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一生际遇坎坷多舛。在宦官刘瑾擅权时,他被下过诏狱。侥幸逃过一劫后,他被流放遥远的瘴疠之地,任贵州龙场驿。每一次都是九死一生,王阳明是如何逃出生天的呢?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人生智慧呢?
人,难免遇到各种不如意。有时几样愁烦,“汹涌”而来,让人有些不能应付。
工作压力好大,有时还会伴随同事关系问题,偶有纰漏的责难。心烦时,回到家庭里,又带来新的困扰。
有人惊呼,活着好难!其实,很多名人大家,也都有过“扛不住”的时候。其中,王阳明在人生谷底时,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获得了五百年来,令世人惊叹的“心学”。
明朝阉党是大患,正德皇帝宠信刘瑾,这个“立皇帝”,祸乱朝纲。当时只是个六品小官的王阳明,一份弹劾刘瑾的奏疏,让他受了四十廷杖,几乎丧命。
昏迷后苏醒过来的王阳明,已经被下入了锦衣卫诏狱。所有人都知道,进了这里,最后基本都是抬出去。
潮湿、昏暗、逼仄的诏狱,不是人生存的地方。王阳明第一次面临了死亡的恐怖。他在诏狱,度过了最难忘的春节。
面对惨痛的事实,他有过彷徨。他写道,“崖穷犹可陟,水深犹可泳。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
意思是说,山高可以登,水深可以涉,可是这日月之事(朝廷之事),怎么就乱了我的心呢?
王阳明不会耽于常人的苦恼中,否则就不是开创一派心学的大师了。在面临死亡威胁时,他想起了“文王拘而演《周易》”。
在今日不知明日事,眼前牢房铁窗苦的境遇下,王阳明研习《易经》。
“囚居亦何事?省愆惧安饱。瞑坐玩羲易,洗心见微奥。”专注于易道,心中再无惶恐。悟道既久,便将《易经》了然于心。
困顿时,调适内心,不囿于眼前的困境,不放大自己的绝望。转移注意力,专注于有益之事,既能减少痛苦,又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
当王阳明幸运地被放出诏狱,哪里知道,又将跌入另一个更大的阴谋。
他被流放贵州龙场,在当时就是换一种死刑方式。即便如此,宦官刘瑾,还是没有放过这个得罪过他的人。
王阳明回乡看望父母亲人,发现了刘瑾派人来追杀。聪明如王阳明,施了小计,制造遗书遗物等,河边自杀现场,骗过了刘瑾。但,贵州之路,毕竟非比寻常。
贵州龙场,古来瘴疠之地。这里居住的是当时的蛮族,语言不通,习惯差异大。汉人,只有犯罪之人,才会来此。
某一日,王阳明见远处走来三个人,看形象就是中原来的汉人。中间的吏目是个老者,两个年轻人,应该一个是儿子,一个是仆人。
他们面露悲戚,精神疲惫,王阳明放弃了,想要马上前去说话的想法。没想到,次日早晨就已经听到,那个老者的死讯。中午时,他的儿子死了。傍晚时,仆人也随即死去。
王阳明与童仆,带上祭品,背了铁锹,掩埋了这三人。
在三人新坟之前,王阳明大放悲声。他说,“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王阳明说,自从我离开父母故乡到这里,已经三年了。在瘴毒之地,能够活下来,都是因为我从不曾有一天,是悲悲戚戚。今天我这样悲伤,都是因为你啊,不是为我自己。我不应该再为你悲伤了。我为你唱首歌,你听听吧。
这就是王阳明《瘗旅文》中的一段文字。常读常新的文字,每一次都能带给读者,新的感悟。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古文观止》。
王阳明在坟前,唱起了安魂曲。王阳明在初到龙场时,就是以歌声,与当地人交流,释放自己的善意与诚意。
王阳明揭示了一个秘密,他在龙场的处身之道。“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忘记自己的困难处境,不营造耽于困境的“心境”。“戚戚”于事无补,于己无益。
这之后,王阳明做了一个石棺材,每天睡在里面。他像从前“格竹子”一般,专注于“心学”。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只听石棺中一声长啸,历史的长河,由此进入新的一页。王阳明龙场悟道,此刻完成。
在最困苦,最低落的时候,不要“戚戚”于小我。放眼望去,天地广阔。有了更高追求的人,更容易走出暂时的困境。
王阳明先生的智慧,我们不可能完全参透,但是可以借鉴一二。连日本人,都努力学习心学智慧。更有人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让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智慧,滋养、充实我们的内心。只要内心强大,坚定必胜的信念,便可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