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欧阳忆箫 欧阳忆箫的诗和远方 今天
读书给我带来的变化,其实我本身感觉不到,因为从识字开始,基本一直都在读。管它有用没用,凡是目之所及的书,就随手翻阅,几乎不挑不拣,手不释卷。一直保持这么个状态的话,自己是感觉不到异样的。但是身边的小伙伴感觉得到。初一开始在qq空间发表动态,那会儿情窦初开,多愁善感,模仿古诗词的格式和韵律凭感觉瞎写,自以为诗,敝帚自珍。除了同学,也收获了第一批“笔友”,沉浸在相互吹捧的那一声“才女”之间沾沾自喜,并且为了不负“才女”之名,读更多的诗,写更多矫情的文字来抒发少女情怀。
这是第一个萌芽阶段,注重抒情。哪怕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也看一些国学经典,什么《菜根谭》和《道德经》呀。我记得上学那会儿每个年级每学期都会有一本课外读物,里面有很多寓言故事。老师会每天要求我们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分析好在哪里,并且写出从中学会什么做人的道理。这个作业我是最喜欢的,也是做得最好的。那会儿空间里经常发一些感悟,也就是鸡汤,哈哈哈。我表妹就调侃我是哲学家,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周围的朋友也反映我说话总是文绉绉的,还有小伙伴表示看不懂我都发了些什么心情,感觉好神秘。
这是第二个阶段,从言情过渡到哲理。开始从情绪化的“诗人”向“哲学家”过渡,学会讲道理。
再后来,看书的偏好从“诗歌”类言情咏志的倾向于小说,或者是人物传记,开始品味人情世故。此时我发表的动态不再是单纯的言情,也不再是空洞的哲理,而是日记流水账。记录每日发生的事情和感想,复盘总结和优化,开始了。包括但不限于自身发生的故事,或者周围听见的趣闻,来龙去脉整理清楚,末了再开展联想,b方案或者c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这是看书的第三个阶段,不执着于个人情绪,也不偏执于书中道理,而是结合具体事件分析前因后果,尝试着更加系统而全面地看待问题,并且努力尝试着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而且这个时候,我不单单看书,也开始了识人,还有剖析自己的心。高考毕业后,我就开启了半只脚踏入社会的状态。因为高考那年受了很大的刺激,不甘心化成偏执,在察觉到心理失衡之后,开始尝试看心理学方面书籍,为了自救。
从此就踏入了所谓的“工具书”领域。思考模式呀,说话之道呀,人际交往呀……也到了一种状态,看什么都能看到人情世故。这个时候很喜欢看人物传记,比如王阳明和曾国藩,会尝试向他们学习如何做事,甚至我还会学杜月笙怎么做人。换句话说,开始琢磨着如何说话,怎么做人了。
与书建立了良好关系之后,也就习惯了对书剖心。书是良药,治愈心疾。书是朋友,多了陪伴。书是老师,能给我答案。所以我几乎是不需要找人求安慰的,因为基本可以自我治愈。所以人群中大多数时候反而是沉默的,更多会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不过作为倾听者也不容易。因为书看得多,知识面更广了,看待问题就更加辩证。明白一个事件或者现象并不是由一个单一的原因所导致的。一旦朋友提出某个观点,需要说出我们看法的时候,我们脑海里调动的区块和连接的底层逻辑就越多。这个思考过程描述出来堪比一篇小论文,面对对方只是给我一句吐槽时,我究竟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要怎么说才能让对方觉得我是真的关心他并且没有在卖弄自己的嫌疑。
比如当我初恋给我吐槽他们领导是傻逼的时候,我就会在想:
1、信息量够不够,男票单方面的描述靠不靠谱?毕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他领导傻逼的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原因下是一时性傻逼还是会持续性傻逼?
3、我初恋吐槽时是不是偏颇了,只站在了自私的角度?比如说他某个自私的想法并没有得到满足。
4、作为员工如何面对和“管理”这种傻逼领导?
5、怎么教男票和傻逼领导相处不会伤及他的面子?
—— 作者内心独白:妈呀,我太难了!
他只吐槽了一句领导傻逼,我4个问题抛过去。这恋爱还谈不谈了?前4个问题一旦问清楚并且整理出来,或许……我就回归单身了。
所以书读的多了,认知水平被拔高,看待问题也就会更加客观和严谨。我们会不自觉把书里的逻辑代入到生活中去思考,本来对方可能只是随意吐槽一下,抒发一下情绪,我反手就能甩出一篇小论文,是不是上纲上线,过于严肃了?
所以有时候反而会选择沉默,或者是附和着对方一起,先把对方情绪发泄了,逮到合适时机再跟对方分析一下利弊,如果那个家伙愿意听的话。如果有些话题真的经不起推敲,那么不如站在对方角度去想想,去体验对方的经历和感受,然后一起喝酒吃肉,大放厥词也不错呀。很多时候,朋友也只是比较喜欢和你聊天,才会说那些有的没的。生活也不必要时时严肃,对吧?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我从前老怀疑自己恋爱时拿错了剧本,因为我老觉得我对象在无理取闹。每次他有小情绪了,我都在给他讲大道理,教他如何化解不良情绪……或许这个时候我应该一把抱住对方,轻轻拍拍对方的背,说一句“宝宝乖,宝宝不哭!别想你们领导那个傻逼了,不如姐姐带你去吃肉喝酒”!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某天在小群里分享了一句朋友圈里看来的话,而我呢,只是站在那个朋友的角度解析了一下对方当时的看法,说明了那句话存在的合理性。顺便呢,也想看看溪溪和老师有什么新的观点。溪溪选择保持沉默不做评论,而老师引导着我做了补充说明,引出了一句更经得起推敲的话。(私人谈话内容具体不表。)所以……其实在同样爱读书爱思考的朋友面前,我还是很喜欢直抒胸臆的。我就喜欢抛砖头出来,骗他俩的美玉,就这么不要脸
其实也是基于这个现象,我回想了成长过程中看待问题的角度。所以写了这篇文章——《读书给我带来的变化》。
读书给我的变化确实挺大的。幼时从书里头一次感受到世界突然变成了虚无,只有我一个人在书中遨游。人生中头一次体会到专注和忘我的感觉,那就是在看书时。那种宁静和满足,非常美妙,感觉自己以书为媒介进入了另一个平行时空,跟那些牛人对话。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拜谒钦佩的老师或有名的学者,只需翻开书页就能迈进大门,翻开几页就能登堂入室,还可以经常去,时常去。” 我就特别喜欢这种登堂入室!
读书以后,遇到同一现象时,我会比身边不爱看书的同学看到的更多,想到的也更多,学生时代也有老师说我早熟。我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书里都找到了解决方案。有那么一个阶段也会觉得自己很厉害,甚至是不自觉之间有了某种优越感,还有在同龄人中有“我看旁人皆傻逼,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但是越读越觉得自己无知,慢慢的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此时叹一句曾经的自己犹如井底蛙,也不过是给井底其它从不抬头看天的蛙们洋洋自得诉说着“坐井观天阔”。
天天瞎琢磨,在某些方面比同龄孩子提前迈入了“看山不是山”的状态,身边的同学经常给我说的一句话是“别想太多”,但是不自觉的就会想太多,发生的事情或者看到的现象,都会不自觉去思考,非要把它的来龙去脉和底层逻辑一五一十捋清楚了,甚至会有那种迫切的想要掌握事物运行规律的念头,甚至是不仅仅局限于了解和掌握,还有运用。甚至,不仅仅是遵循这种规律,还生过打破并且重塑这一切的念头。
年轻真好,还可以做梦。看书让我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社会历练把我打磨成一个现实主义者。我曾经大言不惭,要让理想之花在现实的土壤里绽放。所以从读书到感悟生活,再根据生活需要去读书。也把生活里的自己当成小白鼠,可劲儿去撞生活的牢笼,不停折腾作死。经常把书里的各种理论拿来测试和记录,并且分析,然后优化并且输出。
从诗词歌赋开始,从感性开始,慢慢读到逻辑和理性。从无用处开始,慢慢读到有用,并且尝试活学活用。从一无所知读到一知半解,从不得要领到渐入佳境。读到忘我,也读到偏执,也会有开悟。“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好多书我都忘了,但是它们已经渗进了我的灵魂。就像从小到大吃过的饭菜一样,看不见,却长成了如今的血肉。
有人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却是一生的高贵。对我而言,读书只是一种习惯。孤独无依时习惯了书的陪伴,迷茫困惑时习惯了书的答案。世界观与方法论,书里都有。一路跌跌撞撞,书给我方向。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读书让我专注,也让我放空,可以于闹市中在内心修篱种菊,让灵魂得以在忙碌的疲惫中抽身而出休养生息。
读书修心犹如侠客练武,可以自学成才,也可以拜山头。需要同辈切磋,也需要前辈指点。与其它侠客“华山论剑”,一招一式你来我往之中查缺补漏,不仅多了侠侣,还是乐趣所在。
综上所述,皆是读书带来的变化。开卷有益,先贤诚不欺我也!