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有说谎,今年绝对是“最难就业年”

作者 | 年月笔记

来源 | 年月笔记 (公众号:nian666yue)


作为一名在就业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四五年之久的老师,聊到求职,总是莫名熟悉。

每一年都是最难就业年,但今年,他们说对了。

谈到就业,大概是受某些现象和数据的影响,虽不尽很懂,但还是想就这种话题,写一篇我自身的想法。市场上人员的流动,从来都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唯独今年,扎起了堆。

我相信,很多人在年前的计划里,肯定有这么一条:

跳槽,换一个工作环境。

人挪活,树挪死。

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也并不适用于每个时候。前提是,你要具备一定能力,有一定个人价值。即使挪了窝,也是从狗窝到金窝银窝。

现在随便打开一个媒体平台,能看到各种疫情消息,像是呼吸,跟每一个人都紧密相关。大到经济,小到职场,从国家,到个人,这种影响,好像谁都逃不掉。

在联系企业、安排学生面试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种死循环永远存在:

企业招不到人,人找不到工作。

确实存在很多因素,每一个因素的变动,哪怕是因为“公司没有厕所”、“我觉得你长得还没有我们前台好看”这种小小原因都能换来一句“我考虑一下”、“你回去等通知”的结果。

智联招聘显示:今年有900多万学生求职。疫情影响,2021届的学生也跟着出来凑热闹。每一年,都是专家口中所说的“就业最艰难的一年”。

今年他们没有说谎:

今年确实很难,而且,绝对是最难。

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19年全年全国大约裁掉多少人,京东裁员8%,腾讯裁员 10% ,苏宁裁员 10%,keep裁员15%,滴滴裁员15%,知乎裁员 20%,科大讯飞裁员30%,网易裁员35%,美团上海裁员50%,知乎裁员20%,华为年底报道裁员7000人,还有许多没有报道出来的裁员和倒闭企业没有计算。”

这些人,全都涌入到2020年。

这些大佬们都扛不住,更不用说那些中小型企业。

很多企业已经内部传出,停止招聘。

我每联系20家企业,10家没有招聘需求,7家要有能力者,3家说面试看一看,最后可能只有1家招了两三个人。

绝大部分企业的原因是:公司人员存在很大变动,等疫情过去后再看。

之前有个企业老总跟我说:

“我每天都睡不着,天天在业务上,一刻都不敢停歇。想招人,但郭老师,您知道,难招。会做事的,我目前公司状况,开不出那么高的工资,一个比一个傲娇。会干一点事的,觉得自己牛逼得不得了。不会干事的,招着干嘛。”

这个死循环,找不到突破口。

仔细想一下,最终还是到了个人意识上。换言之,一份工作并没有那么难,关键看求职者怎么看待。

我带应届生带得比较多,互联网,专科,无毕业证,无家庭背景,无社会阅历,一开始做这个行业,或许确如网上说的“风口浪尖”,企业招聘,学生上岗,貌似难度不大。

随着市场动荡,站在企业家角度上讲,仿佛每天都是金融风暴,每天过着刀尖儿口上舔血的日子,大佬们方向盘一挥,企业前进的楼梯随时可能崩塌。他们在愁,愁不下去的,就关门大吉,由此就导致,不敢花那么多钱养闲人了。

并不是说行业不行,只是,市场把每一个企业逼得压力越来越大。

回到死循环的话题上(企业招不到人,人找不到工作),大概就是如下几条原因了:

肉只有那么一点,却成千上万人想分食;

校园的环境太过安逸,生产出了一批未成形的准职业人;

没有学到一身本领,贸然下了山,入了江湖,扬言想成为一名剑客,结果是死都不知道死的;

准职业人的自以为是,眼高手低,这应该是90%大学生的通病;

不能吃苦,读了大学,或者海归回国,即使对市场两眼一抹黑,也要找一个起点高的发展平台,生怕吃了亏,干了苦力活儿;

公司层面,大都哄抬了招聘福利,以此吸引求职者,乱了求职市场,也提高了求职者的要求,你写一个月薪2000试试?

大概情况,我总结了一下:

求职者——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一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最好是能“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招聘方——你觉着你干的6000的活儿,公司能给你4000,就绝不给你5000。不以你干活儿多少来定,而是看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

单独看,没什么毛病,但合在一起分析,发现这是一件“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问题。

数学理论上:

工资<求职者<价值(求职者注重工资,轻视价值,或者说创造不了价值)

价值<招聘方<工资(公司更注重价值)

完全相悖。

以上写的,都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就业、面试、失业,讲几个我听到的话吧。


李华:我被公司开除了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

通知:受疫情影响,假期延长至2月2日。

通知:假期延长至2月10日。

通知:假期延长至2月17日。

通知:公司没了,你不用来上班了。你重新找工作吧,找到带上我。

疫情期间,企业家们“度日如年”。

李华在上个月就收到了公司的劝退电话。并不是公司倒闭,而是撑不住了。他在公司干了5年,熬过了300多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惨烈,也熬过了这5年来没日没夜的加班,却始终没能熬过这场疫情。

5年合同期满,总经理一个电话,先倒苦水,然后委婉地说后面的用工合同恐怕续签不了。

弦外之音,李华自然明白。5年的感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电话里没有过多言语,彼此轻声道了一句“保重”之后,两个多月,再也没有联系过。

李华心里不舒坦,想找朋友说一说自己心里的委屈。他跟大学时的室友打电话,两人吐槽了一个多小时。

室友在家关了半年,没有出去找工作,平时打打游戏睡睡觉,他觉得找工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他已经拒绝了好多公司的面试。

李华聊到他半年没有工作,被辞退的失落感逐渐好起来。而室友心里在想,这是有多没价值,还被辞退。在父母眼里,这个室友,也只是一个在家混吃等死的啃老族。

徐大哥:工作十年,我一个月还是4000块

生活的压力有时让我找不清楚方向,我没有一技之长,工作了十年,今年34岁,还拿着公司一个月4000块钱的到手工资。我知道,有人在背地里笑话我。

去年母亲住院,找朋友借了几万块的住院费。开口借钱这事儿,是自尊被践踏的表现。但也想不出别的办法。

不敢买房,不敢买车,也不曾体会过电影院的震撼,更不敢想象旅游途中带来的预约,有很多人在问我,这十年怎么混的。

我说,十年混成我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他们也和我一样,很努力,在公司开会、加班也积极,但只能这个样子。

就像读书时,天天学习,也没见着考多高的分。可能说平台不好,或者说方法不对。

我深知“选择大于努力”的道理。但选择也是带有几分运气在里面的。十年间,我换了六份工作,做过编辑,做过测绘,做过新零售,也做过营销……我什么都会,却什么都不精,创业两次,失败,最后懒得折腾。

有人说,钱很好赚,但我为钱,操劳了半辈子,总觉得那些说钱好赚的人,实际上是在找割韭菜的对象,正因为当今社会不富裕的人很多,所以让那些所谓教你赚钱多的人钻了空子。

工作十年,一个月4000块,身体健康,一身疲惫过后,我觉得这样也挺好。

学生:不要频繁跳槽

毕业那一年,老师说“不管什么行业,一年得其要领,三年必有所长,五年成为专家,十年成为权威”,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在本子上。

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在自己的岗位上融入,他们每天发的朋友圈,都是工作上的其乐融融,或者愁苦,总的说来,这份工作,他们做得有了归属感。我发现,这就是我跟他们拉开差距的真正原因。

当初和我入职同一家公司的同学,因为我受不了培训期间各种拓展和总结,选择了离职,而他咬咬牙坚持到现在,一待就是三年。

虽不说他在里面干得怎么样,但我能感受到,他过得很充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即使学到的不是技术方面,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每次看他发的照片,都是各种高档会议、发布会,产品的讲解。

这三年,我换了8份工作。

干到后来,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能做什么,客服不想干,行政看不上,技术做不了,做业务没有口才……所以,我不断地在尝试。我承认在这期间,我遇到任何一点困难,没有人帮我,我就不知道怎么办,就会选择逃避。我害怕丢面子,害怕与别人交涉任何事情。

这8份工作,干得时间最长的是网页设计,7个月,项目上线时天天加班,我受不了,就辞职。干得最短的,4个小时,老板叫我花钱买正装,我觉得这种工作不自由。

我什么都没有学会。

当我再一次搭上回家的火车时,我突然有些失落,我怎么觉得我这辈子就适合当个寄生虫,破罐破摔,颓废地过完这一生。 

某HR:你什么都没有,你有什么好挑的

做人力资源第七年,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求职者,也去过各种名牌大学招聘。现在的大学生,跟我们那个年代没得比。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学校作宣讲,公司花了钱在学校内部弄了一个多功能报告厅,来听宣讲会的有400多人,当天的面试,我记得我统计了一个数据:

95%的学生,问他更偏向于什么岗位,回答,什么都可以,没有方向;

95%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是不清不楚的,4年,跟没学差不多;

95%的学生,简历上面没有亮点,平平淡淡,就是为了凑字数;

95%的学生,不太会说话,内向;

95%的学生,不注重职场礼仪,穿着随意,不会礼貌用语。

那场招聘,花费了我三天的时间,16170块钱的成本,只招到了6个人。那组数据很奇怪,不知道是我们公司对学生要求高了,还是确实成了某一种现象,导致我这个工作的开展,人力物力得到的回馈,不成正比。

有一个学生,我印象特别深刻,往那儿一坐,我让他自我介绍,说实话,我快睡着了。

他简历上写了一堆兴趣爱好,看书,打篮球,打游戏我就不说了,我就问他喜欢看些什么书,答不上来。

我又问他,在学校有没有参加过什么活动。

他说,参加过一次英雄联盟夏令营。

我问到了他期望薪资。

他大言不惭,6000起步。

出于礼貌,最后我对他说,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

然后他噼里啪啦,提了一堆要求,上班地点,住宿,吃饭,公交地铁也问了……

现在想想,好像我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也没有这么去面试的吧。

我:很多时候,是态度和心态问题

已经记不清安置了多少学生就业了,QQ和微信,都是大几千的好友,学生占了大半。上过的课,安排过的企业,说实话,整个流程也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

上课给人的成就感在于,那些你自己都快忘记的话,一些也可以用来宽慰和提醒自己的话,在给学生讲的同时,也是在说给自己听。

现在大学生的状态,我已经无法去跟我们那时候的大学生状态对比了,或许是时间上的差距,以至于我只能看着某些人的世界表示不理解。

所以,这些,我没有做要求。

每次安排面试,上课都会强调,我比较看一个学生的态度,然后是心态,再来看技术。经验告诉我,大部分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是如此。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的想法,以至于,有些话,不管讲多少遍、教多少次,总会有不在意,一次两次,是记性不好,七次八次,应该就是态度问题。

很多学生在求职路上,遇到点问题就人设崩塌。面试几次就哭几次。有点过于玻璃心了。‍

写到最后

如果你有一份工作,先坚持一年看看,给自己一个计划,1年3年,如果仍然有辞职的想法,做好准备,跳一跳,或许更适合你。

如果你正在找工作,先列举一下自身优势,具备什么价值,适合做什么岗位,公司不傻,也不是慈善机构,不然就算你面试再多次,结果都一样。

我只是想说,一个对自己都不了解的人,你还在公司上着班,“不善学习,不思进取”的性格,每个月拿着工资,你没有失业,真的是很幸运了。

至于目前整个大的环境相关的就业数据,网上一大堆。

讲了这么多,身处就业行业,虽然今年确实是最难就业年,但我还是希望,每个求职者一定要多提升自己,多学点东西,机会,到处都是。

要相信:竞拍的东西,总比明码标价要值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们没有说谎,今年绝对是“最难就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