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嵩高灵庙碑》其字体古拙笔力苍古,字画结体还存有浓厚的隶意

  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著名书法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现就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内理事;北京中山书画社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2005年,应澳门林则徐纪念馆馆长之邀,参加纪念先祖林则则巡阅澳门166周年活动,受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诗句海纳百川书法作品,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桦上台亲接,同时亲颁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澳门林则徐纪念馆荣誉顾问。

  2008年5月,应邀参加河南卫辉比干公诞辰3100周牟全球纪念大会,受邀书写长二米六比干庙财神殷楹柱联,己挂出。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之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座右铭整八句,被该院收葳。

  2008年,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应邀参加韩国半岛和平大会活动,受邀书赠韩国利川市市长书法作品;做为国际间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广东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收藏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十无益》和《回疆竹枝词》30首书法作品,颁其收葳证书。

  2012年,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之邀,为笫六届泰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笫六届换届大会,题写书法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行。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多次应邀参展,获得国际奖项,被海内外知名企业,及友人认可赏识并收藏,融入市场受到好评。

  2014年,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回疆竹枝词30首书法作品约13米,参加全国民族大团结名人名家书画展,在国家博物馆一层大厅展出,展后作品被新疆伊犁市政府收葳,颁发证书;之后由香港文学出版社出版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隶书《林则徐回疆竹枝词》30首,全球发行。

  2018年,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参加巴拿马世界万国博览会,书法作品获得世界华人书法艺术产业功就奖,获得证书。

  2018年,由美国集邮集团,出版世界邮票上的中国艺术名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国礼世界珍邮书法邮册专辑,其中一幅书法作品(观云)被定为世界珍邮国礼首发纪念封,全球发行。

  2019年受邀参加首届非洲华侨华人论坛,书法作品赠送非洲博茨瓦纳和统会。

  2021年,党的百年诞辰和香港、澳门回归百年之际,复兴文化典范,由香港邮册集团,澳门集邮网联合出版,中国艺术名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邮册,全球首发。

  2022年,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四尺和六尺无欲则刚和海纳百川作品,被中欧国际春拍会上,拍卖成交。所取得的书法艺术成就,被企业家日报于2022年6月刊登一整版发。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在南京总统府参加书画展,展后书法作品被南京总统府收藏,并向其颁发收藏证书。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同时被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及林则徐研究委员会,所邀书写走向世界。

  2022年8月,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先生为支持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广东地区研究项目,专门免费为信家家居集团谭建民董事长题词“云程发轫,瑞启德门”八字与“宝地生金”四字,以表彰信家集团在广东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与此同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先生又专门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主持在广东成立的研究项目“华启信”免费题词,受到了广州天河区政府与阳江市政府多位领导高度赞扬。

  一、概述

  中岳庙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筑,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城东4公里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载:“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嵩山在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中岳庙建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汉书·武帝记》已有元封元年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记载。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正式定名为中岳庙。唐开元18年(公元730年),唐玄宗李隆基增建太室祠,奠定今日庙址。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中岳大帝作为道教崇拜神之一,在帝王奉祀下正式定型,被后世崇拜。除中岳庙之外,还建有崇福宫、嵩阳观等众多道教宫观,但保存至今的只有中岳庙。北宋、金、明、清四代都对该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现有庙制保留清代规模,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

  《嵩高灵庙碑》又名《寇君碑》,北魏太安2年(公元456年)立,相传是为寇谦之撰书。寇氏为著名道学家,曾因向魏太武帝献道经而受宠幸。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并宣扬道教的事迹,不仅对了解中岳庙变迁有参考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此碑书体自隶经楷,隶正相杂,尚无定法,许多地方还不成熟,有无以伦比的拙朴天趣。该碑用笔以方笔及中锋为主,笔画方棱,雄强奇古,与《张迁碑》一脉相承。其结构错落有致、真率古拙、大小不拘、富于变化,颇见自然之趣,旁与《爨宝子》、《爨龙颜》神理相通,然更富野逸天趣,历来为后世所推重。康南海将其碑阴列为“神品”,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法“峻整”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评道:“《灵庙碑阴》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如入收藏家,举目尽奇古之器。”他甚至说:“得其指甲,可无唐宋人矣。”该碑现存拓本残存文字及诸家释文均未见有关镌刻年月及撰书者姓名。

  《嵩高灵庙碑》碑石风化严重,字迹驳落几及全碑之半。原碑现藏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内,碑额有篆书阳文“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八字,碑阳7列23行,行50字,碑阴7列,上两列字较大,计22行,下五列16行,字较小,各行列数不等。此碑有白麻纸明拓本,第11行至18行较清初拓本多5~11字。全部拓本共19开,每半开8行,行7字。每页纵27.5厘米,横15.5厘米,封面有郭沫若题签,后有潘承弼、邵锐等题跋,钤有“于继襄印”、“崧甫”等多方印章。此拓本曾为陈叔通所藏;1968年,陈叔通家属将其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为存世的最早拓本。

  二、用笔

  《灵庙碑》属于古拙一类,字形不大,却极为注重用笔;虽然很多局部之处已漫漶不清,字里行间却依然可见猎猎风神。

  1、起笔。《灵庙碑》起笔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纯粹方笔,如附图中“二”字;也有露锋入纸的,与《爨宝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谓”字“言”部第一横画起笔便用此法,入纸时注意笔锋竖着切入纸面。一般说来,碑体横画竖着入纸,竖画横着入纸,此乃一般规律,但不可过于刻意。

  2、收笔。《灵庙碑》保留大量隶书遗意,不时皆有体现,如附图中“不”字横画。“王”字的长横画也有类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字体形态。创作时,应用不能太刻意。因此碑风格高古,存古隶遗意,如果一味盲从,照葫芦画瓢,则难免东施效颦。如果说以上两字收笔是渐次提笔,显现圆转之意,那么附图中“圣”字首笔横画为方,显然有刻工之为,不必过分模拟,可稍具其意。

  3、转折。《灵庙碑》中的转折极为丰富,更多取法于隶书,行笔正锋直入,而后提锋转向,酷似《张迁碑》。附图中“山”字转折纯方,用笔也纯方,十分见风骨。“拖”字转折处提笔使转,结体中多圆笔,在《灵庙碑》中是不多见的。“也”字转折处近隶法,落笔重按,显得顿挫有力。“申”字转折处方正,仍含圆转之意。《灵庙碑》转折处理上也有一类纯粹圆转形态者,如“浊”字右上部分,与字形中横折弯钩处的方折形成对比。

  4、轻重。《灵庙碑》用笔轻重极为跳荡,悬殊很大,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较为厚重,如附图中“岳”、“宗”、“山”、“中”、“载”四字,与笔画繁简并不是对应关系。如果就全篇来看,是出于对比需要,笔画厚重粗壮,显得气势雄伟。

  三、特点

  《中岳嵩高灵庙碑》作为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性书体,其字体仍然具备隶书之古拙,笔力沉劲。笔法丰富,和而不同,主要以方笔为主,兼有圆笔。方厚平直,用笔大起大落,无拘无束,虽放纵却不失高浑雄大,具有一种森严之妙趣。点画上的特点表现为:

  1、横法。碑中横画的用笔丰富,大部分取法隶书笔意,起笔主要以方笔为主,兼有圆笔;行笔有的平稳厚实,有的轻盈多变;收笔大部分为回锋,少量为放锋收笔;特别是横画较多的字,一字之内,横画各不相同,变化丰富。长横的写法大致有两类,一类为方笔起笔,中间轻提,收笔如“燕尾”出锋,呈上扬之势,笔画呈中部细、两端粗之状,如碑中“奉”字、“载”字等中的长横;另一类则是典型的方起方收,行笔平稳,笔画厚重,如碑中的“大”字、“平”字等的长横。短横写法变化多端,有平有斜,有轻有重。

  2、竖法。碑中竖画用笔大部分为方起方收,中锋行笔,有提按之微妙变化,如“中”字、“川”字等的中竖画;除此之外,还有小部分竖画则是圆起圆收,如碑中“判”字、“不”字等的中竖画;竖之长短、粗细各不相同,随字势而巧妙变化。

  3、撇法。碑中撇画变化特别多,首先从短撇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方起方收型的,如“作”字、“复”字等中的短撇;另一类则如“仰”字、“代”字等的短撇,属于方起圆收。对于长撇的用笔法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如“奉”字、“太”字等的撇长且稍带弧势,起笔逆锋圆势,调锋后左下涩行,轻提出锋收笔,略上扬;另一类长撇则撇长而曲势较大,方势起笔,顺锋向左下行笔,回锋收笔,收笔处略重,如“天”字、“若”字等。

  4、捺法。碑中捺画形态各异,长短、曲直、平斜各不相同,起笔有方有圆,收笔用力,出锋劲健。长捺居多,形态各不相同,如“人”字、“大”字等,长捺逆锋圆起,一波三折,捺画稍带弧度,收笔渐提渐细,捺尾上翘。

  5、钩法。碑中钩画主要有竖钩、戈钩、竖弯钩等,其部分钩画用笔法已经开始摆脱隶书的用笔法,更接近于楷书的钩画用笔法,写法大致相同,起笔多为藏锋入笔厚重,收笔有所不同,一部分保留隶书收笔方式,将钩脚去掉,如“则”字、“方”字等;另一部分出钩较之隶书钩脚更加明显,收笔钩脚较大,由粗变尖,更接近于楷书钩脚的处理,如“也”字、“代”字等。

  6、点法。碑中点画形态各异,写法各不相同,起笔有方有圆,有正有侧,大部分小的点画形状类似于三角形,也有一些被处理成短横、短撇、短捺等,总之,形态、大小、轻重、曲直各不相同。如“自”字上点方笔入纸,转锋向右行笔,轻提收笔,笔画上重下轻,上方下尖;“室”字顶点则处理为短横,方起方收,笔画厚重。两点,多成相向状或相背状,起笔方圆兼备,对比鲜明,变化丰富,两相呼应。如“义”字,上两点成相向状,左点圆起圆收,右点方笔入纸,两点左圆右方,形成鲜明对比;“季”字两点成相背状,左点处理成短撇,笔画较细,右点处理成短捺,侧锋起笔,笔画较重,两点相呼应。

  四、拓本

  1、明初拓本。第八行“声故禋祀”四字完好,仅“声”字右上、“故”字末笔稍连石花。第十行“妄祀岱宗”的“岱宗”二字未损。第十一行“年不永身”四字、第十二行“睿哲之姿”四字、第十三行“主人□仙宫主□□寇君行”等字、第十四行“俾宪章□典诡复”等字(“晖赞”二字剪失)、第十五行“俟真神”三字及“向克捷”三字、第十六行“近鉴叔世”四字、第十七行“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太延”等字、第十八行下“极反”二字及“穷则治是以”五字尚存。

  2、明末拓本。首行“太极剖判”四字、第二行“载之大德”的“大”字未损。第八行“声故禋祀”的“故”字末二笔连石花,“禋”字上部损。第十行“妄祀岱宗”的“岱宗”二字间损连石花。第十一行“年不永身”等五十余字均泐。

  3、清前期拓本。首行“剖”字仅左上稍损。第二行“载之大德”的“大”字笔画已泐粗。第六行“季”字未损,“于是”的“于”字完好,“是”字上“日”部可见。第八行“声故禋祀”的“故”字存大半,“禋”字全泐,“祀”字左上连石花。第九行“不复行于方岳”的“方”字存大半。第十行“历魏晋”三字稍损。第十一行“祭”字完好,“民叛”二字未损。

  4、嘉道拓本。首行“剖”字泐大半。第五行“道太古”的“道”字存大半。第六行“季”字损左小半,“于是”二字泐尽。第八行“声故禋祀”的“故”字存小半,“祀”字左半损。第九行“不复行于方岳”的“行”字完好,“于”字存少半,“方”字尚有笔画可见。第十行“历魏晋”三字均泐小半。第十一行“祭”字左下连石花,“民”字损半。

  5、清末拓本。首行“极”字下四点泐,“剖”字泐尽,“判”字损上少半。第二行“载之大德”的“大”字右半损。第四行“其山也则崇峻”的“也”字未损。第五行“道”字已泐。第六行“季九”二字几乎全泐。第八行“声故禋祀”的“故”字泐尽。第九行“不复行于方岳”的“行”字半泐,“于方”二字泐尽。第十行“历”字及“晋”字、第十一行“祭”字及“民叛”二字等全泐。

  6、近拓本。首行“判”字半泐。第二行“载之大德”的“大德”二字全泐。第四行“也”字泐。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代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嵩高灵庙碑》其字体古拙笔力苍古,字画结体还存有浓厚的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