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快速浏览了一遍《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作为一个十五、六个月宝宝的新手妈妈,看到这个书名就立马加入书单,迫不急待地读起来。下面整理一下从本书中有几点收获。
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语言,具体来说,是父母的语言。
父母语言的力量
父母语言不仅仅只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还会影响到孩子数学、空间推理和读写能力的发展,以及孩子约束自身行为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且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书中多次利用实验数据证明,三岁前父母对孩子的语言输入频率的重要性。以数学为例:
在每次长达90分钟的5次家庭访问过程中,有的孩子只听到4个与数学有关的词汇,而有的孩子则听到了超过250个与数学有关的词汇。一周时间内,有的孩子共听到8个数学词汇,而有的孩子则听到了1799个数学词汇。一年之内,听到1500个数学词汇的孩子与听到10万个数学词汇的孩子之间就会存在巨大的差距。
毫无疑问,听到更多数学词汇的孩子对数学基本原理的高度理解证实了父母语言的力量。
以此类推,父母使用丰富多彩的语言,从小就尝试对幼儿进行各个方面词汇的输入,尽管小孩当时并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大脑灌输正确的“知识”对于孩子理解各门学科是有明显帮助的。它能够将语言转化成比语言实际所传递的意义更广泛且更复杂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
书中用数字重新阐述了为什么“输在起跑线”上?调查数据显示:
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616个
工薪阶层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1251个
高收入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是2153个
其结果,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三岁前听到的单词数量远远少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3T沟通原则
我们与生俱来各种各样的潜能,都要下一番工夫才能挖掘出它们。正如每一颗种子都有潜力成长为玫瑰、牵牛花或绣球花,但最终的结局,还得看它们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照料。
语料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天生聪慧的孩子:他们的聪慧源自其善于沟通的父母。
因此提出了3T原则,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法。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第一个T:共情关注(tune in)
在3T原则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
即实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剩下的原则也不会发生作用。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当父母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时,哪怕孩子的热度只持续了五分钟就转换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脑也能得到开发。
因为大脑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进行焦点转移。父母们可以询问孩子,“想不想听我读故事书?”这才是有意义的做法。更重要的是,父母还得仔细地关注孩子的回答,即使孩子的回答不成语句,或不是父母所期待的答案。就“共情关注”而言,一切的发现都是有价值的。
第二个T:充分交流(talk more)
第二条原则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如果父母只顾往孩子的脑袋里塞入简单的单词,装得再多,它们也无法跟大学水平相提并论。相反,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要做到也很简单,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讲述出来。讲述除了能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比如:“妈妈来给你换尿布啦。看看,都湿透了。闻闻,臭死了!”
另外,需要注意不要用代词,因为小孩子不能明白指代的含义。
比如:如果孩子递给你一幅潦草的图画,你会有怎样的回应呢?
“我喜欢它!”(这会让孩子造成困惑,孩子分不清代词它是指画)
“我喜欢你的画!”(要说出对象,就是不能怕麻烦,一定要把话说全,不能怕啰嗦)
第三个T:轮流谈话(take turns)
第三条原则叫作“轮流谈话”,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地开展,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应积极参与其中。
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父母的“轮流谈话”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也能跟父母进行流畅的交流。我们知道,婴儿的啼哭是在告诉父母:尿布湿了需要更换。如果婴儿揉了揉眼睛,说明到点了该睡觉了。
随着孩子慢慢地学会走路,“轮流谈话”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孩子此时说的是自创的词语,或者某些词语的发音不完整,或者偶尔才说一些父母可以理解的词语,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语言信号,好好地回应后,再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轮流谈话”中,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例如“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什么”类别的疑问句,对于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是没有益处的。因为问题的答案孩子都知道,他们只需要在作答的时候搜索脑海里那个熟悉的单词就可以了。
同样,用“是”或者“否”作答的一般疑问句,对于交流的开展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简单的问答中,孩子是学不到新东西的。
相比之下,开放式的问题能够完美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就足以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了。
父母的称赞与思维方式
初为父母,总会因为孩子的一点点成长而高兴,时不时的对孩子进行称赞。书中建议家长要注意称赞的方式。
一种是基于个人的称赞(以孩子为核心的称赞):“你真是太聪明了!”
另一种基于过程的称赞(以孩子的努力过程为核心的称赞):“你一直很努力地拼图,现在终于完成了,真棒!”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更多听到的是基于过程的称赞,那么他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就不会轻言放弃,会坚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更好。
当然,父母给孩子的称赞越细致、次数越多的话,孩子就越容易理解。
比如:“你画画可真专心,我喜欢你正在用的所有颜色,真美。”
虽然对孩子讲禁忌性和否定性的语言,会对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学习造成障碍。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说两句“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有才”就会让孩子变得聪明且无所不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称赞,它就会变成一种负面力量,一种让孩子消极且依赖他人观点的麻醉剂。
另外,家长的思维方式,也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书中提出“成长型思维模式”研究是一场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的思想革命。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能通过各种挑战得到提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绝对且不变的,你要么聪明要么不聪明,要么行要么不行。通常,成长中出现的诸如“你真有才”“你什么都会”等对“天赋”的称赞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阻碍你继续面对困难的挑战。
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必须形成一种“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而不要对孩子灌输一种能力才是绝对真理的思想。
因此不建议用“天赋”论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种观点的传递抹去了坚持、奉献和努力学习的关键作用。这意味着当你不能轻易做成某件事时,你就不够聪明,也就没有再进行尝试的必要了。
关掉电子设备
现在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因此又出来了第四个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其原因,就是电子设备与3T的沟通原则完全背道而驰。
不关注:电子设备绝不可能“共情关注”孩子的需要。尽管有时候孩子们看上去完全被屏幕上的内容给迷住了。科学研究表明,这是因为不学习而导致的情况。电视以及其它电子设备其实就是一条单行道,不可能与孩子产生互动。
不交流:跟沉迷于数字设备的人交流?想想打游戏,刷抖音的时候人有多专注,就知道了与沉迷电子设备的人是不可能有效的交流。
不轮流:数字设备可不懂“轮流谈话”的概念。它们占据了不仅所有的关注,而且互动模式也是固定的,没人能改变这一点。即便回答对了问题,也只是因为孩子们在被动地听从命令。
这一点对于天天使用电脑,手机的家长来说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从我家现在十六个月宝宝的行为举止来说,每当我用电脑或是看手机时,也是宝宝哭得最凶的时候。可见这一点的重要性。
最后,很喜欢书中摘抄的这句话。因为我从小就被教育的很害怕犯错,每次犯错都会被禁闭或是面壁惩罚,因此长久以来形成了循规蹈矩的性格,很多事情不敢尝试,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出错。
因此希望我能以比较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孩子今后会出现的种种错误问题,毕竟试错也是一种成长。更何况,我不想因此而打击孩子探索新事物的热情与兴趣。
“一个从不犯错的人也绝不会去尝试新鲜的事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18篇 3527字,累计4058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