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在此前的人生途中,我总觉得自己将成为别的什么人,似乎总想去某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在哪里获取新的人格。迄今为止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成长,在某种意义上类似改头换面。但不管怎样,我是想通过成为另一个自己来将自己从过去的自己所怀有的什么当中解放出来。”

我很喜欢这段话。以至于好像在各类社交网络上发了一次又一次。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每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之前我总是很激动,认为自己有机会去塑造一个“全新的”人设,比如从沉默寡言到开朗活泼,从话痨到高冷,我总是提前在心里描绘无数次那个想象中的人设,认为自己应该,绝对能做得到成为一个“新的自己”。

不过老实讲,那个所谓的“崭新的”自己,从来没能出现过,我身上永远存在着我认为的致命的缺憾,比如并不能成为周围的focus,不能成为一个“自律的”“高效的”学霸,不能云淡风轻的高冷起来,不能对自己的拖延症“嫉恨如仇”。无论如何,我永远不那么如心中所塑造的那般“完美”,更贴切一点说,是“合我心意”。

我和这个不太令我满意的“我”共生了二十六年。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过去的自己所怀有的什么”,到底是什么?

我仔细想了想,这种带给我强烈的想要摆脱的渴望的东西,不是我怀有的什么,而是我自己。

我总是想借由外界环境的彻底变换,而得到一个新的,不同于往日的自己。换句话讲,我希望我的个人发展模式是“跃进”式的。但历史(不仅是我个人的)证明,“跃进”模式是不现实,不科学的。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诞生,是必须要与旧的某些理论有所关联的。就连似乎是一夜之间颠覆所有人认知的“相对论”也是如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未彻底否认牛顿关于运动的定律,相反,在低速运动的情况下,两者的预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建立在一系列实验以及各种不同的解释意见的长期反复的交锋和对峙之上。(我想这一点我们再清楚不过了。)那么个人的发展,自然也无法越过科学这堵高墙达到什么飞跃式的境界中去。

“想要全盘否定现在的自己”和“想通过周围环境的彻底变换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两种想法,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偷懒的“自杀式行为”。因为不想去认真思考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或者其实不愿意承认自己某一方面确实做的不好),干脆彻底推翻,从生理和环境上通通否定,得出的结论也就只有一个了——即,我必须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将过去的我全部抛弃,我急需的是一个可以改头换面的机会。

而事实是,一夜之间能够改变的,也就只有发色而已。

更重要的是,你得先知道你需要改变的是什么,才能通过漫长的时间,细微的积累而真的去改变什么。

最近机缘巧合获得了十几日的独居生活的机会,发现即使我拥有了榨汁机,一个人的房间,以及可以出门晨跑的好天气等等同vlog的up主们类似的生活背景和素材以后,我依然选择的是,熬到最晚的夜,炸鸡奶茶外卖,以及也许会完全不一样的明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