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简介
跨越明清两代、建成将近六百年的故宫,收藏着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历经百年沧桑,这些人类共同的瑰宝或多或少蒙上尘埃,破损不堪。从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木器、陶瓷、青铜、漆器、钟表、织绣、书画,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而这些修复师们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文物有灵魂,有生命,它们和人类的内心大美紧紧相连。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之时,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
l 笔记
★第1集 | 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
康熙皇帝60大寿时32扇屏风、乾隆皇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唐代三彩马、珍宝馆银器、乾隆生母金发塔等文物纷纷登场。在大半年的时间里,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将分别修复手中的珍宝,以赶上展览进度,而他们在宫墙内外嬉笑怒骂的生活故事也逐一呈现。
【万寿屏】共32扇。康熙六十大寿时,当时在世的十六个儿子三十二个孙子送的祝寿礼物。屏风的正面,用明黄色绸做地,彩绣各种不同形式的寿字,总数过万,俗称万寿屏。屏风的背面,非常罕见地用矿物质的石青颜料书写诗句,每扇有两人各题五言律诗一首,是康熙帝胤字辈的儿子、弘字辈的孙子为他作的祝寿诗,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雍正和乾隆。
【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其原主人为乾隆皇帝。清朝皇帝快钟表收藏,莫过于顺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嗜爱钟表的程度,一代胜过一代。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传教士到中国来,他们会研究皇帝喜欢什么,就把当时最新、最好的钟表送到宫里,形成了一类独特的收藏。宫廷钟表作为特殊礼物,有着极为精巧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华丽的外表,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和工艺水平。
【珍宝馆的银器套杯】共十二件,每个杯子里都是一个历史故事。
【唐三彩马】唐三彩是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一种盛行于唐代的彩釉陶器。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唐三彩马一般作为随葬品,在唐代十分盛行,可以多方位的折射出唐文华的绚丽光彩。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寿康宫海南黄花梨柜子】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海南黄花梨柜子。略懂木制家具的人,会知道他们有多贵重。柜子中设有暗格,当年故宫初建博物院时,从中清理出珍宝一百多件。原来,这里是太后珍藏自己最心爱的珍宝的地方。
【景德镇御窑烧造的瓷器残次品】才出窑炉,便被打碎深埋。
【乾隆母亲的金发塔】母亲去世后,乾隆为了纪念对母亲的哀思,建造了这座金发塔,储藏母亲的头发,这也是寿康宫原装陈列的一部分。
★第2集 | 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
中国人对木头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几千年下来,中国人一直在用远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头建造家园。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房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栖身从木开始,用木头造纸,用木头刻版印刷,栽种、培养、雕琢一个个可造之材,木雕佛像,看上去更是多了一份蕴含生命的亲切。
【辽金时期木雕菩萨造像】木雕佛造像因为便于移运,绝大部分的精品,都已在早年流失海外。现存于故宫的木雕菩萨像,经千年岁月的冲刷洗礼,已经金漆剥落残存,木胎肌理裸露,但保存基本完好,衣纹刻画自然流畅,纹饰繁简得当,极为难得,是木质佛造像中的精品。早期木雕佛造像,一直是博物馆所看重的。只要是宋、元以前的木雕,都成为博物馆的重要珍藏,如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木雕佛造像都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宋代木雕佛像,是我国木雕造像的巅峰,基本同一时期的辽金佛造像,虽然不像宋塑那么挺秀,但面相更为方圆,身材也更为丰满。
【乾隆御稿箱】中国是盛产诗歌的国度,有一个人,堪称诗歌数量第一,他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留下了四万多首诗,虽然我们难以亲眼见到这些诗稿,但现在可以亲眼看到,他们曾经存放之处。当年为了存放诗稿,特意做了四个御稿箱。御稿箱漆层比较厚,其漆层厚度,大概有一百二十层左右。其表面是一层红,中间是一层黄,下面是一层绿,底漆为黄漆。其雕刻整体设计以云龙纹为主。
【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是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瑟属于宫廷乐器,体积比古筝、古琴要大很多。
【黄花梨百宝嵌番人进宝图顶箱柜】这是一个镶满外国人纹饰的大柜子。这是唯一一种古时有,但现今没有的纹饰。番人,是中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泛称。明清鼎盛期,要接受许多番邦的朝贡,朝贡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序,包括跪拜的动作、站立位置、进退路线等,接受贡品后,朝廷通常会回赐丝织品、瓷器、金银等,且回赐的价值远高于贡品,以彰显大国风范,这时就出现了番人进宝图的纹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民国以后,随着国力衰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再有番邦朝贡,这种纹饰也就不再使用了。这个柜子最早陈列在西六宫,曾经也曾陈列在乾隆读书的地方。
【出门见喜春条】民间的春联是红纸边条,而皇家则用到了缂丝工艺。缂丝在日常生活中的知名度,远远低于织锦缎,在古代,使用者非富即贵,皇帝龙袍用的就是缂丝工艺。缂丝的作品完成以后,只看到纬线的图案,而看不到经线,有一种雕刻的立体感,这也是缂丝名称的由来。缂丝是一件很繁复的工艺,织造者把画稿衬在泾县下,根据图形和色彩进行搭配,每一个过渡色,都需要不停地变换小色梭,绘画中,一笔可以得到的变化,在缂丝中就要分解成无数的色块,一点点织就。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缂丝。
★第3集 | 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一幅已有250年寿命的古画,没有作者落款,没有画面内容介绍,也没有确切创作时间,在此之前,它从来没有与公众见面过。连它的名字,在修复时也还没有定下来。经过故宫专家考证,它画的是乾隆皇帝给他母亲崇庆皇太后过80大寿时,现场祝寿的实景。这幅古画,原本非常的残破,绢面有缺损、断裂,还有霉迹。书画组的科长杨泽华和同事们刚刚把它修复好。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画的内容是乾隆皇帝给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过八十大寿时现场祝寿的实景。
【游春图】是故宫博物院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绢本山水画,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游春图》画幅只有两尺多长,却场面开阔,描绘了人们在春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涧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是中国第一张重彩。传统的中国颜料一般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两种。《游春图》画中山石以细线勾勒,山体则使用石青、石绿填色,山脚用泥金晕染。隋唐以前,中国的山水画还处于稚拙的阶段,到展子虔《游春图》,开始真正在表现空间,首次出现了大场景绘画,所展现出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
【兰亭序摹本的一百四十八方印章】
【罗汉图】一套十七张。丁观鹏是供奉与雍正乾隆两朝的宫廷画师,是清宫十大画家之一。
【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多达千人,小的不超过半寸,人物动态,面部神情各异,而且,人物互相之间又有顾盼,目光所注,传神所在。
【乾隆慧贤皇贵妃朝服像】郎世宁是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于为皇帝作画,竟没有太多机会传教。郎世宁擅长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与中国画家合作,共同创造出中西合璧的院画新体。现在全球各大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陈列。
l 短评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故宫,一个有多少朝代更迭,多少流转岁月,又有多少故事吟唱的地方。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什么,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了。
怀着最敬畏的心情,做着最精细的活,重复着最简单的动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修的是湮没在尘埃里的那些人和事,让现在人感知,让后来人瞻仰,这就是他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