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过田园生活

想过田园生活


一个祖祖辈辈大别山偏僻山沟农民,转眼在城市里拼搏40年,从一个充满活力和奋斗精神的青年小伙变成一个60岁的大叔,真的不敢相信,时间过去太快了。

60年代初,我出生在豫南大别山下固始县南部山区一个偏僻山村,我的记忆里,五、六、七、八十年代,由于那里人多土地少,辛辛苦苦干一年收的粮食就是一天三顿喝稀饭,也勉强只能够大半年吃,全村人住的土坯茅草房,是个穷的不能再穷的地方。

一九七八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我终生难忘和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无情的病魔夺去了43岁年轻的生命,父亲去世后,作为家庭老大正在中学拼命发奋读书逃出大别山穷山沟17岁的我,为了养活一个14岁弟弟,一个11岁和一个8岁两个的妹妹,不得不放下书包,和母亲一块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来养活年幼无知的弟弟和妹妹。

回到生产队,大队看在父亲生前担任多年会计份上,安排我在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不是父亲去世,以我当时的学习成绩考取不了名牌大学,考个普通大学绝对不成问题,父亲去世学不能上了,但书不能不读,不管白天生产队劳动有多累,吃完晚饭,点上昏暗的煤油灯,拿出上山砍柴换钱购买的和从大队阅览室借来的书,一读就是大半夜,那种拼命读书精神,直到今天,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了啥。

读书改变命运,我是亲身体会者,1981年,一天晚上,当我读完从大队青年民兵之家借来的中国青年报,躺在床上准备睡觉,大脑突发奇想,别人能给报社投稿,我为何不能?于是翻身下床,拿出书包里上学没用完的作文本,写了一篇“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300多字小稿寄给中国青年报。

让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篇300多字“豆腐干”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后,引起县委宣传部和邮电局领导高度重视,当年我不但被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还被县邮电局安排到公社邮电所担任山村邮递员,从此,我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青年,成为一名人人羡慕的邮递员。

1991年3月,为了实现我的“记者梦”,我辞去家乡工作,背起装满衣物的“蛇皮袋”,踏上南下苏州的大巴车,走上了飘忽不定的打工生涯,为了生存,我白天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晚上在又低又矮、又昏暗又潮湿租住的废弃的猪棚里,给解放日报、苏州日报、吴江报写稿。

1993年,一天,在吴江报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上,当吴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江报社长吴延元同志,得知我是一个来自河南固始县农村打工者,为了尽快让我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现场安排随行总编辑,吴江报破例为我办理“特约通讯员证”,并免费为我刊登“求职启事”,直到我找到工作,求职启事刊登第二天,我顺利进入北京某报驻华东工作站,实现了我的记者梦。

1998年5月,我从苏州来到举目无亲和人生地不熟的郑州,来到郑州后,我一边和妻子起早贪黑在街头卖报纸,一边写稿,一边找工作,1999年3月,顺利进入北京某报社驻河南记者站工作,先后发表了《县“太爷”权欺科技带头人》、《我用相机揭开了国家贫困县干部住豪宅真相》、《老板的滑头与民工的艰辛》、《农民工进城务工有“八盼”》……先后受到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新民周刊》等20多家新闻媒体专访。

成功之门,永远向坚持不懈者和有缘人敞开,读书改变命运,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努力和拼搏,不但在新闻写作上取得骄人成绩,摄影作品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半月谈》、《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刊登,成为视觉中国、图虫、河南日报等图片库特邀摄影师。

一个初中没毕业,一个从没进过高中、大学门,一个靠自己发奋读书,一个大别山沟的农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肯定有所收获,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成功永远属于我们。

随着年龄增长,蓦然回首,发现农村才是自己归宿,早晨肩扛锄头、铁锨,在庄稼地里除除草,在小菜园拣点豆角、茄子、韭菜、青椒、黄瓜……收获一篮篮、一筐筐无污染小菜,那才是想过的生活,走在田间地头,迎着清凉的晨风,我更向往田园生活,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吴贤德,男,河南固始县人,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现为人民图片、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图虫、中国图片……特邀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过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