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李泽厚逝世:一个美学时代的落幕

01

学习哲学或者美学的同学,一定对“李泽厚”这个名字不陌生。

1930年,他在湖南长沙出生,11月2日当地时间7时逝世,享年91岁。

image

李泽厚的父亲是一名邮局职员,文化素养很高,可惜英年早逝,在李泽厚12岁的时候就过世了。

母亲则是一名小学教师,虽然生活艰难困苦,但是仍然抚养两个儿子念书。

李泽厚自小就对历史和哲学感兴趣,可能天才就是比较全能吧,他在中学时代时,数理化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中学时代条件困苦,母亲为了生计每天奔波在外,李泽厚除了心疼之外也没有其他办法,所以少年的心思总是孤独而忧愁的

而这些经历也侧面促进了他的成长,在中学时代,李泽厚就开始模仿写诗。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说:

“这些伤感一半是无病呻吟,一半可能也具有真实性。因为我当时暗恋一位表姐。”

而这些经历也是他放弃理科转向美学的重要原因。

李泽厚初中毕业之后就考上了湖南省最好的省立一中,可还是因为家境原因,没办法只能错过,进了第一师范学校。

这也是李泽厚树立三观的重要的阶段,时局动荡,各类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思想碰撞尤为激烈。

李泽厚除了上课之外,其余的大部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书店里看书,而这些丰富繁杂的知识,也让他学会如何辨别真伪,这些思辨能力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生活并不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毕业之后,李泽厚先后经历了失学,失业,直到1949年才重新当上教师。

但这并不能让李泽厚安稳下来,他更向往外面的世界,在1950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天不遂人愿,年纪轻轻20多岁就查出肺结核。生活也特别困苦,没有金钱来源,只能省吃俭用,而且还要把仅有的一点钱寄给堂妹。

但这也让他能够更加专心地去研究学问,避免了许多无用社交。他常常独自一人在阁楼里读书,在图书馆中收集资料。即使孤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身体不适只会坚定他的决心。

生活从来都不会亏待认真生活的人。经过了无数的积累,李泽厚顺理成章地出书了。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出版就大大得益于他在图书馆中摘抄整理的资料。很多人认为李泽厚是天才,认为他出书很快,但就像李泽厚说得那样:其实我是做过许多笨功夫的。

哪有什么天赋异禀啊,不过是一次次的挑灯夜战。

02

李泽厚毕业被分配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趣的是他从来不按照领导的指示去做。

看到他的做法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师们都想让他做自己的研究生,他却拒绝并且表明自己是不需要指引的。

而后面出版的书和发表的文章也充分证明了,他无需依靠任何人来帮助自己。

在很早之前,李泽厚就已经可以依靠文字来养活自己了,他拿到了市场的最高稿酬,不仅如此,李泽厚的著作还远销海外,新加坡和日本都有读者。

虽然小时候条件不好,但他却从来没有挥霍的倾向,他对待金钱从来都是随心所欲,以需求为主。

马群林向来是负责李泽厚的国内稿费,有一次当他负责出版《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这本书的时候,几十万的版权费说送就送。

不仅如此,李泽厚还说自己已经是送出去好几万的稿费了。

由此可见,他的金钱观十分洒脱,不拘小节。

李泽厚的人格魅力是强大的,80年代是他最出名的时候,被无数年轻人奉为导师,想要追随。

所以每当他出书的时候,总要跟编辑说:

“不要把学生的评价放到书中,因为里面都是赞美。”

他的头衔数不胜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其著作影响力遍布一代人。

03

记得第一次知道李泽厚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美的历程》****,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经典著作。

image

《美的历程》在刚出版的时候就受到年轻人的喜欢,而且直到现在销量也很好。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但是很少有人在生活中清晰明确地知道为什么美变成了如今的标准,它和什么相关,我们应该去塑造什么样的美…

而对于当时刚上大学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在经过了12年苦读之后,我一直以来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目标,终于转向精神的升华。

我觉得,这比我学到任何的美妆技巧都要重要得多。

也是从这本书开始,我寻求教材之外的世界。

我在各大网站上搜索着感兴趣的书籍;

听到别人的推荐后,常常会饶有兴致地试读一番;

在图书管理员的眼中,我也成为了常客,哪一份杂志更新了,我总是第一个知晓…

这是一种令我整个人都放松下来的生活,文字让我获得了力量。

如同李泽厚先生在书中写得那样:

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凡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家李泽厚逝世:一个美学时代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