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2)《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读后感(二)——时代的问题

        在导论中,孔飞力提出了三个问题,并指出这三个问题由于现代的条件而变得更为紧迫:

政治参与的扩大如何同国家权力及其合法性加强的目标协调起来?

政治竞争如何同公共利益的概念协调起来?

国家的财政需求如何同地方社会需求协调起来?

将三个问题稍加解释就是:

        第一,政治参与的扩大不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参政,更不是全民选举。而是那些作为文人阶层的社会精英们,如何大范围的参与进国家政治里面。为什么需要他们参与进来呢?作者用魏源做为案例来看,魏源提出这个超前的概念:政治参与的扩大,他当时的地位也仅仅是以举人身份担任幕僚而已。简单来说,就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如何能够广开言路,耳听八方,用超出现有经验的方法来解决历史没有出现过的问题。

        政治参与的扩大难么?既然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困难。也就是孔飞力提出的三道难题中的第一道:怎样才能使得由于恐惧而变得火烛小心的精英通知阶层重新获得活力?拜雍正以及乾隆对文人的压制所赐,文人对文化活动、文化作品,变得谨小慎微,甚至不敢言语。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就只能在“沉默中爆发”。


        第二,政治竞争指的是什么?就是党同伐异,明末党派竞争带来的王朝没落,对清代统治阶层带来了深刻的警示,所以对朝廷中的党系竞争异常谨慎。由于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百万里挑一,使得成为人上人变成了万千学子的心头念。一旦得到的东西越是不易,越是有各种手段来得到。师生之间,同窗之间,同乡之间的各种关系不可避免地就产生了。虽然明令禁止,但还是如细菌般滋生不觉,乾隆晚晴年间的和珅一脉更是将党派发挥到了极致。

        公共利益的概念又是什么?简而言之,以天下为己任,如何兴国。这个问题好比如何说服和珅让他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用于救国,受限于局势,基本无解。

        基于此,孔飞力提出第二个难题:如何利用这些受过教育的文人精英的政治能量?

        第三,国家财政需求除去皇家私人的巨大挥霍(对于皇家的私人挥霍可以翻阅《乾隆皇帝的荷包》),还要兼顾到正常的需求:各地灾难的救助;不均衡地区发展的平衡;军需;基础建设需求等等。地方需求肯定是增加了,为何增加?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地方与外部的接触也导致地方的现代化进程远比上面更加深刻,这些深刻不单单是思想上的,而且要有物质上的进化,而这是需要钱的。上面没有钱发给下面,下面没有钱自己搞发展,自然不可能有所有的现代设备和武器的发展,之后的鸦片战争的失败可见端倪。

        孔飞力对此提出的难题是:怎样才能通过一套相对狭小的官僚行政机构来通知一个庞大的而复杂的社会?

        这三个问题的复杂度,孔飞力用了一本书来解释,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如何来回答我们这个时代所面对的根本性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记(2)《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读后感(二)——时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