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集|华山

华山,据《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并且仍在默默地持续上升,据(唐)东渭桥遗址变迁推算,华山现在大约以6.25毫米/年速率隆升。华山地质地貌将永远处于无止境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去,因为缺乏科学的知识,对于华山的形成只能通过神话的形式进行解释。其中最著名的是劈山救母的传说,讲述的是刘沉香劈开华山救出其母三圣母的故事。协同着故事的传播还有这样的描述:华山的西峰(又名莲花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齐茬茬被截成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铁斧。

当时年纪尚幼,听到这样的故事,对于华山的向往是既奇妙又神圣。自然地,长大了以后就想去看一看。

16年前,当我稍微有一些能力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登华山。

这么多年过去了,华山及那次登山的经验,只留着一种淡淡的遗憾。去,是去了,看,是看了,经验,是有了。但内心深处总有一股说不出的不满。直到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醒悟了,原来,我所期待得到的满足,不止是体验,还要获得一种认识。


16年前,夜登华山


现在白天登华山有4个选择,但我当年是夜登,索道不开,所以只有一条徒步登山的线路。

玉泉院

沿着一条两边都是旅馆和小吃店的斜坡往上走,几百米后就到了玉泉院。

玉泉院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园林建筑,背依华山,始建于宋朝,是道士贾得升为师傅陈抟所建。几经破坏,几经修缮,到了明清才有这个规模,名希夷祠,因宋太祖赐陈抟号希夷先生得名,后改名玉泉院。


我们是夜登,所以没有直接走玉泉院进山,而是从玉泉院旁边的牌坊出发。


五里关

步行20分钟,抵达五里关。五里关在华山峪五里处,被称为华山天险第一关。

关门上原筑有城楼,入山者自城下通过,后因年久失修,城门、城楼毁圮。现存关门城墙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华阴知县崔肇林重建。关内原有高大庙宇建筑,规模宏伟,风格严雅,称三教堂,供奉儒、释、道三教开山祖师,也是华山全真教创立前吸纳众教之长,融三教为一体的场所。现建筑毁废已久。

一路拾阶而上,再步行30分钟就到达莎萝坪,途中会经过石门。

莎萝坪,即菩提树。从印度引进的树种,相传昔时坪上那株为陈抟老祖亲手所植。

莎萝坪又名洞天坪,在石门上一公里处,因坪上栽植莎萝树而得名。坪上原建有莎萝庵,游人多于庵中焚香祷告。《华阴县志》有详细记述,可惜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六日,华山峪洪水暴发,树及莎萝坪所有建筑全毁于水患。 

莎萝坪现在的面积维十余亩,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游人登山时往往在此驻足小憩。

我们在莎萝坪的回廊短暂休息之后,开始登上更加陡的石阶。


下一站是毛女洞。

我们朝着莎罗坪南往前,是一段混元石的山道,因其随山势回曲,十有八折盘山而上,故名“十八盘”。据《三才图会》记述:“山最陡者,十八折乃得上。”

明朝时,在华阴为官的王时雍写过一首诗《十八盘》,诗中说:“华岳高千丈,登临路转盘。石梯偏碍马,山木易捎冠。雨过岩花净,云开眼界宽。峰头游罢看,余兴尚漫漫。”

华山的险自此可窥一二。


30分钟后,我们到达毛女洞。

这里又有神话传说。

据《列仙传》记述:毛女,字玉姜,秦始皇宫女,因避骊山殉葬之灾,负琴与秦宫役夫相携逃入华山。后来经高士指点,饥食松柏籽,渴饮清泉水,致使体生绿毛,行步如飞。至西汉年间,毛女年龄已一百七余岁,传说山客猎师世代都有人看见过她。传说唐大中年间,陶太白、尹子虚曾在华山见到毛女和古丈夫,并一同饮酒和诗。毛女吟诗道:“谁知古是与今非,闲蹑青霞和翠微。箫管秦楼应寂寂,彩云空惹薜萝衣。”又据华山道士传,就是在今天,当夜深人静时,仍然能听到毛女洞如泣如诉的琴声。历代文人有毛女诗词多首,陈抟就有《咏毛女》诗:“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粟叶作罗襦。有时问着秦宫事,笑捻山花望太虚。”

现今毛女洞还存,但因攀登道路艰险,且为荆草所塞,久无人迹。毛女峰下原建有庙宇,称毛女洞下院,当地人即直接呼下院为毛女洞。原建筑已毁,今舍宇为1987年重建。

当夜只是匆匆路过,如今细细查看,才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得一技能——若要细查,必要耐心,必得效果。

毛女洞不是毛女洞,乃是毛女洞下院。若是只过毛女洞,就当毛女洞,那就错把修建的庙宇当成了原址。

继续往前,我们会经过云门。

自古华山一条道,若要登顶必须经历道上扥几个关口。有说华山五关,是指五里关、石门、云门、太华咽喉、金锁关。 也有八关说,五里关、石门、云门、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五云峰、金锁关。

无论何种说法,云门都是一个关口。

过了云门,往上走到达青柯坪平台,我们就已经站在了海拔1120米处了,行走的路程已经10公里。

再往前,就是华山最惊、险、奇、雄的一段——回心石至金锁关。

建议在青柯坪平台好好整修。

这里庙宇古朴,浮苍点黛,所以取名为青柯坪。曾有人作诗日:“窈窕青柯坪,正在西峰罅;二十八潭悬,飞瀑从天下。”


青柯坪背依主峰,绝壁千仞,拔地而起;水帘瀑布,如从云天垂落,跌落谷中,声如雷霆,主峰由于总是处在逆光和侧逆光中,就象巨灵神剪影紧贴天幕之上。

白天,登临青柯坪,还可眺望秦川,那种感觉就如从洞天俯视尘寰。四周峰峦环绕,林木葱郁,山寺石洞,掩映其间,这里就是华山风水的结穴处,有通仙观、紫云宫、九天宫和太虚庵四处庙宇。

通仙观为北斗坪的下院,山门“通仙观”匾额为邵力子书,庙内也悬木匾一块,为康有为所写。马占山在门外河西巨石上题有“精诚团结,还我河山”石刻。

紫云宫又名西道院。有前殿三间上殿两间,东厢房两间。房屋已旧,现为道士居住。这里还有明嘉靖己酉年(公元l549年)建的青柯书馆。明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8年,冯从吾又重建此书馆,更名为“太华书院”,并在此讲学,跟随他学习的人有三百多名,足见明时盛况。

九天宫,又名东道院,院内楼阁相通,清静幽雅。九天宫门口悬的“八景华清”匾额,为清光绪所书。殿前悬挂的“盘道连云”木额,则是清慈禧所题。在灵官殿内供有王灵官像。现此处为道教旅社,供游客吃住休息。

太虚庵为明朝道士高无和的住处,此人后来改名高演元,因平时蓬头跣足,故人们习惯称他为“高蓬头”。

回心石

过青柯坪,转弯、过桥,上陡坡之后,会发现有一大石壁上篆刻“回心石”三个大字,何时何人所题刻,无从考证。

到了这里才算真正开始上山。

游人到此常常畏险不前,许多人因而原道返回,因而取名“回心”。

因为身体特殊的日子,特别容易感到劳累,加上之前长途跋涉,至此地,已经十分疲累。但我不想放弃,原地休息了20分钟,提着一口气,继续往前。


“千尺幢”仅容一人通过,370多级台阶,山间壁立陡坡约70°,每级台阶的宽度不过三分之一的脚掌。

走过这一段的时候,感觉自己几乎是手脚都贴服在地面上行走的。

在千尺幢俯视脚下,如临深渊。石级顶端有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铁盖盖住,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称之为“太华咽喉”。

紧随千尺幢后面的是百尺峡。明顾端木有诗写其险曰:“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

百尺峡虽没有千尺幢那么长,仅46米,石阶91级,但仍是非常险要的。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

千尺幢、百尺峡的台阶都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凿的,民国时几经加固,解放后又多次修整。

真不愧为华山第一险。

登过山谷悬崖80余级台阶的百尺峡,我们开始爬老君犁沟。登石阶300余级,达云台峰顶。只是坡陡在60°~70°之间的石阶可不是说走过就走过的。

“老君犁沟”,传说是太上老君牵来自己的青牛,在这个陡壁处犁出的一条小路。


走完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这段有500多个石级,就登上了海拔1500多米的北峰。

这里四面悬崖绝壁,恰如一座平台,因而又叫云台峰。


在百尺峡过后,有一小段休息的时间,在群仙观。这个地方在老君犁沟的下端。

群仙观是一道教宫观,观内楼阁凌空,洞穴入岩,观前松翠风清,群峰叠嶂,是登游华山游人小憩及投宿之处。

北峰 云台峰

华山北峰,海拔1614米,为华山主峰之一。

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幢峡危道,峰头是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绝顶处有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南望华山三峰和苍龙岭的好地方。

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颂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

峰上景观颇多,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崖、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不过,夜爬的我们却只顾一路向南,再上高峰。

向南过擦耳崖。

“擦耳崖”为悬崖,仅有一尺来宽,据推测应就是金庸故事中洪七公和欧阳峰被埋之处。

擦耳崖是北峰口至上天梯下的一段险道。路西傍悬崖峭壁,东临万丈深壑,古时路面非常窄,只能容得下一只脚,行人通过时,必须肚腹紧贴着崖壁,双手扣着石窝,但由于“受手者不没指,受足者不尽踵”,就只能象粘在崖壁上的鼠类一般,故名擦耳崖。

爬30级天梯,到了上长约1500m、宽仅1m、坡度超过54°的苍龙岭。

位于救苦台南、五云峰下,岭西临青柯坪深涧,东临飞鱼岭峡谷,以其苍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悬龙般的地势而得名。其如履薄刃,绝壑千尺的地势使得很多游客胆战心惊。

夜登的时候,从很远的地方就已经看见了这一条龙脊,因为登山人手中的头灯或者手电,这里看起来就像一条火带,在夜空中非常明亮,有鼓舞人心。

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周围一片苍茫,却没有萧瑟之感,因为你的头顶有脚步,你的脚下有人声。偶尔从山顶传来大笑,或者是呼叫,证明着前人已经抵达的喜悦,也给后人鼓舞的呼唤。

当白天下山的时候,再次经过这里,只觉夜色中的安全感荡然无存,留下的是一种迷思——当人看不见周围的时候,其实也就不怕了,而当光明将周遭都照得通透之时,就会想如果来一阵大风,估计我也要学着韩愈一样,痛哭留下家书了。

五云峰

五云峰在苍龙岭上,金锁关下,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

它的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

峰上攀山道路千折百回,别具一格,路两边青松成林,风景秀丽。每当深秋季节,松翠枫赤,山花耀目,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色彩云,故峰因此而得名。又因峰位置居东、西、南、北四座主峰中央,古时也曾称为中峰。

金锁关

金锁关北接五云峰,南控华山主峰,东西两侧壑深千丈,关前仅有一米宽的台阶石径。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

关内关外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

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


过了金锁关往东走25分钟,就到了华山日出最佳观赏点——东峰。用尽最后的力气,走过上观日台路中间的那一小段垂直岩壁。终于抵达。

这里是华山景区内观看日出最佳的地方,所以也叫朝阳峰。

太阳还没有出来,但人群已经很汹涌。经过一夜的劳累,加上山脊上的大风,情绪不是很高。等了40分钟之后,天色已经大亮,却看不见日出。当时是失望的,也没有了动力去消化那些不愉快的情绪。现在想来,看不见日出,也没有什么遗憾,毕竟在这里看不见的日出,在别处的高峰上,我还看得见。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没有处处的如意,毕竟人生的憾事其实比较多才是真相。


别人的日出,我看着也美丽


华山:

是一块长20公里,宽7.5公里、高2000多米的完整的巨型花岗岩体,在地质作用下,由地壳深处液态的花岗质岩浆上涌冷凝后,挺拔而出,形成华山骨架。

经过长期的外地质营力侵(剥)蚀作用,形成了峭如刀削的三峰,高插云表的奇石、壮观的峰上峰、深邃幽奥的峡谷、穿石挂壁的飞瀑、奔龙走蛇的溪流。

华山山脉是秦龄山系的北支脉,覆盖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就本质来说,华山五峰是侵入于太古代太华群古老变质岩系中的华山花岗岩体的一部分。

在太古地质时代,华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属于海洋沉积环障。在这个期间,这里发生了该地区最早的一次岩浆活动,在海底出现了大面积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厚度为5000米以上的海床火山沉积岩,这就是今天分布在华山主峰周围的太古代太华群古老变质岩系

在元古地质时代,受南北强烈挤压构造运动的影响,华山地区海域逐渐缩小,海水后退,陆地面积不断扩大。这时除了南部残余的海床继续接受“熊耳群“等海相沉积外,大部分地区成为海陆交互沉积环境,岩浆活动也由火山喷发转为地下侵入,形成了部分元古代花岗岩。

在古生地质时代,南部海继续收缩以至消亡,华山地区几平全部变为陆地。在北向构造运动持续挤压下,断裂构造发育,沿着距地表约3-6公里深处的裂缝侵入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从而孕育出今日华山的花岗岩体。

大量的岩浆侵入太华群地层中,并使原太华群岩层发生混合岩化等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形成了以混合岩,斜长角闪岩及各类片麻岩为主的“太华群变质岩系”,并导致了华山地区构造地貌的东西向线状延伸。

在新生地质代初期,华山地区的地壳发生了显著的断块式升降沿华山北侧东西向出现大断层,华山主体开始抬升,而其北侧的渭河地带却向下沉陷。

同时,受区域应力作用,在山中也出现与此大断层平行的若干东西向断层和斜交断层,它们将山地切割成若干长条断块,各断块前后左右错动,使该区地质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当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华山地区强烈隆升时,日光、水、风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也活跃起来,对华山花岗岩体上面的覆盖层进行不断的揭顶风化、剩蚀、搬运。

中新世地质代早期,华山地区开始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活动,使这块巨大的花岗岩整体迅速抬升,逐步露出地表。花岗岩节理十分发育,在河流的强烈切割,以及风化剥蚀下,逐步形成了华山的峻秀山峰。

在第四纪地质时代初期,华山花岗岩型峰林地貌及黄河和渭河形成。

华山位于渭河地堑内,在鄂尔多斯地块的南缘,属于鄂尔多斯周缘断裂带,地震活动依然非常活跃。

华山所处的山岳地貌对揭开地幔动力学及其与黄土高原地块相互作用的区域地质环境效应的全球变化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集|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