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

今天看完《自驱型成长》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身体力行,体验成长的困惑与获得成长的勇气。

1)如果我们总想着安排孩子、规划孩子,用胡萝卜加大棒驱使着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那么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自律者。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控感的。不让孩子在“能做什么”上有主动性,他们自然会在“不该做什么”上有极强的创造力。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2)父母的不焦虑状态,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环境,而不焦虑这种状态还不能伪装。

3)什么是压力呢?人类压力研究中心的索尼娅·卢比安(Sonia Lupien)总结了那些给生活带来压力的事,并巧妙地将其缩写为——N.U.T.S.(坚果)。

新奇(novelty)看完

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不可预知(unpredictability)

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

对自我的威胁(threat to the ego)了

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自驱型成长》

你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局势。

4)对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里充斥着激素,这些激素会弱化大脑的高级功能,也会遏制孩子的情绪反应。在压力的影响下,负责记忆、推理、注意、判断和情绪控制的脑区会遭到抑制并承受永久性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脑区会逐渐缩小,而大脑中负责侦测威胁的部分则会越变越大。最终,过载的压力系统会大大提升孩子患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种种身心疾病的风险。但可承受压力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

我们怎样才能更多地运用正向压力和可承受压力,而尽量规避毒性压力呢?这在理论上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很棘手。首先,孩子的身边需要有一个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其次,孩子需要时间从压力中恢复过来;最后,孩子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

5)控制感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如果你想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你就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的控制欲。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激活孩子的前额皮质,并使其有效地做出反应,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通过这种控制感的培养变得更强大,在压力来临的第一时间就不会失去控制。

教师可以教导孩子,教练可以训练孩子,辅导员可以跟孩子强调毕业有要求,但是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对于在学校或生活中其他地方遭遇压力的儿童,家庭应该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个休息和恢复的地方。当孩子感受到,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之中,也深深地被父母爱着,他的韧性就会增强。

明智的决策的确依托于知识的启发,但仅有知识还远远不够。在缺乏情绪指导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评估某事物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有益还是有害。孩子必须能够感知到诸如嫉妒、内疚、同情和钦佩之类的感受,才更容易考虑到其他人的需求和期待。同时,他们也必须学会,当自己身处于愤怒、嫉妒、怨恨和仇恨中时,又该如何应对。孩子对外界事物与自身需求的主观感受,并不比客观事实次要,它们均是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我们多么想让孩子克服他的负面情绪,我们都不能真这么干。

在帮助孩子提升对自己所过的每一天的控制感方面,我们不能夸大日历这种工具的重要性。可当你来到孩子身边,让他们在日历上划掉这周已经过完的那几天,或者花点时间浏览一下孩子今天的日程表,并尽可能让他们决定与日程表有关的诸多事项时,这种沟通方式就向孩子表达出了一种尊重——他们就能意识到,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生活与计划中的一个标签,而且他们还能了解,什么事会在何时何地发生在自己身上。随着年龄渐增,孩子将开始为自己记录下重要的内容,而这可以进一步帮助他们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控制感。

如果他永远没有与父母达成双赢的经历,那么他就会把这种信息内化,当他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因为认为自己没有发言权,就可能更倾向于耍滑头、撒谎、作弊,或者彻底放弃抵抗权威。为了提高你本人的合理性,你就必须告诉你的孩子,对于他表达的东西你在听。因此,通过时不时地改变家长自己的立场,就能让孩子有信心做出优质的论证,这样他就知道,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实际上非常值得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