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有同感

第一、二名转学,老师痛哭:

2020年12月21日,一女老师在办公室痛哭的视频走红网络。她的伤心是因为她班上第一、二名学生要转学了,老师直言:比自己离婚还伤心。由此,把办公室里的老师逗得哈哈大笑。

前几天的我们的另外一篇文章里,也有很多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女教师因班级前两名转学痛哭:老师的悲伤,普通人不懂!

有人评价说,老师对学生的感情深厚,好比自己精心培育出来的花朵,成了别人家花园里的点缀,能不伤心吗?

然而,这位老师显然不是,因为她接下来的一句话,被大家“抓住了重点”。

我以后都是倒数第一了”,原来老师不是舍不得学生,只是舍不得“好学生”。

的确,老师舍不得的是“好学生”。但面对当今教育“唯分数”的现实,与当今教师所处的生存环境,我们做老师的,确实太需要“优秀”。

这些年,大凡做过几年老师的,都有这样的感叹:教书难,教育学生难,职称晋升难,与家长相处难……

当教师的有百难,教师已成高危的职业,教师已成没有尊严跪着的人群。

因此,当老师的迫切需要“优秀”出彩,为自己的工作实绩“打分”;当教师的也迫切需要“优秀”的配合与支持,让自己的工作顺畅开展。

笔者曾做教学管理工作多年,每年分班,前几名尖子与倒数几名差生,都是个大难的问题。 比如将前十名学生分派到五个平行班,按一二三四五名分派后,得再反向按六七八九十名分派,即五六,……一十搭配,这样还不行,得先将班分好,然后再让老师们抽签认领才行。

有老师心想事成,抽得满意,高兴得手舞足蹈;有老师抽得不满意,,苦丧着脸,连连打手,直言手臭,只得自认倒霉,怪不得他人。

即使这样,分班后也没少纠纷与交易。

有老师宁可拿三四个中上学生换人家一个一、二名的也在所不惜,甚至有老师借故某某曾是自己的原班学生,或怂恿家长要求调班,来达到把尖子学生要回的目的。手段各异,一言难尽。

由此可见,“优秀”学生在老师们的心中是何等之重!

的确,“优秀”对于那些平平常常,只想安安静静教书的老师太重要了。

没有裙带关系,没有社会背景,又受性格所定,不想也不会搞人际关系,在领导的心中平淡得像空气,那些下派的好事,哪怕多得像天上的雨点,也难得砸到自己的头上;

没有超高的智商,没有野心,也没有天生丽质与乖巧,在教科研上也不知难而进,自然那些出人头地的交际、优质课,那些优青、学带,那些什么手、什么特,都不会无缘无故,如天上掉馅饼般地砸到自己头上。

用一老校长的话说,就是:既没情商,又少智商,是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恰恰如此,在教育这个颇有些古文人清高的圈子里,最多的就是这样的“石头”。

于是,借用“优秀”来创造优异的考试成绩,就成了这些“石头”们刷刷存在感的唯一途径。

特别是受升学率制约的中学,往往考核老师不再是像小学那样,及格率优生率的,而是升学率,升入省市示范高中的升学率。

我们常见,考进省市重点,一些乡村学校常有“剃光头”的,就是城镇的好学校,常是一个班能有七八个就保本,能有上十个就赢定了,能有一半考上,就放了“卫星”。

试想,在现行“唯分数”说话,在校与校、班与班摩拳擦掌、生死比拼的时候,在家长拼死拼活也要送孩子进重点高中的当口,在老师之间“成王败寇”的竞争中。

考赢了,你就能得到家长的喝彩,你就能得到领导的喜欢,你就能受到同仁的膜拜,你就能成“王”,甚至你的名字还能在校内校外的电子屏上“飘红”,让你“名扬四海”。

你能说“优秀”不重要吗?一下转走班上两个优秀中的优秀,能不叫老师“飞泪化雨”,堪比离婚还伤心吗?

况且,还有那些与此挂钩的绩效、奖金、评优、晋级等都有希望接踵而来,真个是:一考定乾坤,“成功有一千个父亲,失败只有一个孤儿”!

这一切都拜“优秀”所赐,你能说“优秀”不重要吗?

其实,“优秀”还不仅只有荣誉与金钱,还能使老师开展工作心情舒畅,得心应手。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当班干部是多么的重要。那就是一个得力的助手,是一个不拿报酬的小老师!

能帮你把班级管理得有条不紊,让你省心又省力。那怕你三天不上班,班上也会照常运转不乱。

反之,我们常见,少了这样优秀班干部管理的班级,班主任那怕仅仅离开三个小时,就有可能鸡飞狗跳、头破血流。

但是,培养出一个这样优秀的班干部又是多么艰难,有时是可遇不可求,带几届班才能遇上一个。

想,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花了好大心血培养成“优”,刚能为你“站岗放哨”,就转走了,那崩溃,感同身受,你也是不是一样有?

有经验的任课老师都知道,无论你是上节观课者众的公开课,还是上节日复一日的闭门家常课,只要有了这些优秀的“顶梁柱子”,你的课就能上得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就能把死的课也上活。

真心挚爱教育的老师,都有同感,能教到教出几个优秀的学生,会有莫大的成就感,这并非只是可以获得多少奖金或以后图多少回报,而是一个教师的良心和责任使然。


若班上全是基础差的学生,死气沉沉的课堂让人窒息,一节课上完,简单的题都没几个学生会做,老师的挫败感,不只有崩溃,甚至怀疑自己教书育人的人生。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多了几个这样优秀的学生,就多了一个好班风。这样优秀的学生在班上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可估量。

一朵云能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能摇动另一棵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怕班上有了几个后进生,也有可能在“优秀”的感染下向“优秀”靠近。

甚至连有经验的家长也知道,竞争有利于进步。在一个班级里,教育其实是公平的。

同样的授课老师,同样的授课内容,学习好坏在于个人。

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你追我赶,利于学生的进步。没有了对比和竞争,就没有了努力,学生就会满足于现状,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因此,第一、二名转学,别说老师舍不得,班上很多同学也一定舍不得,因为第一、二名是他们的镜子、参照,是他们学习的目标、超越的榜样。

一般来说,优秀的学生,背后大有可能就有个优秀的家长。学校的一切教育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同样,每一个老师的工作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有人说,教育应当一视同仁,是的,一视同仁!但是世上那有绝对,只有相对。

如同世人爱美一样,任何老师都会对优秀学生产生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偏爱。


同样,任何老师也都会对这些优秀学生的优秀家长,给予的支持与配合,心存一份感激,会生发一个更好的印象,这无可厚非,这是人之常情。

现在有很多老师,被刺头家长的怒斥、谩骂、告状、热搜、撕打、赔钱,甚至派出所的关押,搞怕了搞苦了,一旦遇见这些优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似有“久旱逢甘霖”的欣喜,心中总怀一份感动。

有了这些优秀家长,在老师工作背后的“力挺”,老师的工作自然就会顺畅多了。

老师提出的倡议,有人带头响应;老师在家长群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任务,有人能带头完成;家长会有人带头发言,倡导正能量;开展活动,有人能带头点赞,给教师和学生鼓励……就是老师出点小错,也有可能在优秀家长的理解与解释中得到宽容与谅解,不会给老师带来说不清的麻烦。

如此,能让老师在一个与家长没有矛盾或少有矛盾的家校环境中工作,你说,这对于跪着的老师,是不是一件幸运而又幸福的事!

第一二名转走了,也转走了这些配合支持的家长。

你能说,作为老师,心中只装满工作的老师,是不是又是一种不舍的伤心呢?

看过《红楼》,深知黛玉葬花,哭的不是花,而是自己的命运。第一、二名转学,老师哭的是什么呢?

人才终究都是人民的国家的,第一二名无论转学到什么学校,也都是人民的祖国的。

当我们的考评制度不再用“唯分数”绑架老师的荣誉地位、绩效奖金、评先晋级时,当我们的家校关系不再用“唯分数的功利”联系时,相信大多老师都有。

“优秀学生无论转到什么学校都是人民的祖国的”的情怀与胸怀,转走第一二名,也一定不再有,比离婚还甚的伤心与痛苦。

各位老师

你遇到这种情况时

你后来是怎么平复心情的?

真是深有休会

    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觉真的是说到心坎里了,由于班主任工作我刚刚起步,一切从0开始,去年偶然机会担任一年初二级部的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虽说身心疲惫,但也这么进行着,上不了三等,在二等上徘徊。当初三时,学校多方面考虑选更优秀的老师担任。所以我被安在初一当班主任,当我想和同学们争先进时,上天总是捉弄我,和我开了个玩笑。阳光分班我抓了个16号,当我得知有一个学生从6年级就不上学了;。刚开学不久又有一同学转走了,第一次月考,关键时候我们班竟有48人考,按48个人成绩考核,惨,何等惨,人数多的班54人,取前48个人成绩,这叫什么公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完后,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