// 时间戳的位数
timeBits = 41
// 机器ID的位数
machineBits = 10
// 序列号的位数
sequenceBits = 12
// 最大机器ID,1023
maxMachineID = -1 ^ (-1 << machineBits)
// 最大序列号,4095
maxSequence = -1 ^ (-1 << sequenceBits)
// 时间戳左移位数,机器ID占10位,序列号占12位,所以左移22位
timeShift = machineBits + sequenceBits
// 机器ID左移位数,序列号占12位,所以左移12位
machineShift = sequenceBits
)
type Snowflake struct {
machineID int64 // 机器ID
sequence int64 // 序列号
lastTimestamp int64 // 上一次生成ID的时间戳
mu sync.Mutex
}
// NewSnowflake 创建一个新的Snowflake实例
func NewSnowflake(machineID int64) (*Snowflake, error) {
if machineID < 0 || machineID > maxMachineID {
return nil, errors.New("invalid machine ID")
}
return &Snowflake{
machineID: machineID,
sequence: 0,
lastTimestamp: -1,
}, nil
}
// NextID 生成新的ID
func (sf *Snowflake) NextID() (int64, error) {
sf.mu.Lock()
defer sf.mu.Unlock()
// 获取当前时间戳
timestamp := time.Now().UnixNano() / int64(time.Millisecond)
// 如果当前时间戳小于上一次生成ID的时间戳,说明系统时间发生了回退,这种情况下无法继续生成ID
if timestamp < sf.lastTimestamp {
return 0, errors.New("system clock moved backwards")
}
// 如果当前时间戳与上一次生成ID的时间戳相同,说明需要生成的ID数量已经达到了最大值,此时需要等待下一毫秒再生成ID
if timestamp == sf.lastTimestamp {
sf.sequence = (sf.sequence + 1) & maxSequence
if sf.sequence == 0 {
timestamp = sf.waitNextMillis(timestamp)
}
} else {
sf.sequence = 0
}
// 记录上一次生成ID的时间戳
sf.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生成新的ID
id := (timestamp << timeShift) | (sf.machineID << machineShift) | sf.sequence
return id, nil
}
// 等待下一毫秒
func (sf *Snowflake) waitNextMillis(currentTimestamp int64) int64 {
for {
timestamp := time.Now().UnixNano() / int64(time.Millisecond)
if timestamp > currentTimestamp {
return timestamp
}
}
}
-1 的二进制表示为全 1 的二进制数,它与任何数进行异或运算,结果等于这个数的按位取反。所以,-1 ^ (-1 << machineBits) 的作用是生成 machineBits 位的二进制数,这个数的最高位为 0,其它位为 1,相当于是一个二进制位全为 1 的掩码。
例如,当 machineBits = 10 时,生成的掩码为 0b1111111111(十进制为 1023),这个掩码可以用来限制机器ID的范围,保证机器ID在 0 到 1023 之间。
使用掩码的方式,可以确保生成的数值只使用了指定位数的二进制位,并将其它位设置为 0,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溢出和数据类型转换问题。
实际上,对于任意的非负整数 n,(1< 因此,在使用生成二进制位全为 1 的掩码时,可以选择使用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